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1,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2,便便言3,唯谨尔!
今注
1 《释文》:“恂音荀,又音旬。”郑注:“恂恂,恭慎貌。”《集注》:“似不能言者,谦卑逊顺,不以贤知先人也。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
2 朝,直遥切。下同。
3 便,旁连切。郑曰:“便便,辩也。虽辩而敬谨。”按:《孔子世家》作“辩辩言”。《集注》:“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详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集注》:“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按:《乡党》篇旧不分章。(《释文》:“此篇凡一章。”)邢疏本分为二十一节;《集注》分为十七节。我们现在的分节,全从《集注》。《乡党》篇大致是记孔子生平的行为的;但篇中有许多地方恐怕是出于传说,或杂记当时的仪文的。
今译
孔子在家乡,态度恭慎,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中,言辞明辨,不过说话的态度是很谨慎的。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1;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2。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3。
今注
1 侃,苦旦切。孔曰:“侃侃,和乐之貌。”刘疏:“《尔雅·释诂》:衎,乐也。侃衎古通,故注训侃为和乐。”
2 訚,鱼巾切。孔曰:“訚訚,中正之貌。”(《说文》:“訚,和说而诤也。”)
3 踧,子六切;踖,子亦切。与音余。马曰:“踧踖,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皇疏:“与与,犹徐徐也。”)《集注》:“此一节记孔子在朝廷事上与接下之不同也。”
今译
在朝中,孔子和下大夫谈话,显得非常和乐的样子;和上大夫谈话,显得很严正的样子;国君在场,便保持着恭敬而安和的样子。
君召使摈1,色,勃如也2;足,躩如也3。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4。趋进,翼如也5。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6!”
今注
1 《释文》:“摈,必刃反。本又作傧;亦作宾。”(《说文》:“傧,导也。摈,傧或从手。”)《周礼·司仪注》:“出接宾曰摈;入诏礼曰相。”
2 郑注:“勃,谨庄貌也。”按:勃,借为孛。《说文》:“孛,也。人色也,故从子。《论语》曰,色,孛如也。”孛含有壮盛意。
3 躩,丘缚切。包曰:“足躩如,盘辟貌。”(皇疏:“盘辟,即是足转速也。”段《说文》注:“盘,当作般。般辟,汉人语,谓退缩旋转之貌也。”)
4 襜,赤占切。《乡党图考》:“襜襜,动摇之貌。”《说文通训定声》:“襜如也:按开张之貌。”
5 孔曰:“言端好。”
6 “宾不顾矣”,即“宾已经去了”。《集注》:“此一节,记孔子为君摈相之容。”
今译
君上命令孔子招待国宾,孔子颜色勃勃有神,脚步很轻快。他向两旁的人作揖:向左、手左,向右、手右;他的衣服也前后摆动,很开张的样子。快步向前时,仪容是端正的。国宾已退,便向君上报告说:“宾不回顾了!”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1。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3,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4,趋进5,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今注
1 公门,君门;鞠躬,谨敬的样子。《集注》:“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
2 《释文》:阈,于逼反,一音况逼反;门限也。
3 《说文》:“摄,引持也。”段注:“凡云‘摄’者,皆整饬之意。”齐,借作。《释文》:“齐音资,裳下也。篇末皆同。”孔曰:“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论语骈枝》:“摄,敛也,整也。举足登阶,易发扬,故以收敛整饬为难。传记言摄衣,未有解为抠衣者。”按:《骈枝》以孔说为误;而《论语补疏》则说:“升堂上加摄齐二字,所以别于执圭之升堂也。孔氏以抠衣解之,精不可言。”焦似是以匡正刘说的。)
4 皇疏:“没,犹尽也;尽阶,谓下阶级尽,至平地时也。”
5 《释文》:“没阶趋;一本作‘没阶趋进’,误。”唐石经、正平本、皇本、元翻廖本,都有‘进’字;朱依陆氏说删去。臧琳《经义杂记》:“《史记·孔子世家》作没阶趋进;《仪礼·聘礼》注引《论语》同。趋进者,趋前之谓也。‘进’字不作入字解;旧有此字,非误。”按:‘进’字似误衍。《集注》:“此一节记孔子在朝之容。”(这节以前,记“君召使摈”;这节以后,记“执圭”的容仪;而郑玄注《仪礼·聘礼》(记),又引这节的文作说明。所以清代学者(如刘端临)便以这节和下节都是记孔子为聘宾的事的。因而解上文的“公门”为“所聘之国”的公门;解“复其位”为“复聘宾”的位。按:孔子做过聘宾没有,是一问题。我们若以这节为在本国朝君的礼,以下节为在他国做聘宾的礼,于理亦可通。人臣见君,无论在己国或在他国,有许多仪容是相同的。郑君用这节注《聘礼》(记),并不足证这节为《聘礼》。
今译
孔子入君门时,态度谨敬;好像国君的门容不下他的样子。他不站在门中央;他不踏上门限。经过君位的前面,容色很庄敬,脚步也迅速;说话好像不能说的样子。提起下裳登上堂阶的时候,很谨敬;闭住鼻息,好像没有呼吸似的。出堂降阶一级,容色便不紧张;显得和悦的样子。下完了台阶,便恭敬地疾向前走。到了自己原来的位子,保持着敬慎的样子。
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2。上如揖,下如授3;勃如战色4;足蹜蹜、如有循5。享礼6,有容色;私觌7,愉愉如也。
今注
1 《说文》:“圭,瑞玉也。”包曰:“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
2 胜,音升。《说文》:“胜,任也。”(胜任平声;胜负去声。)执圭而“如不胜”,乃极言执圭人的谨敬。(《聘礼》(记):“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曲礼》:“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
3 《集注》:“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这两句异解多;我们取《集注》为例。)
4 勃如,壮盛的样子。郑曰:“战色,敬也。”
5 郑曰:“足蹜蹜如有循:举前曳踵行也。”(皇疏:“循,犹缘循也。”)
6 郑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享用圭璧,有庭实。”(皇疏:“享者,聘后之礼也。诸侯朝天子为朝;使臣礼主国之君为聘。聘,问也:使臣来问‘安否’也。其礼质敬,唯有瑞玉表至诚而已。朝聘既竟,次行享礼。享者献物也。亦各有玉,不与聘同。又皆有物将之;或用皮马,或用锦绣。又献土地所生;罗列满庭,谓之庭实。”刘疏:“聘记云,及享,发气焉盈容。注云:‘发气,舍气也。孔子之于享礼有容色。’按舍与舒同,谓颜色舒解。”)
7 郑曰:“觌,见也。既享乃以私礼见。愉愉,颜色和。”(皇疏:“聘享公礼已竟,别日使臣私赍己物以见于主君,故谓为私觌也。”)《集注》:“此一节,记孔子为君聘于邻国之礼也。”(按:这或是当时礼文;未必是孔子一人的仪容。)
今译
拿着圭,很谨慎;好像拿不起的样子。拿得高的时候,好像作揖;拿得低的时候,就好像给人家东西一样:容色庄而敬。移步时脚尖稍起而后跟不离地,好像是循着什么走的样子。到了聘毕行享礼时,容色舒畅:享后行私见礼,容色便显得和悦了。
君子不以绀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绤3;必表而出4。缁衣羔裘;素衣麛裘,黄衣狐裘5。裘长,短右袂6。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7。狐貉之厚以居8。去丧9,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10。羔裘玄冠不以吊11。吉月12,必朝服而朝。
今注
1 邢疏:“君子,谓孔子也。”(按:《礼运》记言偃当面问孔子“君子何叹”。《孟子·尽心下》:“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闲。”赵注:“君子,孔子也。”)绀,古暗切。《说文》:“绀,帛深青而扬赤色也。”(段注:“今之天青。亦谓之红青。”),音邹。《说文》:“才,帛雀头色也。一曰,微黑色,如绀。”(段注:“今经典字,许无;才即字也。”)郑注:“饰,谓纯缘也。”(《尔雅·释器》:“纯谓之缘。”郭注:“衣缘饰也。”按:衣服边饰叫作纯,亦叫作缘。)
2 《说文》:“亵,私服。”王曰:“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这两个“不以”的原因,或为当时的风气;或为个人的嗜好:后人似不必勉强推测。)
3 袗,邢、朱、廖本同;释文、唐石经作;正平本、皇本作缜。《曲礼》“袗绤”;《玉藻》袗作振。袗,单;,细葛;绤,粗葛。
4 表,上衣。皇疏:“当暑绤可单;若出,则必加上衣。”“必表而出”依正平本、皇本;唐石经、邢、朱、廖本出下有“之”字。
5 孔曰:“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古礼,衣裘必加裼衣。这三句里的“衣”,都指裼衣说。)缁,帛黑色;羔,小羊。刘疏:“经传凡言羔裘,皆谓黑裘。”素,白色的细缯;麛,小鹿;麛音迷。(各本麛作麑;今据《玉藻注》和《聘礼注》所引《论语》订。依《说文》,“鹿”字当作“麛”。)刘疏:“麛裘之色,当亦近白。”狐,色黄。
6 亵裘,家居常穿的裘。胡绍勋《拾义》:“《说文》:又,手也。单言手不言右手,明又为两手之统词。右袂之右,即又之同音借字。袂独短者,或较礼服之裘稍短,或因裘之长而适形其短。”(夏炘亦说:“右袂,即世俗所谓手袖也。”按:“右袂”当存疑。)
7 郑注:“寝衣,今小卧被是也。”《说文》:“被,寝衣也;长一身又半。”宋程子以为“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九字,应当在后文“齐必有明衣布”下。
8 这里的“居”,和“居,吾语汝”的“居”同,义为“坐”。“狐貉之厚以居”,是说,把狐貉皮厚的部分做坐褥。(狐貉,《说文》引作“狐”。段注:凡狐貉连文,当作貉。)
9 去,起吕切。
10 杀,所拜切。郑注:“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非帷裳者,谓余衣也。杀之者,削其幅使缝齐倍腰也。”(皇疏引“缝齐倍腰”,是说下摆为腰围的一倍。《礼记》深衣“要缝半下”,即“缝齐倍腰”。按:“非帷裳、必杀之”,当是那时服制普通的式样。)
11 孔曰:“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
12 “吉月”,《集解》《集注》都释为“月朔”;但王引之以“吉月”为“告月”的文。〔按:王说极有理。但告月(视朔)亦应在月朔,所以我们的译文里仍用“月朔”。〕《集注》:“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苏氏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
今译
君子不用绀色和色做衣服的缘边;不用红紫做私居的衣服。在热天,可穿单的细葛衣或粗葛衣;但出门时必须加上外衣。黑裼衣配紫羔皮裘;白裼衣配小鹿皮裘;黄裼衣配狐皮裘。家居常穿的皮衣很长,不过手袖比较短。(必须有小卧被;比人要长半身。)用狐貉的厚皮当坐褥。丧服已除,什么都可以佩带。除了帷裳,别的衣服要有杀缝。不用紫羔皮裘和黑礼帽去吊丧。月朔,必穿朝服朝君。
齐1,必有明衣2;布3。齐,必变食4;居,必迁坐。
今注
1 齐,侧皆切。这个“齐”字,借用作“斋”字。《说文》:“斋,戒絜也。”(古人要接于神明时,如行祭祀礼须先斋戒。《礼记·祭统》:“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古书里用“齐”字为“斋”字的地方很多。最初当只有“齐”字,后乃加偏旁而成“斋”字;因笔画重复而减去两画。)
2 明衣,是斋戒时沐浴后所穿的亲身衣。
3 宋程子以为“布”字下应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一句。
4 《集注》:“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迁坐,易常处也。”按:“不饮酒、不茹荤”为“祭祀之斋”,见《庄子·人间世》。(《礼记·玉藻注》:“荤者,姜及辛菜也。”后世以茹荤为食肉,而于姜薤反不禁;又,后世斋时不食肉,而古代则斋时食肉或更多:这是古今的不同。)《集注》:“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
今译
斋戒时,必须有沐浴后所穿的亲身衣,用布做的。〔必须有小卧被,比人要长半身。〕斋戒时,必须改变平常吃的东西;必须改变平常坐息的地方。
食不厌精1;脍不厌细2。食而3、鱼馁而肉败4,不食;色恶,不食5;臭恶,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酱9,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0。唯酒无量;不及乱11。沽酒、市脯,不食12。不撒姜食13;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4!食不语;寝不言15。虽疏食、菜羹,必祭16;必齐如也17。
今注
1 食音嗣;义同饭。(下文“食”的食同。)厌有饱义,因而有厌足、厌恶的意义。精,上等米;引申有精致的意义。
2 脍,细切的肉。《集注》:“食精则能养人;脍麤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
3 皇疏:“,谓饮食经久而腐臭也;,谓经久而味恶也。”,乌迈切;一音遏。
4 《集解》:“鱼败曰馁。”
5 《集注》:“色恶、臭恶、未败而色臭变也。”(色臭,指烹前的色臭讲。)
6 方言:“饪,熟也。”失饪,是不熟或过熟的意思。(《礼记·文王世子》郑注:“饪,生熟之节。”)
7 郑注:“不时,非朝、夕、日中时。”一日里边,吃东西应有定时;不到定时不食。(《礼记·王制》:“五谷不时,果食未熟,不粥于市。”这是“不时不食”的另一种解释。)
8 《集注》以方正释正,似不妥。“割不正”,当是说“割的方法不正当”。不过怎么是割的正当方法,我们也只得阙疑。
9 设食必有酰酱,自古已然。《曲礼》:“脍炙处外;酰酱处内。”凡鱼肉各有气味相宜的酱。马曰:“鱼脍非芥酱不食。”只举一例讲。“其酱”的“其”,指相配的食物。
10 “食气”的食,释文“如字”;《集注》“音嗣”。按:《集注》是。刘疏:“周官医五气,即五谷之气。人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所胜而或以伤人。”
11 乱,醉。
12 沽酒市脯,从市上买来的酒脯。不食,当是怕这种市上出卖的酒脯有害身体健康的缘故。
13 古人以姜为御风湿的菜,有去臭气、通神明的功效,所以不撒。
14 祭肉,指家祭的肉。
15 《大雅·公刘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同。)食时寝时本不应有言语。若不得已,则食时尚可作简单的说话,寝时则什么都不应有。(当然,若有危急,则寝亦可言!)
16 疏食(音嗣),粗饭。“必”,各本作“瓜”。郑注:“鲁读瓜为必;今从古。”作“必”义较长,所以我们的经文改从《鲁论》。(郑玄所以从古论作瓜,因“瓜祭”亦是礼所有的。)
17 齐如,严敬的样子。“齐,音斋”。(古人将食,先取各种盘馔少许,放在笾豆的中间,以祭古昔造食的人。这个礼节,叫作祭食。“必祭”的“祭”字,指祭食讲。)《集注》:“此一节,记孔子饮食之节。”
今译
饭越精越好;脍越细越好。饭有气味,鱼肉腐败,不吃。吃的东西,颜色不好,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火候不正,不吃;不是吃的时候,不吃。肉切得不正,不吃;没有适合的酱,不吃。肉虽备得多,却不能比饭多吃。酒可以随意吃,只要不吃醉。街上买来的酒和干肉都不吃。姜是永不收起来的,但也不多吃。在公家助祭所得的祭肉,当天就得分赐。家祭的祭肉,也不能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吃了。吃东西的时候不和人辩论;睡在床上的时候不讲话。即使是粗饭、菜羹,也必祭食;祭食时也必肃敬。
席不正不坐1。
今注
1 古人席地而坐;席有再、三重的。凡蒲苇、禾秆、竹篾等都可织席。席铺地上,或移动而致偏斜,可以引起邻座的不便:所以孔子必正席才坐。《曲礼》:“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正席”似是那时的一种礼节。(皇疏:“范宁曰,正席,所以恭敬也。”)《集注》以这一句为一节。
今译
座席若不端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1,斯出矣!乡人傩2,朝服而立于阼阶3。
今注
1 杖者,老年人。(《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2 傩,诺何切;古代一种驱逐疫鬼的举动。
3 阼阶,东阶;是主人上下的阶。孔曰:“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集注》:“此一节,记孔子居乡之事。”
今译
行乡饮酒礼的时候,老年人走了,就应该走了。乡人驱逐疫鬼的时候,便穿着朝服立在祖庙的东阶上。
问人于他邦1,再拜而送之2。康子馈药3,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今注
1 问,有问讯、问候、慰问等意义,又有馈遗的意义。《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仪礼·聘礼》:“小聘曰问。”《礼记·曲礼》:“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注:“问,犹遗也。”《诗·女曰鸡鸣》:襍佩以问之。《左传·成公十六年》:问之以弓。《左传·哀公十一年》:使问弦多以琴。这些“问”字,都应训“赠送”。
2 “之”,指使者。拜送使者,乃是向所问的人示敬。
3 馈,馈遗。(《说文》段注:“馈之言归也;故馈多假归为之。《论语》‘咏而馈’‘馈孔子豚’‘齐人馈女乐’:古文皆作馈;鲁皆作归。郑皆从古文。今本《集解》《阳货》篇《微子》篇作归:依《集解》引孔安国语,则当作馈也。今字以为馈;此乃假借。其义本不相通也。《孟子》‘孔子豚’,汉《礼乐志》‘齐人鲁而孔子行’,已作此字。”)《集注》:“此一节,记孔子与人交之诚意。”
今译
使人到别国去问候(或馈赠)朋友时,送使人时行再拜礼。季康子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而收药;并说:“我对这药的用法,还没有知道清楚,所以不敢尝试。”
厩焚1。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
今注
1 厩,马房。
2 《礼记·杂记》:“厩焚,孔子拜乡人之为火来者。”据《杂记》,则厩是孔子的家厩;郑玄亦以“退朝”为“自鲁君之朝来归”。但《盐铁论·刑德》篇:“鲁厩焚;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也。”是汉世学者有以厩为国厩的。译文从郑注。《集注》以这十二字为一节。弟子所以记这事,当然是要明孔子重人轻物的意思。《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仁人爱物,孔子自亦当然。孔子的不问马,必有不须问的理由;当不是故意不问的。
今译
马房失火了。孔子从朝中回来,说:“伤人了吗?”他没有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1;君赐腥2,必孰而荐之3;君赐生,必畜之4。侍食于君,君祭,先饭5。疾,君视之,东首6,加朝服,拖绅7。君命召,不俟驾行矣8。
今注
1 食,煮熟的食物。先尝,表示对君的敬意;尝过乃以分赐。
2 腥,音星,没有经过烹调的肉。
3 孰,古书多作“孰”;“熟”字始见于顾野王《玉》篇。荐,祭于祖先。
4 生,活的畜牲。畜,养。《集注》:“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
5 祭,指食时的祭。皇疏:“礼,食必先取食,种种出片子、置俎豆边地,名为祭。祭者,报昔初造此食者也。君子得惠不忘报,故将食而先出报也。当君正祭食之时,而臣先取饭食之,故云‘先饭’。饭,食也。所以然者,亦为君先尝食,先知调和之是非也。”(“祭食”,已详于上文“食不厌精”节注中。这里引皇疏,是要使读者略知六朝时疏讲文字的大概。)饭,扶晚切。
6 东首,头向东方。首,手又切。(首训头,上声;含有动意,去声。)
7 拖,同拕。绅,大带。
8 俟,等待。郑曰:“急趋君命,出行而车驾随之。”(《孟子·公孙丑》篇:“礼曰:君命召,不俟驾。”)《集注》:“此一节,记孔子事君之礼。”
今译
君上赐熟食,必正席坐下先尝,再以分赐;君上赐生肉,必煮熟而荐于祖先;君上赐活物,必把它养在那里,等祭祀时再用。陪君上吃饭,君上祭,便先替君上尝饭。孔子生病时如君上来探视,孔子头向东卧,上加朝服,拖着大带。君上召见,不等车驾便行了。
入大庙,每事问1。
今注
1 大,音泰。这一句亦见《八佾》篇。郑曰:“为君助祭也。大庙,周公庙也。”(皇疏:“旧通云,前是记孔子对或人之时,此是录平生常行之事。故两出也。”)
今译
进入大庙,对每件不明白的事都要向人请教。
朋友死,无所归1。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2。
今注
1 孔曰:“无所归,无亲昵也。”“于我殡”句,包括丧事的一切责任讲。
2 孔曰:“不拜者,有通财之义也。”《集注》:“此一节,记孔子交朋友之义。”
今译
朋友死了,若没有亲近的人主丧,孔子就说:“我来主丧!”朋友有所馈遗,除了祭肉以外,即使是车马,也不行拜礼。
寝不尸1;居不客2。见齐衰者3,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4。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5。
今注
1 包曰:“不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也。”
2 “客”字依陆德明《经典释文》和唐石经、邢本、朱本、廖本、正平本、皇本都作“居不容”。段玉裁说:“《论语》‘寝不尸、居不客’,谓生不可似死;主不可似客也。今本误作‘不容’。”(按:臧琳己主张从陆氏作“客”字;但段说较明晰。)
3 齐,音资;衰,七雷切。
4 式是古代乘车的人一种礼貌。皇疏:“古人乘露车,皆于车中倚立。倚立难久,故于车厢上安一横木以手隐凭之,谓之为较。又于较之下未至车床半许安一横木,名为轼。若在车上应为敬时,则落手凭轼。凭轼则身俯偻,故云‘式之’。”邢疏:“式者,车上之横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则俯而冯式,遂以式为敬名。”负版者,旧注以为是“持邦国之图籍”的人。武亿和朱彬都以为“版当读如《曲礼》‘虽负贩者必有尊也’之‘贩’”。俞樾《群经平议》也说:“式负版者,与上句‘凶服者式之’共为一事;言,子见凶服者必式;虽负贩者亦式之也。”
5 《礼记·玉藻》:“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集注》:“此一节,记孔子容貌之变。”
今译
孔子睡时,不布展手足像一个死人;居家,不矜持威仪像一个客人。见着有丧服的人,即使平日很熟的也一定改容相见;见着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常相见的,也一定以礼貌相待。在车上见着有丧服的人,必行式礼;即使这人是一个小贩,也是一样。食时主人上美盛的食物,必整容起立。遇了急雷,狂风,必庄敬慎备。
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2,不疾言,不亲指3。
今注
1 绥,牵以上车的索。
2 皇疏:“内,犹后也;顾,回顾也。升在车中,不回头内顾也。所以然者,掩人不备,非大德之所为也。”
3 刘疏:“案亲字义不可解。《曲礼》云:‘车上不妄指。’亲,疑即妄字之误。(郑彼注云,‘为惑众’。)”《集注》:“此一节,记孔子升车之容。”
今译
上车时,必须站定,拉着上车的绳索。在车上,不回头后顾;不急疾说话;不随便举手有所指。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3。
今注
1 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也。”(皇疏:“谓孔子在外观人颜色而举动也。”)
2 周曰:“回翔审慎而后下止也。”(皇疏:“谓孔子所至之处必回翔审观之后乃下集也。”)《集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
3 《释文》:“共,本又作供;九用反,又音恭。”《集解》:“言山梁雌雉得其时,而人不得其时,故叹之。子路以其时物故共具之;非其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作,起也。”(皇疏:“梁者,以木架水上,可渡水之处也。孔子从山梁闲见有此雌雉也。时哉者,言雉逍遥得时也。言人遭乱世、翔集不得其所,而不如梁闲之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是得其时,故叹之也。独云‘雌’者,因所见而言矣。子路不达孔子‘时哉时哉’之叹,而谓叹雌雉是时月之味,故驰逐驱拍遂得雌雉、煮熟而进以供养孔子,乖孔子本心。孔子若直尔不食者,则恐子路生怨,故先三叹气而后乃起。”)《集注》:邢氏曰:“梁,桥也。时哉,言雉之饮啄得其时。子路不达,以为时物而共具之。孔子不食;三嗅其气而起。”晁氏曰:“石经‘嗅’作‘戛’;谓雉鸣也。”刘聘君曰:“嗅,当作‘臭’;古阒反,张两翅也。见《尔雅》。”愚按:如后两说,则“共”字当为拱执之义。然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按:从“色斯举矣”到篇末,文义难晓。《吕氏春秋·审己》篇:“故子路揜雉而复释之。”子路揜雉复释的故事,在战国时当已流行,所以吕氏著书引以为说。《论语》这段文字,是根据这个寓言式的故事而撰的呢,或这个故事是为解释《论语》这段文字而造的呢?我们现在已难断定了。但这二十五个字不是当时随从孔子的人所记的原文,则是没有疑问的。这章列在《乡党》篇末,当亦是后加的缘故。朱子既录邢疏,又存晁刘二说,且在这章前后二节注中都说“必有阙文”;于使读者多识前哲的义训以外,又启示以盖阙的识度。在这一点上,朱子对后学的益处很大。(译文从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