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者,魯國先師姓孔,名丘,字仲尼。其父叔梁紇,後娶顔氏之女,久而無子,故祈於尼丘山而生孔子。其首返宇,像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有聖德,應聘諸國,莫能見用。當春秋之末,文武道墜,逆乱滋甚,篡弑由生。皇靈哀末代之黔黎,慜倉生之莫救,故命孔子,使述《六藝》,以待命主。有飛鳥遺文書於魯門,云:「秦滅法,孔經存。」孔子既覩此書,懸車止聘。魯哀公十一年,自衛歸魯,修《春秋》,述《易》道,乃刊《詩》《書》,定禮、樂,教於洙、泗之間,弟子四方之者三千餘人,受業身通達者七十二人。唯有弟子曾參,有至孝之性,故因閑居之中,爲説孝之大理。弟子録之,名曰《孝經》。
夫孝者,蓋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若無孝,則三才不成,五行𠍴序。是以在天則曰至德,在地則曰慜德,施之於人則曰孝德。故下文言「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三德同體而理明,蓋孝之殊途。經者,不易之稱,故曰《孝經》。僕避難於南城山,棲遲巖石之下,念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