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载《明堂阴阳记》就有很多种,郑玄礼记目录》称此篇亦属其一。今按《逸周书》有《明堂解》及《王会解》两篇,后者,记事怪奇;而前者则与本篇关系密切。盖“明堂”本是周人追享文王之庙,鲁国为周宗亲,其庙亦侈名明堂。庙中绘有周公怀抱成王朝见诸侯的图像,鲁儒认为无上荣耀,乃为做图解,此篇殆不过其中残文之一,而与阴阳家倡说的明堂没有关系。篇中所言,约有三段:第一大段,似颠倒《明堂解》的原文而成;第二段述成王赐鲁礼乐,大意与《祭统》所载者相近;第三段乃杂记鲁禘所使用的礼乐及诸器物。更从末段观之,纯是鲁人自夸语,全非事实。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1: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2。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3。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4。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今注

1 《逸周书·明堂解》,“之位”二字,在下文“三公”二字之下。依《孟子》及《中庸》所载,“明堂”是祭祀文王的庙。

2 天子,指成王。负斧依,是背后有个画斧形图案的屏风。“三公”之下宜有“之位”二字。东上,因多人并立,其位置以靠东边者为尊。下文同

3 按上下文:凡北面者皆以靠东者为上,东西面者以靠北者为上,因其较接近于天子的位置。此处以“南”为上,与下文“南面东上”,皆属例外,或因其在庙门外之故。姚际恒有驳说,今不赘。

4 九采,《王制》云:千里之外曰采(详彼注)。四塞,指极远的属国。世告至,谓遥远之国,一世代只要来朝一次。

今译

从前周公在明堂接待诸侯,因而定下了明堂的位置:天子背着斧扆朝南而立。三公的位置在中阶之前,朝北而立,以站在靠东边者为上位。侯爵的位置在东阶的东边,朝西而立,以靠北的位置为上。伯爵的位置在西阶之西,朝东而立,亦以靠北者为上位。子爵的来宾,立于庙门的东边,面朝北,以靠东者为上位。男爵的来宾,立于庙门的西边,亦是面朝北,以东为上。九夷之国,则在东门之外,面朝西,以靠北者为上。八蛮之国,在南门之外,面朝北,以东为上。六戎之国,在西门之外,面朝东,以南为上。五狄之国,在北门之外,面朝南,以东为上。九采之国,更远在太庙的应门之外,面朝北,以东为上。至于四方极远的国,其国君一辈子只能来朝一次。这就是周公确定的明堂之位。因此,明堂是表明诸侯地位的尊卑的。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1。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2,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3,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4。

今注

1 鬼侯,《史记·殷本纪》作“九侯”。王国维云,即春秋时代的隗国。

2 践天子之位,是不居天子之名而实行天子的职务。

3 颁布重量、容量及尺度的标准,使天下法度划一。

4 革车,就是兵车,亦即特准鲁国可以有庞大的武装。命鲁公……云云,此事不见正史,当是鲁国后人张大其事以祭祀周公,故制造此一理由。

今译

从前,殷纣王暴虐无道,把隗国的国君杀了,制成干肉,并用以宴请其他诸侯。因此,周公协助武王讨伐殷纣。殷纣既亡,武王亦死了,成王继位。因为年纪太小,由周公摄行政事,统治天下。六年之后,各国诸侯皆来朝见,集会于明堂。周公那时制订了许多礼节和乐章,并颁布统一的度量衡,于是天下服从。七年之后,他把政权交还成王,成王因他有大功劳于周家天下,所以将曲阜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周公,特准他有一千乘的兵车,而且命令鲁国的国君,世世代代可以用天子的礼仪和乐章祭祀周公。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1;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2;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3;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4;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仍雕5,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6;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7。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8。

今注

1 弧,陆奎勋云:弧即是“弓”,,是装弓用的袋子。

2 章,是徽号,旗上画有日月的徽号。

3 白牡,白色的公牛。尊是盛酒器,牛形曰牺尊,象形曰象尊,画山云等物曰山罍。

4 郁尊,盛郁鬯的酒器。黄目,见《郊特牲》注。玉瓒,行“灌”礼时使用有柄的杯子,杯用玉,曰玉瓒,其柄用大圭为之。

5 篹,是竹制的盛干物之器,边缘有雕饰者。仍雕,是依照玉之形施以雕饰。

6 加,指主人以爵献尸之后,主妇又以爵献尸,称为“加爵”。散、角,皆酒器,见《礼器》注,此指以璧玉装饰之散与角。梡,四脚的小几。嶡,或写作“橛”,连于四脚上的横木。

7 南,出自《诗经·小雅·鼓钟》,毛传云:南夷之乐曰南。南、任,古音近。

8 广鲁于天下,稽以《春秋繁露·郊事对》、蔡邕《明堂月令论》所载,“广”字当是“异”字,意谓鲁国优异于他国。

今译

有此之故,鲁国的国君,在孟春之月,可以乘坐大辂的车,载着有弓衣的弓,打着十有二旒的旗,画日月的徽号,出去祭祀上帝于郊外,并且敢以周王的祖先后稷来配享。这本来都是天子的礼。到了季夏六月,鲁国的国君还要祭祀周公于太庙,祭牲用白色的公牛,酒器有牺尊、象尊、山罍;盛鬯酒的酒器是黄目之尊;行灌礼时用大圭为柄的玉瓒;进熟物用玉豆,干物用雕篹;进酒时用雕饰的玉盏,再进酒则用璧玉装饰的“散”和“角”;盛肉的,用四脚有横木的几案。登堂唱《清庙》之诗,堂下管乐队奏《象》乐。舞队执着红色的盾牌和玉斧,冠冕而舞《大武》;戴着皮弁素帻而舞《大夏》之乐。还有《昧》乐,是东夷来的;《任》乐是南蛮来的。他们可以兼收蛮夷的音乐在太庙祭中,这意思是说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和别国不一样。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1。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2。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3,天子之祭也。

今注

1 副,是首饰名。袆,是画有鸟纹的妇人礼服。

2 扬,与“举”同义,“担任”的意思。

3 省,郑玄读为“狝”。大蜡,见于《郊特牲》。

今译

国君穿衮衣,冠冕,站在东阶;夫人戴首饰,穿袆服,站在房中。祭牲牵来时,国君袒着上衣在门口迎接;馈食时,夫人承进豆笾。在行礼时,卿大夫辅佐国君,命妇辅佐夫人,各人担任各人的职务。许多执事人等,倘若耽误职务,要受重刑,这样使得天下的人都能服从。鲁国有夏天礿祭,秋天尝祭,冬天烝祭,以及春天祭社,秋天率众行猎,直到年终大蜡。这都是天子举祭的项目。

大庙,天子明堂。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1。振木铎于朝2,天子之政也。山节藻棁,复庙重檐3,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4;天子之庙饰也。

今注

1 此言鲁国的太庙有如天子的明堂,库门如皋门,雉门如应门。

2 振,摇动。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

3 山节藻棁,见于《礼器》注。复庙,双层的庙宇。重檐,见《檀弓》注。

4 刮楹,磨刮光滑加油漆的楹柱。达,通达。乡,《尔雅·释宫》云,两阶间曰“乡”,是夹户的窗。坫,筑土为之,在两楹之间。献酬既毕,则还爵于坫上,在酒樽之南,故称“反坫出尊”。崇坫,犹言高坫。康圭,是要安置圭璋的意思。疏屏,镂刻通花的屏风。

今译

鲁国太庙,有如天子的明堂;有库门,如天子的皋门;有雉门,如天子的应门。在朝中摇动木舌的铜铃以发号施令,有如天子发布政令。太庙里有山形的斗拱,饰着图案的短柱;双层的庙宇,复叠的屋檐,刮光的楹柱和敞亮的大窗,还爵于坫,置于酒樽之南,又有高起的坫,用以安放大圭,还有刻镂通花的屏风。这本来都是天子太庙内的装饰。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1。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2,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3。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4。

今注

1 鸾车,饰有鸾铃的车。钩车,车身钩曲的车。大路,木轮车。乘路,玉饰的车。

2 绥,郑玄云:当作“”字,是饰以牛尾的麾,亦称为“旄”。按:此文当作“有虞氏之,夏后氏之旂”。

3 骆马,白马黑鬣。黄马,棕色马。蕃鬣,王引之云:蕃读若“皤”,白色的马鬣。

4 骍刚,骍是黄赤色;刚,亦写作“犅”,牡牛。

今译

鸾车,是有虞氏时代用的祭车。钩车,是夏后氏时代用的祭车。殷代祭车用木辂,周人祭车用玉辂。有虞氏用旄,夏后氏用旗,殷代用大白旗,周人用大红旗。夏后氏驾车用黑鬣的白马,殷人用白身黑头的马,周人用白鬣的棕色马。夏后氏的祭牲用黑牛,殷人用白色公牛,周人用黄色公牛。

泰,有虞氏之尊也1。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2。牺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鸡夷3,殷以斝,周以黄目。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4。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5。

今注

1 泰,陆德明云别本作“大”字。亦称“瓦大”,即陶制的酒壶。

2 著,无足的酒壶。

3 鸡夷,即鸡彝。彝器上有鸡形者。

4 勺,酌酒之器。刻有疏纹者为疏勺;勺柄如凫头,口如蒲草者为蒲勺。

5 拊搏,皮制,装以谷糠的小鼓。揩击,指柷敔一类的乐器。

今译

大瓦壶,是有虞氏时代的酒樽;山罍,是夏后氏时代的酒樽。无足之壶,是殷代的酒樽;周人的酒樽有牺尊、象尊。夏后氏以为爵,殷人以斝为爵,真正称为“爵”的,周人用之。灌礼所用的酒樽,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周人用黄目。酌酒器:夏后氏用龙勺,殷人用疏勺,周人用蒲勺。在伊耆氏时代,只是筑土为鼓,用蒉为鼓槌,截苇梗为管乐。至于用谷糠装袋做成的鼓,用玉石做的盘,以及用柷敔等物合以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则是虞、夏、殷、周四代传下的乐器。

鲁公之庙,文世室也1。武公之庙,武世室也2。米廪,有虞氏之庠也3;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宫,周学也。

今注

1 鲁公之庙,指伯禽之庙。世室,是世世不毁之祧。

2 武公名敖,是伯禽的六世孙。武公后人,仿效周天子之庙,设有文王武王二世室。

3 米廪,储米的仓库。有虞氏的学校,鲁亦有之。

今译

鲁人有鲁公之庙,相当于周天子之文王世室;又有武宫,相当于周天子之武王世室。鲁国设置的米廪是本于有虞氏的学校;序,本于夏后氏的学校;瞽宗,是殷人的学校;宫,是周人的学校。周天子有此四学,鲁国亦有此四学。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1,天子之器也。越棘2,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3。垂之和钟,叔之离磬4,女娲之笙簧。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5。

今注

1 郑玄云:崇、贯、封父皆古国君,其国为周王所灭,取其鼎,分赐鲁国。但服虔注《左传·昭公三年》云,崇鼎即“谗鼎”;而“谗鼎”在《吕氏春秋》中则写作“岑鼎”。

2 棘,孔颖达云:《方言》写作“”。

3 鼓足,有足的鼓。楹鼓,两柱夹持的鼓。县鼓,用横木直柱作架而悬的鼓。

4 孔颖达云:《舜典》称垂作共工之官。《世本》称无句作磬,叔即无句。和、离,是指调节音乐用的钟和磬。

5 横木直柱构成的架,用以悬钟磬或鼓,称为簨虡。刻有龙形,故名龙簨虡。殷人又于横木上添以牙状凸出之物,名为崇牙。周人又饰以圆玉和扇形之物,名为璧翣。

今译

崇国的鼎,贯国的鼎,大玉璜,以及封父的宝龟,本来都是天子的东西。越国出品的戟、大弓,本来都是天子的武器。有足的是夏后氏时代的鼓,用两根柱夹持的是殷代的鼓,用横木直柱架设的是周代的鼓。垂做和钟,叔做离磬,女娲氏做笙簧。悬挂钟磬的架上,夏后氏刻有龙纹,名为龙簨虡,殷人添上崇牙,周人又饰以璧翣。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1。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2。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3。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4。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5。

今注

1 敦、琏、瑚、簋,都是祭时用以盛黍稷之器。郭嵩焘云:敦、琏、瑚,皆圆形,簋是方形竹器。

2 梡、嶡,见前注。姜兆锡云:俎足间横木为曲形,如椇枳树枝。房俎,俎足间有横木,下有跗,似堂后有房之状。

3 楬豆,木质无饰的豆。献,读为“娑”,是刻有图案的豆。

4 旧说,皆以“官”为朝廷上的百官。今按《礼器》云“羔豚而祭,百官皆足”;《祭统》云:“百官进彻”云云,似为泛指参与祭祀的诸执事官员,时代愈后,一切皆踵事增华,庙祭所用人手亦愈多。

5 此处崇牙、璧翣,指旗帜上的装饰。

今译

有虞氏荐黍稷用两敦,夏后氏用四琏,殷人用六瑚,周人则增至八簋。有虞氏的俎,只是没有雕饰的四足案;夏后氏在案足之间加横木;殷人于横木之外又增杈枒;周人的俎足,则似有隔间的房俎。夏后氏的木豆,光秃无饰,殷人用玉豆,周人更在豆上刻花纹。有虞氏的祭服只加蔽膝,夏后氏还在上面绘以山的图案,殷人又加上火状的图案,周人则用龙袍。有虞氏之祭献牛首,夏后氏献牛心,殷人献肝,周人献肺。夏后氏之祭以清水为尚,殷人以酒醴为尚,周人则尚清酒。有虞氏祭祀只用五十人执事,夏后氏加上一倍的人,殷人又加上一倍的人,周人则用三百人。有虞氏用旄旌,夏后氏用绸练之旗,殷人添上崇牙,周人更饰以璧翣。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1。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2,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3。

今注

1 传之久矣,郑注:传,传世。按:昭公二年,晋韩宣子云“周礼尽在于鲁矣”。周室东迁,王家所保存者犹不及鲁国之完全。

2 郑玄云:春秋时代,鲁君三弑;又,士亦有诔,妇人髽而吊丧;可知此二语是谎言。

3 资,取用。

今译

虞夏殷周四个朝代所用的礼服、礼器,以及礼的执事,鲁国皆兼而用之,和周天子一样。所以鲁国行的是周王的礼,而天下人早都知道的。鲁国没有君臣相残杀的事,亦没有改变礼乐刑法政制习俗的事,天下人都当鲁国是有道的国家,所以都采用鲁国的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