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及其著书

荀卿名况,赵人也,后孟子数十年。年十五,始游学于齐。当是时,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之时,荀卿最为老师。先是齐(致)天下之士于稷下,淳于髡、邹奭、田骈之徒皆来,齐王以为列大夫,置第康庄之衢,尊宠之。齐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复去适赵。游秦,说秦昭王,不能用。春申君复,固谢荀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废,乃述仲尼之意,论礼义之治,卑五伯之业,阐明微理,排击异学,著书三十三篇。叹曰:

嗟我何人,独不遇时当乱世。欲衷对,言不从,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托于成相以[寓](喻)意。(按,《成相》)

第二章 伦理论

第一节 人之性恶也

既如孟子学说中所论,性恶之论以生欲为根柢而立论者也。荀子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按,《性恶》 )又曰:“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按,同上 )此求人性之所以恶者于生活之欲,易言以明之,人若放任其性,则各逞啮噬之欲,社会在生存竞争之里者也。

荀子又以为性者,抽象普遍的名称也,不可无具体的方面。此具体的方面,荀子以为生活之欲也。然则其抽象的方面有如何之意义乎?荀子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按,同上 )又曰:“性者吾所不能为也。”又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又曰:“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按,《正名》 )故自其抽象的方面观之,则生之自然,无善不善之可言。若自具体的方面观之,则生活之欲常破坏社会之调和,故断言性恶也。

第二节 礼

人性既恶,则社会之自然的状态,生存竞争之状态也。而 栝此人性之活动,不使有争乱之患者,礼是也。苟行礼,小足以治身,大足以治天下,此礼之二用也。

然礼自外束缚人者也,故人之所视为苦痛,而非自然的也,故名之曰“伪”,伪者人为之义也。圣人,伪之成功者也。荀子曰:伪积而化之谓圣。圣人积伪之所化,然则圣人与凡人之别,只程度之差而非性质之差也。

抑修为之问题,自子思、孟子之立脚地观之,到底不能视为必要,即令认之,亦不过有消极的意味耳。然及荀子,始认积极的修为之必要。

礼者修为之唯一工夫也。是不独于个人为然,国家亦有之。故曰:“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按,《议兵》篇 )又曰:“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按,同上 )所谓社会者,人民之簇聚也。社会之调和与否,则治乱之所以分也。故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按,《天论》篇 )此与墨子之“非命”,其意相同。以上实自人性上论礼之必要者也。更进而自社会生存上论之,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他故也[焉],得之分义也。”(按,《王制》篇 )荀子以礼为治天下之大法,痛击墨子之非乐、节葬、节用之说,以使果如此说,则使天下贫弱,且震荡人心者也,曰:“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按,《富国》篇 )荀子虽未知墨子之真意,然于《正论》篇非难当今之骄奢,又与墨子同意也。

第三节 礼之所本

人性恶也,礼外也,然则礼何所本乎?此当研究之问题也。然荀子对此问题,非有积密之解答,唯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按,《礼论》 )然先王之制礼果何所本乎?《礼论》篇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然此所谓“本”者乃报本追远之意,而非谓礼之所自出。考荀子之真意,宁以为(礼)生乎人情,故曰:“称情而立文。”又曰:“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之极也。”(按,《礼论》 )荀子之礼论至此不得不与其性恶论相矛盾,盖其所谓“称情而立文”者实预想善良之人情故也。

第三章 政治论

第一节 国家系统

人民之归往者谓之王。王者即德之所在,故大功德之后,非必常为王。王非位也,故天子无禅让放伐。尧舜皆有德之人也。尧以有德之故而为天子,人民不以尧之人而以其德也。然舜之德又与尧无异。尧之死也,舜继而为天子,是以尧代尧也,以德代德也。人虽有尧舜之别,而德则无异,同为人民之所归往,何禅让之有?故曰:“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易尧,夫又何变之有矣!”桀纣失其德,邦家分崩,人民离散,是已无天下矣。汤武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故汤武非夺天下,而桀纣非被夺。故曰:“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由此效之也。”(按,《正论》 )盖以为天[下](子)非位也,非自人而授之,而自己得之者也。身无功德者不能为天子,曰:“以桀纣为常有天下之籍则然,亲有天下之籍则不然。”(按,同上 )是亦与孟子“一夫纣”之意同也。

诸侯则不然。诸侯位也,避诸侯之位与否,在天子之命。故诸侯之本质,非德而在命。天子命甲为诸侯,及致仕,更命乙为诸侯:此与天子异者也。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按,《正论》 )此之谓也。

第二节 政治术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按,《论语·颜渊》 )是孔子政治论之主意也。以身先天下,则天下无不化。《大学》之言治国平天下本于修身,可谓善得其意也。故此派之政治非政治术,而自己之人格为政治之中心。荀子亦谓政治在以身先天下,曰:“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按,《正论》 )所谓政治术者道也,曰:“道者古今之正权也。”(按,《正名》 )道者何?礼乐刑政是也。荀子以礼乐为致治平唯一之道,如上所论,并用刑政,先王然也,孔子亦然,唯欲其刑之中耳。荀子亦曰:“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按,《正论》 )

然荀子亦斥小惠而主信赏必罚,曰:“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然则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按,同上 )荀子又信法所以制之于既发之末,而严刑所以束民心,曰:“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末](未)也。”(按,同上 )又曰:“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按,同上 )

第三节 正名

惠施公孙龙之徒,驰辩弄文以混乱真伪。荀子疾之而作《正名》篇,曰:“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先就人类述“性、情、虑、伪、为、事、行、(知)、智、能、病、命”等字之定义。次言名实之乱,使思想混杂,事务纷错。更进而谓人之辨同异,由于天官。天官者何?耳目口鼻心体是也。此六官各有所[思](司),而各有别、辨别。同者同名,别者别名。

第四章 结论

荀子之非子思、孟子也,曰:“犹然而材剧志大……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按,《非十二子》 )于是关穷理之事,则唾而不顾,唯先王之礼是由。其言曰:“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主义可见也。又曰:“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按,《王制》 )故其所言,止于经验界,且但关于礼耳。是故责荀子以哲学,非得其正鹄者也。然其思想之精密正确,实从来儒家中所未尝有,而开韩非子法家之论者也。

* * *

[1] 本篇刊于1905年7月《教育世界》1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