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而及于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家所推重,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于道。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1,求善良,足以闻2,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3,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今注

1 郑玄说:宪,法也。俞樾说:虑宪与善良一律,“善”“良”二字同义,“虑”“宪”二字亦同义。《尔雅·释诂》:虑,思也。而原宪字子思,则宪亦是思。虑,考虑。

2 闻,小有声誉。

3 就贤,躬亲前往接近贤者。体远,体悉远方的利病。

今译

发动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稍有声誉,还不够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悉远方的利病,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够化育人民。君子如果要化育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1。其此之谓乎!

今注

1 《兑命》,《尚书》篇名。典,经常。

今译

玉的质地虽然美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器皿;人虽为万物之灵,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王者建设国家、治理人民,以教育为最先的任务。《尚书·兑命》说:自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1。其此之谓乎。

今注

1 王夫之说:上一学字,《尚书》作,教的意思;以教人而研理益精,足以当学之半。

今译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去尝试,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好。所以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通。知道不够,然后能自我反省;知道不通,然后能自我勉力。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增长的。《兑命》说:教别人,能收到学习一半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1,党有庠2,术有序3,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4。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5,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6。其此之谓乎。

今注

1 郑玄曰: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

2 五百家为党。

3 术,与遂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4 比年,每年。中年,隔一年。

5 强立,临事不惑。不反,不违反师教。

6 蛾,同蚁。术,学习。

今译

古时教学的地方,一家中有“塾”,一党中有“庠”,一遂中有“序”,一国中有“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一年做一次考试。入学一年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事业,乐合群众;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博学习,亲敬师长;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叫作小成;九年而知识畅达,能触类旁通,临事而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作大成。这时,才能够化育人民,改变风俗,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步骤。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否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始教1,皮弁祭菜2,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3;入学鼓箧,孙其业也4;夏楚二物,收其威也5;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6;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7。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今注

1 始教,开学。

2 皮弁,朝服。祭菜,祭先圣先师以藻之菜。

3 宵,小。肄,练习。王夫之说:《小雅》之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入学之始先习之,因为此三诗为升歌之乐,而所咏者君臣事使的礼,所以劝进学者,以莅官事上之道期望他。

4 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箧。孙,恭顺。

5 夏,苦荼,枝条可做杖以扑人。楚,荆条。收,收敛。威,威仪。

6 孔疏曰:夏氏云:禘,大祭,在于夏,天子诸侯视学之时,必在禘祭之后。未卜禘,禘是大祭,必先卜,故连言之。是未禘祭不视学。欲优游纵暇学者的志向,不欲急切。

7 躐,逾越。

今译

大学开学的时候,士子穿着礼服,以藻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敬道术;练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是要以莅官事上的道理去期望学生;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箧是要学生对学业恭顺;夏楚两物用以鞭策学生,是要使学生有所畏惧取得整肃的威仪;夏天未禘祭以前,天子不去学校视察,是要使学生得有充足的时间以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到必要时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乱发问,则因学习不能不依进度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古书说:凡学习做官,先学处理事情;要做学者,先坚定志向。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之教也时1,教必有正业2,退息必有居3。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4;不学博依5,不能安诗;不学杂服6,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7。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8。《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9。其此之谓乎。

今注

1 时,时序。教有时序,如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2 正业,正常科目。

3 退息,下课及放假的时候。居,孔颖达云:常居之处。王夫之说“居”是“恒守”,退息必有居,就是功课常常温习的意思。按:此上断句,系据孔氏《正义》;宋人改读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解释亦略不同,兹依前者。

4 王夫之说:操,琴瑟曲名。缦就是引。今曲中有“慢”的便是。安,熟习而不劳。弦,琴瑟,音乐。

5 依,譬喻。博依,博通于鸟兽草木、天时人事的情状而能譬喻。

6 杂服,郑注云:冕服皮弁之属。俞樾说:冕服皮弁,不能叫作杂服。“服”字当从《尔雅·释诂》“服,事也”的解释。“杂服”就是“杂事”,洒扫应对无非礼,故必学杂事,然后能安礼。

7 藏,存于内心。修,现于行动。息焉,休息时不忘。游焉,玩乐时不忘。

8 辅,朋友。

9 时敏,无时不敏,就是不停息的意思。来,有所成就。

今译

大学顺着时序而施教,所授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休假时,都有课外的温习项目。学习的方法,如果不学“操”“缦”这些小调子,指法不纯熟,弹琴就弹不好;不学打譬喻,作诗就作不好;不学洒扫应对,行礼就行不好;不喜欢学习技艺,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于外,不论休息或游乐时,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爱师长,与同学相处和洽而信奉真理。所以虽然离开了师长同学,亦不会违背道义。《尚书·兑命》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1,多其讯2,言及于数3,进而不顾其安4,使人不由其诚5,教人不尽其材6;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7。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8,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9。教之不刑10,其此之由乎。

今注

1 呻,吟读。占,笘。毕,皆指书本。王夫之说:占视毕简,且吟且视,给予口授,心无所得。

2 讯,问难。

3 朱熹说:数,谓形名度数,欲以是穷学者之未知,非求其本。

4 进,多所教授。安,熟习。郑玄说:务其所诵多,不唯其未晓。

5 “使”也是“教”的意思。由,用。诚,忠诚。孔疏云:使学者诵文而已,为之说义,心皆不晓而猛浪,是不用己之忠诚。

6 尽,量度。材,材性。

7 悖,违背道理。佛,乖戾。

8 王夫之曰:隐含痛意,谓以学为患。疾,厌恶。

9 去,遗忘。

10 刑,成功。

今译

如今教人的人,口里念着书本,其实自己就不通,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又多讲些名物制度,使人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度量学生的材性高低、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要求亦乖戾不通。这样,使得学生昧于学习而憎恶师长,但觉学习困难,而不知究竟得到什么好处。虽然勉强读完了书本,但很快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这个原因。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1,当其可之谓时2,不陵节而施之谓孙3,相观而善之谓摩4。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今注

1 未发,邪恶念头未发生以前。豫,防备。

2 可,恰可受教的时候。时,合乎时宜。

3 陵,超越。节,学习的等级。孙,顺。

4 相观,学者彼此观察学习。善,改善获益。摩,互相切磋。

今译

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念头未发生前,用礼来加以约束禁止,就叫作有准备;当学生恰好可以教导时才加以教导,就叫作合乎时宜;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跨越程度来教导,就叫作顺序;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得到益处,就叫作切磋。这四条,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3。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今注

1 扞格,坚不可入的样子。郑注云:扞格不胜,谓教不能胜其情欲。

2 修,修治。

3 燕朋,不正当的朋友。燕辟,郑玄说是“亵师之譬喻”。孔疏说:譬,譬喻;谓义理钩深,或直言难晓,时须假设譬喻,而后可解,而惰学之徒,好亵慢笑师之譬喻,是废学之道。朱熹说:燕辟,谓私亵之谈。王夫之说:“辟”同“嬖”。燕嬖,女子小人,导以淫夫。按:这几种说法,不够完全。辟可作癖好讲。燕辟或是不良习惯。

今译

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加以禁止,则坚不可入,教育亦发生不了作用。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亦难有成就。东拉西扯而不顺着进度学习,只使脑筋混乱而不可收拾。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便落得孤单浅陋而所见不广。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误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1,强而弗抑2,开而弗达3。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今注

1 道,引导。牵,强迫。

2 强,刚严。抑,阻止。

3 开,启发。达,尽其学说。

今译

君子知道了教育兴盛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衰落的原因,然后可以做人家的老师。所以君子的教育是晓喻别人,只加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待学生刚严,但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刚严而不抑制,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说,使学生能够思考。使人亲近而又能自动思考,这才算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1。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今注

1 王夫之说:多,泛记而不亲;寡,专持而不广;易,果为而不知难;止,循分而不能进。俞樾说:易读为变易的易。或失则易,谓见异而迁,此事未竟,又为彼事。或失则止,谓画地自限,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今译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失,教导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时,或则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则有安于一隅而所知太少的毛病;或则有见异思迁而学不专一的毛病;或则有自作限制,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同,做教师的必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加以补救。教育的目的,本是要培养良善而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1,可谓继志矣。

今注

1 约,简约。达,通达。微,含蓄。臧,善美。罕譬,少譬喻。喻,明了。

今译

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感动而跟着他歌唱;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续他的志向而求得成功。教师的言语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当,少用譬喻亦容易明了,可算是能使人继续志向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1,然后能博喻2;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3。此之谓乎。

今注

1 孙希旦说:至学之难易,谓学者入道的深浅次第。美恶,谓人的材质不同,无失者为美,有失者为恶。

2 博喻,孔疏说是“广有晓解”,孙希旦说:因学者之材质而告之,而广博譬喻,不拘一途。王夫之云:谓所喻者众。按:上文称善教者要“罕譬而喻”,这里的“喻”字不宜作“譬喻”讲,当依孔疏释作“晓喻”。

3 三王,夏、殷、周,加虞而为四代。唯其师,慎择其师。

今译

君子知道求学的深浅次第、学生个人的品性材质,然后能因材施教,广泛地加以晓喻,然后有能力做老师。能够做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国君。所以学做老师,就是学做国君。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审慎。古书说:虞、夏、殷、周四代,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2:所以尊师也。

今注

1 严,尊敬。

2 诏,告。礼:天子南面,臣北面。但天子入太学而亲有所问则东面,而师西面。

今译

学习时最难做到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受到敬重;真理受到敬重,然后人民的学习态度才会严肃。所以君主不以对待属下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中,臣子做“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做君主老师的时候。在太学里的礼法,对天子讲授时,臣下不必北面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1;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2,先其易者,后其节目3,及其久也,相说以解4;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5;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今注

1 逸,安逸。庸,归功。

2 攻,砍伐。

3 节目,王夫之云:木枝节所自出坚撑处。

4 说,同脱,脱落。解,分解。

5 从容,不急迫。尽其声,余韵悠扬。

今译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学生都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督促严厉,而效果只得一半,学生都怨恨老师过于严格。善于发问的人,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较软的部位开始,而及于较硬的节疤,时间久了节疤自然脱落分解;不善发问的人,方法刚好相反。善于答问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钟声较小,重重敲打,钟声较大,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钟声才会余韵悠扬;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记问之学1,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2,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今注

1 郑注云:记问,谓豫诵难题杂说,至讲学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未能问。记问之学,就是自己没有心得的学问。

2 听语,因学者的问题,而加以解答。

今译

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做别人的老师,一定要因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而没有能力表达,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加以开导,学生仍然不明白,只有暂时放弃指导,以待将来。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1;良弓之子,必学为箕2;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3。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今注

1 冶,熔铸铜铁的工匠。裘,皮衣。陶铸金铁,使之柔和,以补治破器,皆令完好,与做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其理相近。故善冶之家,必使子弟先学做袍裘。

2 箕,柳箕。弓与箕皆是屈曲竹木做成,故弓人的子弟,必先学习矫揉竹柳而制箕。

3 孔疏:始驾马,谓始学驾车的小马。反之,谓将小马系在车后。使它天天跟着学习,到了驾车时始不至惊奔。

今译

好的铁匠的儿子,必须先学补缀皮衣。好的弓匠的儿子,必须先学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先系在车子后面,而车子就在它面前。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学习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1。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2。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3,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4。

今注

1 丑,俦。俦类,汇为一类。

2 当,是“相当”的意思。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

3 五官,孔疏云:金木水火土之官。解释不够明白。王夫之依陈澔《集说》,以为是耳目貌言思。但此五者于《洪范》称为“五事”,不得谓为五官。今按前文“官先事,士先志”,此五官,当为泛举《曲礼》所言五官,即政府之各部官员。

4 五服,本为斩、齐、大功、小功、缌。而此处但作“人伦关系”讲。

今译

古代的学者,能够比较事物的异同而为之汇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任何一种音,但是五音迭奏,没有鼓的调节就得不到谐和。又如水,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之任何一色,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匀就不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相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职官,然而任何一种职官,没有经过学习就不会办事。再如老师,他不是人伦关系中的任何一种亲属,但是任何亲属倘没有老师的教诲则他们之间的感情就不亲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1。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今注

1 大时,当指四时所统合的一个年头。

今译

君子说:德行宏大的人,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最大的诚信,不必见于盟誓。天之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守信的。如果了解了这四种情形,就能立志于学习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1。此之谓务本。

今注

1 或,指河或海。源是河源,委是水所委聚处,亦即是海。

今译

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源所自来,海是河水流聚处,先本而后末,所以这叫“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