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2;窃比于我老彭3。”

今注

1 《汉书·儒林传》:“周道既衰,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究观古今之篇籍,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按:《儒林传》以孔子修六经为“述”,自是汉人的说法,未必合于孔子的意思。我们似可信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后世所谓六经,不关孔子什么事。

2 好,呼报切。

3 《广雅·释诂·四》:“窃,私也。”《广雅疏证》:“窃比,谓私比也。”按:“窃”字含有谦意。(《孟子·公孙丑》:“昔者窃闻之。”)包曰:“老彭,殷贤大夫。”郑注:“老,老聃;彭,彭祖。”从孔子语气来推断,包注似较合。(刘疏:“《大戴礼·虞戴德》云:‘昔商老彭及仲傀。’《汉书·古今人表》列老彭于仲虺下。仲虺即仲傀;是老彭为殷初人。包注当即本戴记也。”按:据《礼记·檀弓》,孔子自称“殷人”;这里“老彭”上安“我”字,和《檀弓》所记合。)

今译

孔子说:“循述古人的遗法而不自己创作;信服古人,并且喜爱古人:在这些事情上,我敢私自比于我的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

今注

1 识,音志。《集注》:“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按:《论语》识字,陆无音;朱除多识外,皆音志。《集注》:“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刘疏:“何有于我,言三者之外我无所有也。”按:两说似都不妥。“何有于我哉”意似说:“这些事我虽能做到,但都是不足称道的。”

今译

孔子说:“把听到的、见到的牢记在心里;孜孜勤求学问而不厌;谆谆教诲他人而不倦:这些事情,实在都是很平常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1;闻义不能徙2;不善不能改3:是吾忧也!”

今注

1 《国语·周语·一》注:“讲,习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注:“讲,肄也。”《左付·昭公七年》注:“讲,习也。”(《易兑象传》:“君子以朋友讲习。”)

2 《颜渊》篇:“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3 《学而》篇:“过则勿惮改。”《卫灵公》篇:“过而不改,是为过矣。”都是孔子重视改过的话。(《易·文言传》:“君子以进德修业。”进德即修德;修业即讲学。《易·益象传》:“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即徙义。)仁者所忧,只在修己!

今译

孔子说:“德行不修明;学业不讲习;听到好的事情,不能取以改进自己;发觉自己不好的事,不能革除:这些是我的忧虑!”

子之燕居1,申申如也;夭夭如也2。

今注

1 《释文》:“燕,郑本作宴。”按:宴,《说文》训“安”;宴居,义同闲居。作“燕居”,乃是借燕为宴。(《礼记》里有《仲尼燕居》《孔子闲居》二篇。据《释文》及《正义》所引郑说:“退朝而处曰燕居;退燕避人曰闲居。”宴安和闲暇,义得相通;这种分别,恐只是经师的臆说。)

2 “申申、夭夭”,马融训为“和舒之貌”。胡绍勋《四书拾义》:“申申言其敬;夭夭言其和。”《说文·通训定声》:“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虽重言形况,实本字本义。”

今译

孔子闲居的时候,体态是舒适的;神气是安和的。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今注

1 复,扶又切。从“久”和“不复”等字,可见孔子在盛年时是常梦见周公的。常人的梦,多由平日积思所致。孔子因爱人类,只希望有个太平世界,所以常常想到周室太平的时候,因而也常常梦见周公。现在孔子觉得,他之所以好久没有梦见周公,当是因为年老力衰、志道不笃。因此,他发出这个感叹。不过我们从他这个感叹可以看出,他到老年时,所最关心的仍是天下太平!

今译

孔子说:“我真是衰老得厉害;我已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今注

1 这里的“道”,和“朝闻道”的“道”意思相同,是指“天下有道”讲。“天下有道”,即所谓“天下太平”。德是“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德”,和武力或诈谋是相反的。仁是孔子认为最高的德行。游是熟习的意思;“艺”和“求也艺”的“艺”相同,是处理事务的技能。这四句话的关系,似是相承而不是并列的。孔子以为:人生求学致用,当以天下太平为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用德行而不用诈力;德行多端,应以仁为主体;一个人要用仁德以致太平,必须熟悉政治的事务。“仁”是“爱人”;和“仁”字同语根的“恕”字,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天下太平为职志;求天下太平,只须用德行;德行当以仁为主;据德依仁以外,还须熟习政事的处理。”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1,吾未尝无诲焉。”

今注

1 脩,干肉。古人以十脡为一束;束脩,是十脡干肉。(五条干肉做一束,每条于中间受束处屈为两脡。)古人行相见礼的时候,束脩是一种很常见的礼物。(或以束脩为“束带脩饰”;或以束脩为“年十五以上”:这些都是后起的意义。)

今译

孔子说:“凡能用束脩来求教的人,我都有所教诲。”

子曰:“不愤,不启1;不悱,不发2;举一隅而示之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

今注

1 《说文》:“愤,懑也。启,教也。”

2 《说文》没有“悱”字;徐铉收入“新附”。《说文通训定声》以“悱”为“悲”字的或体,并说:“按《论语》不悱不发,悱亦怅恨之意。愤近于怒;悱近于怨(“自怨自艾”)也。”皇疏:“发,发明也。”

3 “举一隅而示之”:皇本、正平本同;唐石经、集注本、盱郡本没有“而示之”三字。

4 复,扶又切。皇本、正平本“则”下有“吾”字。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到了因求知而烦懑的时候,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没有到了因求知而怅恨的时候,我是不会去启发他的。我告诉他一种道理,他不能用以推出类似的道理,那我就不再教他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1。

今注

1 这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所自然而然的事。(《礼记·檀弓》:“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大概因为孔子有这种行为,后来便成为通行的礼文了!)

今译

孔子和一个有丧事的人在一起吃饭,从没有吃饱过。

子于是日也,哭则不歌1。

今注

1 《礼记·曲礼》:“哭日不歌。”皇疏:哭日,谓吊人日也。《檀弓》:“吊于人,是日不乐。”注:君子哀乐不同日。《论衡·感类》篇引作“是日也”;皇本、正平本亦都有“也”字。今据增。

今译

孔子在一天内,哭过,就不唱歌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唯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3?”子曰:“暴虎冯河4,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5。”

今注

1 《释文》:“舍音赦,止也;一音舍,放也。”《集注》:舍上声。按:《广韵·去声》“舍”只训“屋”;似音赦训止的舍宋世已不行。刘疏:“《新语·慎微》篇引此文说之云:‘言颜渊道施于世而莫之用。’是行藏皆指道言。”按:之,指人言;行藏,指出处。

2 夫,音符。

3 鲁襄公十一年“作三军”,见《春秋三传》。定、哀时代,鲁久已是三军的国家了,所以孔门师弟子讲到军事多言“三军”。“谁与”,意为“与谁”;因用在问句里,所以次序颠倒。孔曰:“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以为己有勇,至夫子为三军将,亦当唯与己俱,故发此问。”(皇疏本已依孔注解“与”字,又引一说云:“与,许也;唯我许汝如此也。”按:以许解与,义亦可通。)

4 冯,皮冰切。《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传:“徒涉曰冯河;徒搏曰暴虎。”

5 好,呼报切。按:孔子平常也很相信子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现在因为子路这一问不免有点自矜,孔子便乘这个机会向他说几句告诫的话。

今译

孔子对颜渊说:“人家要用我,我就出来做事;人家不用我,我就不出来:这种乐天任命的态度,只有我和你吧!”子路说:“如果老师行军用兵,又和谁一起呢?”孔子说:“凡是恃力逞勇,至死不悟的,我是不赞成的。我所赞成的,只有那种能够临事戒慎,善用计谋而可成功的人。”

子曰:“富而可求也1,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2;如不可求3,从吾所好4!”

今注

1 “而”,意同“如”。《四书考异》:“《史记·伯夷列传》引作‘富贵如可求’。《韩诗外传》卷一、《说苑·立节》篇《周礼》条狼氏注,引此皆无‘也’字。《文选》注引凡数处,亦皆无‘也’字。”

2 《盐铁论·贫富章》“士”作“事”。《释文》:“吾亦为之:一本作吾为之矣。”

3 《四书考异》:“《说苑·立节》篇引作‘富而不可求’。”皇本、正平本“求”下有“者”字。

4 好,呼报切。孔子自言“好学”,也重“好德”“好仁”。按:孔子并没有以为富是必不可求的。富的可求不可求,只问那个富合于义没有;如合于义,便可求。能用合义的方法以求,便可去求。求富的方法,不外劳心和劳力。无论劳心或劳力,只要做的是正当的事,便算合于义。做事能合于义,则无论社会所贵的或所贱的,我们都不必介意;就是执鞭,也可泰然去做。这是“执鞭亦为”的正解。至于不合于义的富,乃是不可求的富,我们自不应去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好乐道安贫,“从吾所好”!郑注:“富贵不可求而得者也;当修德以得之。”《集注》:“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执鞭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两解立论都很正大,都合于儒者修己的道理,但都有在经意以外的。

今译

孔子说:“财富如可求,就是执鞭的职务我也去做;如果是不可求的,那我只有笃守我自己立身的志愿!”

子之所慎:齐;战;疾1。

今注

1 齐,侧皆切,借为斋。《说文》:“斋,戒絜也。从示、齐省声。”(古斋、齐同音,所以古书里多借“齐”为“斋”。)慎斋,是洁己致敬;慎战,是爱惜人民;慎疾,是尊重生命。

今译

孔子所谨慎小心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1。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

今注

1 《孔子世家》:“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按:太史公所见的《论语》或本有“学之”二字。(《刘氏正义》谓“即安国故”。)但不管《鲁论》原文怎样,这章“三月”上究以有“学之”二字为合。

2 图,计划;预先想到。(译文参用《史记》。)

今译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学了三个月,吃饭时连肉味都感觉不到了。他说:“我没有想到学音乐会使人到这个地步!”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1?”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2!”出曰:“夫子不为也3。”

今注

1 为,于伪切。郑曰:“为,犹助也。”卫君,出公辄;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蒯聩得罪于灵公,逃往晋国。灵公薨,卫人立辄为君;晋国却要把蒯聩送回卫国。卫人抗拒晋兵;演成父子争国的局面。那时孔子适在卫,所以冉求有“老师会不会帮助卫君”的疑问。

2 皇本、正平本“怨”下有“乎”字。《左传疏》《文选注》《史记索隐》引同。

3 以前的学者多这样想:蒯聩和辄的父子争国,和伯夷、叔齐的兄弟让国乃是明显的相反。孔子既称赞伯夷、叔齐的“求仁得仁”,自然不赞成辄的拒父。(但孔子的意见是不是这样,似是一问题。孔子所知道的伯夷、叔齐的事迹是不是和太史公《伯夷列传》所记的相同,我们也难以知道得清楚。)

今译

冉有说:“老师会不会帮助卫君?”子贡说:“好,我去问一问。”子贡进见孔子,说:“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又有什么可怨的呢!”子贡出来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的。”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今注

1 饭,扶晚切,意为吃。疏,意同粗;食音嗣,意为饭食。疏食,麤米饭。(《诗·大雅》“彼疏斯粺”笺:“疏,粗也;谓粝米也。”麤,同粗。)

2 《说文》:“臂,手上也。肱,臂上也。”但《说文》虽有“手上”“臂上”的分别,而古来臂、肱多通用。(《诗·小雅·无羊传》:“肱,臂也。”)枕,之任切;“曲肱而枕之”,谓卧时用肱作枕。

3 乐音洛。《庄子·让王》篇:“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览·慎人》篇略同。)

今译

孔子说:“吃粗米饭,喝水,弯起手臂当枕头:在这样的生活里,亦自有乐趣。不是义所应得的富贵,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是毫不关心的!”

子曰:“加我数年1—五,十,以学2,亦可以无大过矣3!”

今注

1 史记《孔子世家》作“假我数年”。

2 龚元玠《十三经·客难》:“先儒句读未明。当‘五’一读,‘十’一读,言或五或十:以所加年言。”(按:自来学者对这句话的注释,只龚氏的说法可通。孔子说这话,当在六十岁或竟在七十岁以后。弟子记这话,只是记孔子“学不厌”的心情。老年人希望延年,五不算少,十亦不算太多。五、十两字,乃为“数年”举实例:“以学”,上承“加我数年”而成句。读《论语》的人不懂五、十两字的读法,将两字讲作“五十而知天命”的五十;许多错误的说法便从这个岁数生出。朱子则因五十难通而想用“卒”字。)

3 句首“亦”字,今各本《论语》都作“易”。《释文》:“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惠栋九经古义》:“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约,五十以学。此从鲁论。亦字连下读也。”按:鲁论“亦”字,当是《论语》原文;古论作“易”,乃由后人意改。《论语》里“亦可以……矣”型的句子凡五六见,并不少于“可以……矣”型的句子。就事理而论,自应作“亦”而不应作“易”!

今译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或五或十)以从事学问,那我就不会有什么大过失了!”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2。

今注

1 郑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

2 《群经平议》:“此当以‘诗书’断句;言孔子诵诗读书,无不正言其音也。‘执礼’二字,自为句属下读。孔子执礼时苟有所言,皆正言其音,不杂以方言俗语;故曰‘执礼,皆雅言也’。”

今译

孔子在诵诗读书的时候,用正音而不用方言;赞礼的时候,亦都用正音。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3,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

今注

1 叶,音摄,楚县名。孔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采于叶,僭称公。”(按:楚国君称王;县尹称公:这是楚国的制度。用诸夏的制度来衡量,所以说为“僭称”。)

2 奚,意同何。

3 乐,音洛。

4 “云尔”二字没有确解;在这章意似略同现代语“好像……似的”。

今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他。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对他这样说呢:他的为人,用起功来连饭也忘记吃;时常高兴得忘记一切忧愁。他好像不知道老年就快来临似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1,敏以求之者也2。”

今注

1 好,呼报切。

2 《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认为知识是可求得的。

今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我只是因为喜好古代圣哲留下来的知识而勉力学得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1。

今注

1 怪异、勇力、悖乱、鬼神,讲起来或长人迷信,或启人恶性。若不是为借鉴或辨惑,自以不讲为好。(这个“不语”,并不是绝对不说到;意义和“罕言”相近。)

今译

孔子所不讲说的:怪异,勇力,悖乱,鬼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

今注

1 这章的“三人”,可能因为用“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的原则而讲的。在孔子意中,三人当然都是指善人言。钱坫《论语后录》:“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此云善、不善,当作解;非谓三人中有善不善也。”按:子产的话,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这是子产为不毁乡校而说的。郑国那个乡校,可以说是现代议会的萌芽。孔子因子产不毁乡校而信子产为仁人,可见孔子是赞成民主政治制度的。(《子张》篇: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今译

孔子说:“三个人在路上,我就可以得到我的老师。他们以为好的事,我就照做;他们以为不好的事,我就改正。”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

今注

1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孔子遂适卫。居十月,去卫。将适陈;过匡。匡人止孔子;孔子使从者为寗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居卫月余,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魋,杜回切。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以鲁定公十二年去鲁,十三年适卫,十四年适陈,哀公三年过宋。(年表和鲁世家、卫世家、陈世家、宋世家所记相合。)《孔子世家》,则以去鲁适卫在十四年,以去卫、适曹、过宋在十五年。近代学者,多以孔子去鲁为在定公十二年多或十三年春,而以过宋在定公十五年,即定公卒那一年。孔子困阨陈蔡的事情,古代没有很明确地将其记载并传下来;后儒颇有疑“桓魋其如予何”和《子罕》篇“匡人其如予何”两语是一事。我们节录崔述的《考信录》两段以作思辨方法的一例。《洙泗考信录·三》:“《子罕篇》畏匡章其词婉;此章之词夸。盖圣人言之,圣人原未尝自书之;弟子以口相传,其意不失,而词气之间不能不小有增减移易以失其真者。学者不可以词害志也。”又:“二章语意正同,亦似一时一事之言。而记者各记所闻,是以其词小异。未必孔子生平每遇患难即为是言也。畏匡之与过宋,绝似一事;然于经传皆无明文,故今不敢遽合为一。姑两存之,以俟夫博古之士正之。”按:孔子盖以为他所好是懿德,守死善道,便什么都不怕了!

今译

孔子说:“天给我以德行;桓魋怎奈我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1?吾无隐乎尔2!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3;是丘也。”

今注

1 《学记》:“教人不尽其材。”注:“谓师有所隐也。”《论语》这个“隐”字,似亦指教者有所隐匿讲。

2 赵佑《论语温故录》:“乎尔,与诗之俟我于着‘乎而’,孟子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俱齐鲁间语辞。”按:赵解可备一说。

3 这句话的意思难以完全明白。《集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这章的意义,不能完全明白;译文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

今注

1 文是“博学于文”的文;行是“德行”的行;忠信是“主忠信”的忠信。忠信似应该包括在行的范围内;但孔子平常教诲学生时重视忠信的实行,所以记的人把忠信特别提出和“文行”并立。这个“四教”,当是出于记者个人的见解,似不是孔门设教中的分科。

今译

孔子以这四件事教学生:古代传下来的典籍、德行、忠诚、信实。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

今注

1 这章和下章,是孔子评论世人修养所说的话。这章就高的讲,下章讲次一等的。孔子重视仁,故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话。君子当是能够依于仁以修德的人。

今译

孔子说:“圣人,我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我也就很满意了。”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1!亡而为有2;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今注

1 《尔雅·释诂》:“恒,常也。”有恒,是诚实可靠的意思。有恒的人,可以成德;但比起已成德的善人,在孔子意中要差一点。

2 亡,音无。《释文》:“亡如字,一音无。此旧为别章;今宜与前章合。”按:皇疏似本合为一章;邢疏则又上合“圣人”为一章。

今译

孔子说:“善人,我是见不到了;能见到诚实可靠的人,我也就满意了。没有,却装作好像有;空虚,却装作好像充实;穷困,却装作好像富裕。这样的人,就很难做到有恒了。”

子,钓而不网1;弋2,不射宿3。

今注

1 “网”字依鸣沙石室佚书本。今各本《论语》都作“纲”。《经义述闻》:“纲乃网之。”按:王说极正确。《说文通训定声》以《论语》借“纲”为“网”,实不如说以《论语》“网”误作“纲”。(《御览》八三四引郑注:“纲,谓为大索横流属钓。”则后汉时已误。)

2 弋,音翼,本义为木桩,因音同假为隿。《说文》:“隿,缴射飞鸟也。”(缴,生丝缕。)

3 射,食亦切。宿,息六切;指宿在鸟巢的鸟而言。

今译

孔子钓鱼,但不用网罟去捕鱼;孔子缴射飞鸟,但不射宿在鸟巢里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1;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2;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今注

1 不,意同“无”。作,应解作“装作”。(这个“作”字,和前章“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为”字用法相同。)

2 “择其善者而从之”七个字,乃是上文“三人行”章的文句而错入这章里的。这个测议,出于龙宇纯君学生时代的读书报告;很合理,亦很有意义。这章必须删去这七个字,全章的文理才会完全通顺。我们在译文里没有译出这七个字。

今译

孔子说:“世上似有一些人,自己并没有什么知识,却装作有知识的;我没有这个毛病。一个人能够多闻、多见而牢记在心里,亦就极近于‘知’了!”

互乡难与言1。童子见2;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以进3,与其絜也,不保其往也4。”

今注

1 郑曰:“互乡,乡名也。”“互乡难与言”,是说难以与互乡的人说话。

2 见,贤遍切。

3 絜,从唐石经。《广韵·十六摄》:“洁,清也。经典用絜。”今本多作洁。

4 《集注》:“疑此章有错简。‘人洁’至‘往也’十四字当在‘与其进也’之前。往,前日也。”按:朱校亦可取;但若把“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九字移到“不保其往也”的后边,则更合理。这一节的文字句读似应如下。

子曰:“唯,何甚!人絜己以进:与其絜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是孔子对这些疑惑的门人作解释前的应声;“何甚”,意为“何必太过呢”。

今译

互乡的人,是著名的难说话。孔子接见了一个从互乡来的少年;弟子们觉得很不解。孔子说:“唯!我们何必拒人太甚呢!一个人以向善的心来见我们,我们只应赞成他的向善,不必管他以前的行为怎样;我们要鼓励他上进,而不应该让他有甘于自弃的趋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

今注

1 欲是歆羡或喜悦的意思,因而有想要得到的意思。参读《里仁》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颜渊》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今译

孔子说:“仁是高远不可及的吗?我要仁,仁就来到了!”

陈司败问1:“昭公知礼乎2?”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3,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4,谓之吴孟子5。君而知礼6,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今注

1 《左传·文公十年》杜注:“陈楚名司寇为司败。”

2 昭公,指鲁昭公。《左传·昭公五年》:“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鲁昭公在当时被称为“知礼”,所以陈司败有这个问话。

3 《仲尼弟子列传》:“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郑玄曰:鲁人。)《论语》作“期”,假借。刘疏:“夫子见陈司败,期为介,入俟于庭。及夫子退,期当随行;而司败仍欲与语,故揖而进之也。”

4 取,音娶。为,于伪切。鲁是周公的后代,吴是太伯的后代,都为姬姓。

5 鲁君娶的吴女,应称“吴姬”;但这个称呼明示昭公违反同姓不婚的礼制,所以改称为“吴孟子”。

6 “君而知礼”的而,意同如。

今译

陈司败问道:“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离开以后,陈司败请巫马期上前,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阿私的;难道君子也阿私吗?鲁君娶了吴女;因为鲁和吴是同姓,所以避开‘吴姬’的称号而改叫‘吴孟子’。鲁君如可算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转告孔子。孔子说:“丘真幸运!如果我犯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的。”

子与人歌而善之1,必使反之2,而后和之3。

今注

1 上虞罗氏鸣沙石室佚书本《论语》郑氏注残卷“善”字下有“之”字,似胜于现行各本。

2 反,覆也;这里意为“再唱一遍”。

3 《说文》:“咊,相应也。”今字作和。和本唱和正字;今亦借用为和平字。唱和字户卧切,和平字则户戈切。(《孔子世家》: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

今译

孔子跟人唱歌,如别人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他。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今注

1 《论语骈枝》:“杨慎《丹铅录》引晋乐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又方言曰,侔莫,强也;北燕之北郊凡劳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谓之侔莫。按《说文》:忞,强也;慔,勉也。文莫,即忞慔假借字也。黾勉、密勿、蠠没、文莫,皆一声之转。”按:文莫,指求知言;躬行,则指修德言。

今译

孔子说:“求取知识,我还赶得上人家;至于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自觉还没有什么成就。”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1。”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2。”

今注

1 胡绍勋《论语拾义》:“云尔,即‘有此’。”(《广雅·释诂·一》:云,有也。)《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2 《释文》:“鲁读正为诚;今从古。”

今译

孔子说:“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我不过是努力不倦地去做;又不断地把这事教给别人;这好像是可以说的!”公西华说:“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弟子所不能做到的。”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3:祷尔于上下神祇4。……”子曰:“丘之祷久矣。”

今注

1 《释文》:“一本云:‘子疾病。’皇本同。郑本无‘病’字。按:《论语集解》于《子罕》篇始释‘病’,则此有‘病’字非。”按:正平本有“病”字。

2 包曰:“祷,祷请于鬼神。”(《说文》:“祷,告事求福也。”)

3 诔,祷词。(《说文》:“,祷也;累功德以求福也。《论语》云,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徐灏《说文注笺》:“即诔之异文。”)

4 “祷尔于上下神祇”,当是那时流行的祷词的首句。(“尔于”似当作“于尔”。)子路祷词的下文,记《论语》的人没有记录。当是孔子不等子路背完祷词便说话了。

今译

孔子生病;病得很重了。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可以祈祷求福。孔子说:“有这样以祈祷求福的事情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诔词说,向您上下神祇祈求。……”孔子说:“那我的祈祷已很久了。”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1:与其不孙也,宁固!”

今注

1 孙,音逊。(孙本训为“子之子”;读为逊则有恭逊的意义。)固,固陋的意思。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太奢侈就缺少谦逊,太省俭就显得固陋:与其缺少谦逊,宁可显得固陋。”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今注

1 《说文》:“坦,安也。”

2 《说文》:“慼,忧也。戚,戉也;戉,大斧也。”“戚”本为古代一种兵器的名字;古书里多借用“戚”为“慼”。

今译

孔子说:“君子心里坦然平易,小人心里老是忧愁。”

子,温而厉1;威而不猛;恭而安2。

今注

1 厉,严正。

2 《学而》篇:“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泰伯》篇:“恭而无礼则劳。”恭敬自是美德,但应该用礼来节制;恭能合礼,心自安和。

今译

老师,待人温和而处事严正;威仪庄重而性情平易;外貌敬肃而心境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