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六 季氏篇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凡十四章。

季氏将伐颛臾。颛,音专。臾,音俞。○颛臾,国名。鲁附庸也。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见,贤遍反。○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平声。○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夫,音扶。○东蒙,山名。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任,平声。焉,于虔反。相,去声,下同。○周任,古之良史。陈,布也。列,位也。相,瞽者之相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谏,谏而不听,则当去也。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兕,徐履反。柙,户甲反。椟,音独。与,平声。○兕,野牛也。柙,槛也。椟,匮也。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不任其责也。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夫,音扶。○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音扶。舍,上声。○欲之,谓贪其利。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夫,音扶。○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子路虽不与谋,而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为无罪,故并责之。远人,谓颛臾。分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屡叛。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干,楯也。戈,戟也。萧墙,屏也。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谢氏曰:“当是时,三家强,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二子仕于季氏,凡季氏所欲为,必以告于夫子,则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见于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

既曰“夫子欲之,吾二臣不欲”,又曰“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然则非止夫子欲之矣,只据招下判,真情毕露,“欲之”直坐冉求,方见其言语反覆掩诳之罪。“舍曰”“为辞”四字,是定冉求勘语,与季氏又分一案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一节,大意直对“今夫颛臾”一节说,正破冉求所忧之非。自此至末,皆一意直到“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一句结出,“邦分崩离析”,正不“均”“和”“安”之患也。

“远人”不专指四裔,凡远方之国皆是,看下文即指颛臾说便见。

有云忠信不立,则乡社之礼不能以致刑措;仁义不施,则韶濩之乐不能以降天神,文德之先,自有壮国势、维人心者,非空言礼乐以修文德也。先生曰:“‘文德’二字,紧对下‘谋动干戈’而言,谓即有不服,亦止修德教,不事威武耳。文德即忠信仁义,即所以壮国势、维人心者,原非空言礼乐也。”

若未得上节道理,也无处讲文德。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陪臣,家臣也。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言不得专政。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

从来讲此章者,重权势上说,愚见甚不以为然,其病起于误解总注“此章通论天下之势”句。所谓天下之势者,谓古今天下有道时如此,无道时如彼,其气象世数大段如是,此之谓势,非谓天下之有道无道在乎势也。权势随道转,道不随权势转,自天子出之礼乐征伐,与自诸侯大夫出之礼乐征伐,固自不同,亦随道为邪正盛衰,盖礼乐征伐者,道之用,非即道在是也。天下之生,一治一乱,然有天理之治乱,有气化之治乱。三代以上,其治乱皆天理为主;三代以下,其治乱皆气化为主。圣人所论有道无道,正指天理之治乱。如讲章所云,则陈同父之论为不刊矣,要之皆坐不曾识得“道”字耳。

首节推论大势所至,已到极衰飒处,下两节忽又重提有道,新安陈氏谓“有挽今返古之意”,看来亦非无谓。终之以“庶人不议”,煞有深旨,诸侯大夫之僭窃,可以礼乐征伐之、权正之,庶人之议不议,岂能以权相箝制哉?到庶人不议,方是有道尽头,故知礼乐征伐之权,惟恃道之有无。章意所重在“有道”,“有道”而后有礼乐征伐,故连连提揭此句,不是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乃谓“有道”也。

无道只说诸侯,下面大夫陪臣,都包在里。

“天下无道”,止说“自诸侯出”,接下三句,并及大夫陪臣,可知自大夫出自陪臣出,总是诸侯之罪,则可知自诸侯出,天子亦不得辞其失驭之责矣。吴氏谓“下章戒窃权,此章戒失权”,正此意也。

“政”字与礼乐征伐不同,诸侯亦有礼乐征伐,而出必自天子;侯国之政,则不必出自天子。凡为君者,必有政,天子诸侯皆君也,故不可曰政不在诸侯。

诸侯代有天下,三代之常理,但以德不以力耳。盖天子与诸侯皆君也,犹宗子之与支庶相代,犹天理也,自大夫以下至于庶人皆臣也,其至于取天下,皆篡也,而皆自秦废封建始,封建废,天下有不可言者矣。自古无不亡之天下,有封建固亡,无封建亦亡,吾未见废封建之利过于夏后殷周也,而其亡之惨烈,亦复可睹矣。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夫,音扶。○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平声。辟,婢亦反。○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

有谓必自明而后能知人,必知人而后能取友。先生曰:“慎友贵知人,知人贵明善,是推穷本原,然须知明善之先已当取友也。”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乐,五教反。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度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益亦相反也。○尹氏曰:“君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三乐原自内出,不是向外强合。

礼乐三件,原是吾心本源固有,故乐在此,直是意味无穷,若谓将此三件以制吾乐,其乐不可久矣。此亦争内外之别。

两者之乐如冰炭,须互看。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君子,有德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鬬、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

通章重“知天命”句,“知”字是“畏”字根苗,“天命”是“大人”“圣言”主脑。

“畏圣言”,便有笃信力行在,不则非真畏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程子发明主敬之学,曰:“天理二字,自家体贴出来。”苏子瞻要打破程子敬字,正所谓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看读书居业二录,以后讲学者,便无敬畏意思,不免犯此节条款矣。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谓有所不通。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上次名目亦只在气质上说,坐定气质上论才分明。“学”“困”二种有工夫,有究竟。第三段与下文原是一等中分成败,故又与上两段不同。[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难,去声。○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谢氏曰:“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君子九思,固不是源头上拢统一思,件件都了;亦不是无事时,全然矒,直到临时,方件件思量也。盖当其无事,既有讲明涵养之功,及其事至,又有辨析详审之力,此圣贤之学所以千万无弊也。

事物未接时,正要件件思得,即所谓“凡事豫则立”也。

九思若平昔不熟,临时亦来不及,用不着;若当几不提醒加谨,则向来工夫亦落空泛,不见有得力处。两者交养并进,是用九思功候要诀。

此九者,君子平日无时不以此为思,使义理纯熟,则临几自然中道,然临几时,又须以此省察,两者工夫,阙一不得,看程子“九思各专其一”,此意自分明。或曰:临崖勒马,恐迫促不及事,生骑驴觅驴、剜肉作疮之病。曰:此正近世良知家惑误之说。圣学定有此两节工夫:未事前,是统体工夫,犹戒慎恐惧之无时不然也。临事时,是专一工夫,即慎独之审几省察也。平时涵养纯熟,临几又省察精明,这道理才能实得诸己而不走作。良知家务直捷简易,必欲并而为一,反以此为支离两截,不知境候固有两节工夫,无时不然,而于发动处尤加察耳,非别换一样心思,则原自简易直捷,未尝支离两截也。

在视听未交物,当体会明聪本然之理;及视听方交,又当精察其蔽引之端,“九思”皆然。

寻常语默间便是“言”,行住坐卧处无非“事”,“思忠”“思敬”,只在当下,非为将有所用也。

九者次第,饶双峰以视、听、色、貌、言就自身说,事、疑、忿、得就事上说;又云,言与事对,得又就事上说。其说颇支离,不若上六件是内出之顺而正者,下三件是外至之逆而危者,如此分看,便的确。

此题拈“身”字,亦非要义。若说九者皆身所为,则一部论语,那一句离身说来?有做上六句题用身字扣题者,自以为巧,予问:“‘事思敬’如何说?”曰:“事必由身做。”予笑曰:“‘疑’‘忿’‘见得’又是他人做梦耶?”或曰:“其说有所本。”予曰:“何所本?有之,必是不通讲章耳。”[2]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探,吐南反。○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语,盖古语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两“见”字补出真知意,方见两“如”字直遂无疑之妙,所谓“诚生于明”也,此等处人都略过。

“志”“道”二字甚大,不沾沾为功名也。看孟子“广土众民”章,其蕴自见。伊尹处畎亩,乐尧舜之道,所谓求志也,使终不遇汤,其志岂有歉哉?圣贤固甚欲行道,然出处轻重一般,大行穷居并无加损。此章下节“隐居”“行义”二句平说,无侧重“行义”句意。

或曰,“行义”即对上“隐居”,犹云出仕耳,“义”字不重。予谓隐居只是个隐居,虽君子不能异其称,若出仕则小人亦同,惟君子之仕却只为行君臣之义耳,故“义”字自重。“义”指去就言,“道”指德业言。

后世仕宦,先从“行义”便差起。

三代后君臣,合下起念便不是君臣之义。[3]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驷,四马也。首阳,山名。其斯之谓与?与,平声。○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此章大意为以异不以富说,故以齐景对夷齐,若为论夷齐之节,则齐景之拟非其伦矣。“饿于首阳”,只对“有马千驷”言,极言其贫富相去耳。齐景之无称,不为有千驷,夷齐之至今称,亦不为饿于首阳,故此处夷齐之饿,不专论死节也。夷齐平生大节,固不出让国死义,然此“饿”字却不为此,若论其节义,则必及其死,不止云饿矣。后人固误看此书,遂有谓夷齐无死节之事,不过穷饿首阳耳,此又痴人前不得说梦也。凡书各章有本义,故其下语轻重各有,故不可一概总说到尽,类如此。

有谓曰“民称之”,则虽贤人,虽学士大夫,于今亦未必有称之者矣。先生曰:“说坏了周家数百年间名卿贤大夫。看文文山黄冠归乡,与方逊志叩头乞哀之谤,史策未能改正,而稗野颇多表白[4],其论未为不有。然要之此皆后世谐媚小人之过,汉唐即未必然,况周贤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亢,音刚。○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闻斯二者。”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去声。○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陈亢以爱厚其子,为天理人情之必然,圣人亦犹人耳。不说异闻是私心,反说异闻是公道;不说异闻极诡秘,反说异闻极光明,所以开口便问,意极宛转而辞无支离。若今人于己所不晓,不肯老实问人,一味偷瑊秘诀,自负得计,似巧实拙,此又陈亢之所耻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寡,寡德,谦辞。○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谓。或古有之,或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

* * *

[1]此则据吕子评语卷十九补。

[2]此则据吕子评语卷十九补。

[3]此则据吕子评语卷十九补。

[4]稗 原作“裨”,据吕子评语卷十九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