1918年

《文学革新申义》,见《新青年》第4卷第1号。

《文言合一草议》,见《新青年》第4卷第2号。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见《新青年》第4卷第4号。

《戏剧改良各面观》《再论戏剧改良》,见《新青年》第5卷第4号。

《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见4月17日至23日《北京大学日刊》。

傅斯年致校长函》,见8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

1919年

《〈新潮〉发刊旨趣书》《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怎样做白话文》《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出版界评》《英国耶方斯之科学原理》《人生问题发端》《万恶之原》《去兵》《心气薄弱之中国人》《自知与终身之事业》等,见《新潮》第1卷第1号。

《社会——群众》《社会的信条》《破坏》《深秋永定门城上晚景》(诗歌)、《中国文艺界之病根》等,见《新潮》第1卷第2号。

《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老头子和小孩子》(诗歌)、《译书感言》《答〈时事新报〉记者》等,见《新潮》第1卷第3号。

《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宋朱熹的〈诗经集传〉和〈诗序辨〉》《一段疯话》《朝鲜独立运动中之新教训》等,见《新潮》第1卷第4号。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随感录》《前倨后恭》(诗歌)、《咱们一伙儿》(诗歌)等,见《新潮》第1卷第5号。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见《新潮》第2卷第1号。

《心悸》(诗歌)、《心不悸了》(诗歌),见《新潮》第2卷第2号。

《中国狗和中国人》,见《新潮》第6卷第6号。

《新生活是大家都有一份的》,见《新生活》第2期。

《讨论“的”字的用法》,见11月29、30日《晨报》。

《再申我对于“的”字用法的意见》,见12月5日《晨报》。

《心理分析导引》,未刊。

1920年

《自然》,见《新潮》第2卷第3号。

《青年的两件事业》,见7月3、4、5日《晨报》。

《美感与人生》,见7月7、8、9、10日《晨报》。

《留英纪行》,见8月6、7日《晨报》。

《要留学英国的人最先要知道的事》,见8月12、13、14、15日《晨报》。

1923年

《刘复〈四声实验录〉序》。

1927年

《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

《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6期。

《评〈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

1928年

《评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10期。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2集第13、14期。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周颂说》,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国立中山大学讲义。

《诗经讲义稿》,国立中山大学讲义。

《战国子家叙论》,国立中山大学讲义。

1930年

《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挖掘报告》第2期。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2分。

《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论所谓五等爵》《姜原》,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

《〈明清史料〉发刊例言》,见《明清史料》甲编第1册。

《致〈史学杂志〉编辑先生函》,见《史学杂志》第2卷第3、4期。

《考古学的新方法》,见《史学》第1期。

1931年

《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未刊。

《戏论》,未刊。

1932年

《东北史纲》初稿。

《邮政罢工感言》,见《独立评论》第3号。

《监察院与汪精卫》,见《独立评论》第4号。

《中国现在要有政府》,见《独立评论》第5号。

《法德问题一勺》,见《独立评论》第8号。

《教育崩溃之原因》,见《独立评论》第9号。

《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答邱椿先生》,见《独立评论》第11号。

《日寇与热河平津》,见《独立评论》第13号。

《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见《独立评论》第14号。

《“九一八”一年了!》,见《独立评论》第18号。

《再谈几件教育问题》,见《独立评论》第20号。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一瞥》,见《独立评论》第22号。

《陈独秀案》,见《独立评论》第24号。

《多言的政府》,见《独立评论》第30号。

《这次的国联大会》,见《独立评论》第31号。

明成祖生母记疑》,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4分。

1933年

《史学方法导论》,北京大学讲义。

《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见《独立评论》第35号。

《国联态度转变之推测》,见《独立评论》第39号。

《夷夏东西说》,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1934年

《周东封与殷遗民》,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3分。

《〈城子崖〉序》,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

《“不懂得日本的情形”!?》,见《独立评论》第88号。

《今天和一九一四》,见2月18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所谓“国医”》,见3月5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溥逆窃号与外部态度》,见《独立评论》第91号。

《政府与对日外交》,见6月1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大学研究院设置之讨论》,见《独立评论》第106号。

《睡觉与外交》,见《独立评论》第114号。

《日俄冲突之可能》,见《独立评论》第116号。

《再论所谓“国医”》,见《独立评论》第115、118号。

《青年失业问题》,见9月3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答刘学濬〈我对于西医及所谓国医的见解〉》,见《独立评论》第121号。

《政府与提倡道德》,见11月25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1935年

《中日亲善??!!》,见《独立评论》第140、141号。

《论学校读经》,见4月7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中学军训感言》,见6月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医生看护的职业与道德勇气》,见《独立评论》第157号。

《一夕杂感》,见8月1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闲谈历史教科书》,见《教与学》第1卷第4期。

《一喜一惧的国际局面》,见10月7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国联与中国》,见《独立评论》第174号。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方人民与国难》,见《独立评论》第181号。

《论伯希和教授》,见12月19、20、21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地方制度改革之感想》,未刊。

1936年

《公务员的苛捐杂税》,见2月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见《独立评论》第188号。

《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说〈广陵之曲江〉》,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1分。

《谁是〈齐物论〉之作者》,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4分。

《国联之沦落和复兴》,见5月3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国际组织与世界和平》,见《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月刊》第1卷第1期。

《〈明清史料〉复刊志》,见《明清史料》乙编第1种。

《北局危言》,见《独立评论》第208号。

《欧洲两集团对峙之再起》,见《独立评论》第215号。

《跋陈槃〈春秋公矢鱼于棠说〉》,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2分。

《论张贼叛变》,见12月16日《中央日报》。

《讨贼中之大路》,见12月21日《中央日报》。

1937年

《西安事变之教训》,见《国闻周报》第14卷第7期。

1938年

《波兰外交方向之直角转变》,见11月29日《中央日报》。

1939年

《英美对日采取经济报复之希望》,见《今日评论》第1卷第3期。

《政治之机构化》,见《今日评论》第1卷第5期。

《抗战两年之回顾》《地利与胜利》,见《今日评论》第2卷第3期。

1940年

《性命古训辨证》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序》,见《中国音韵学研究》。

《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见《今日评论》第3卷第8期。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见3月24日《中央日报》。

1941年

《谁是〈后出师表〉之作者?》,见《文史杂志》第1卷第8期。

1942年

《大明嘉靖三十三年〈大统历〉跋》。

《论性命说之语学及史学的研究》,见《读书通讯》第56期。

《本所刊物沦陷港泸情形及今后出版计划》,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第1分。

1943年

《论李习之在儒家性论发展中之地位》,见《读书通讯》第57期。

《理学的地位》,见《读书通讯》第61期。

盛世危言》,见5月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五四”偶谈》,见5月4日《中央日报》。

《跋〈人境庐诗草〉》。

《战后建都问题》,见11月2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史料与史学〉发刊词》,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2种。

《丁鼎丞先生七十寿序》。

1944年

《天朝——洋奴——万邦协和》,见4月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五四”二十五年》,见5月4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我替倭奴占了一卦》,见7月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第二战场”的前瞻》,见7月1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现实政治》,见11月1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1945年

《〈殷历谱〉序》,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殷历谱》。

《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见4月2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评英国大选》,见7月3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黄祸》,见8月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1946年

《中国要与东北共存亡》,见7月3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漫谈办学》,见8月4日《经世日报》。

1947年

《内蒙自治问题》,见《观察》第1卷第22期。

《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见《世经评论》第1卷第7期。

《宋之文的失败》,见《世经评论》第1卷第8期。

《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见《观察》第2卷第1期。

1948年

《论美苏对峙之基本性》,见《正论》新11号。

《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后汉书残本〉跋》,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

1949年

《中国学校制度的批评》,见《台湾大学校刊》第28期。

《台湾大学选课制度之商榷》,见《台湾大学校刊》第37期。

《台湾大学与学术研究》,见《台湾大学校刊》第41期。

《自由与平等》,见《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

《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国家?》,见《自由中国》第1卷第3期。

1950年

《几个教育的理想》,见《台湾大学校刊》第56期。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见《台大社会科学论丛》第1期。

《我对萧伯纳的看法》,见《自由中国》第3卷第10期。

《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的制度》,见11月29日台北《中央日报》。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见台湾《大陆杂志》第1卷第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