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3)。物或恶之(4),故有道者不处(5)。

【题解】

本章大意与二十二章大致相同,宣扬以退为进、所谓“曲全”的处世策略。

注释:

(1)王、傅如此。“企”河上作“豉”,殆“崎”之讹。范及唐宋诸本作“崎”。

“崎”为“企”之假。“立”,景龙作“久”。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只一句作“炊者不立”,失韵,疑有讹夺。广明本三句,上有“喘者不久”。敦煌及龙兴碑二句,作“喘者不久,跨者不行”。奚侗说:“《说文》:‘企,举踵也。跨,渡也。’段玉裁云:‘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企而立者不可以久立,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朱谦之说:“企与崎,古通用。《庄子·秋水》篇‘掇而不崎’,《释文》‘崎’作‘企’。

《庚桑楚》‘人见其崎’,《古钞卷子》本作‘企’。又《文选·江赋》李善注:‘企与崎同。’是河上本作‘崎’,即‘企’也。《汉书·高帝纪》颜注曰:‘企,谓举足而竦身。’《玉篇》:‘崎,崎切,有崎踵国,其人行,脚跟不着地。’《字林》:‘企,举踵也。’二字义亦同。”

(2)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两句倒置,“是”作“视”,“彰”作“章”。甲本第二“自”字损掩。景龙、敦煌、龙兴碑,无四“者”字。开元无下三“者”字。敦煌、龙兴碑,“伐”作“铙”。明周如砥《道德经解集义》“无”作“不”。

馆本、遂州本,“自伐”作“自饶”。

(3)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大致相同。“馀”作,甲本无“也”字。

“其在”,景龙作“于其”。河上、范应元及开元、敦煌、古楼观《道德真经》唐宋诸本,作“其于”。景龙、敦煌、龙兴碑。无“也”字,“赘”作。潘静观《道德经纱门约》“行”作“形”。朱谦之说:“赘字馆本、遂州本作,非。《方言》十二‘,也’。《字林》:‘,以酒沃也,祭也。’行,无义,盖音近而误。”王道说:“‘行’当作‘形’。‘赘形’,形之附赘者。骈拇之类。”易顺鼎说:“‘行’,疑通作‘形’。

‘赘形’即王注所云肬赘。肬赘可言形,不可言行也。《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是古‘行’、‘形’固有通用者。”蒋锡昌说:“按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曰:‘食之馀弃,形之赘肬,人必恶之’;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犹弃馀之食,适使人恶;附赘之形,适使人丑’;是三书皆以‘行’为‘形’。高亨说:“余疑‘行’当作‘衣’。古文。衣作,行作,形近而讹。《法言》‘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司马光注:‘有馀曰赘,不足曰亏。’是赘亦馀也。馀食、赘衣犹言馀食、馀衣。食有馀,则饥者恶之,衣有馀则寒者恶之,故曰‘物或恶之’。此今谚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也’。”刘师培说:“馀食之食,亦当作德。德与行对文。馀德者,骈衍之德也;赘行者,附属之行也。老子求尚简易,故舍馀德赘行两不处。”两说各有新义,录以备考。

(4)王、傅及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乙本“恶”省作“亚”。景龙本“或”下有“有”字。敦煌:龙兴碑,“或”作“有”。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或”作“故”,或与古与有通。《广雅·释诂》:“或,有也。”

(5)王本如此。傅与河上,句末有“也”字,他本皆无。景龙、敦煌、龙兴碑无“者”字,他本皆有。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故有欲者弗居”,甲本“弗”字损掩。

【今译】

踮着脚跟的人,不能久立;跳跃着前进的人,不能远行;偏执一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充任首领。(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剩饭残羹,赘疣枝指,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绝不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