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止雨活动的过程和各种规定,第二部分则记述了董仲舒在担任江都相期间所具体指导的一次止雨活动。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兼政治家,董仲舒信奉阴阳五行学说,他以天人感应论作为止雨这一类活动的理论基础。我们从董仲舒所拟写的祝辞可以看到,其中表现了中国传统儒学顺天应民和重农爱民等进步思想,这些是十分可贵的。

雨太多,令县邑以土日塞水渎,绝道(1),盖井,禁妇人不得行入市。令县、乡、里皆扫社下。县邑若丞(2)、令史(3)、啬夫三人以上(4),祝一人;乡啬夫若吏三人以上,祝一人;里正(5)、父老三人以上(6),祝一人。皆斋三日,各衣时衣(7),具豚一、黍、盐、美酒财足,祭社。击鼓三日,而祝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嗟(8)!天生五谷以养人,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请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之意,常在于利人(9),人愿止雨,敢告于社。”鼓而无歌,至罢乃止。凡止雨之大体,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乐也。开阳而闭阴,阖水而开火。以朱丝萦社十周(10),衣赤衣赤帻(11),三日罢。

【注释】

(1) 绝:断绝,禁止,封闭。

(2) 丞:秦汉以后各级地方长官的副职,这里指的是“县丞”。若,如果。

(3) 令史:这里指县里主掌文书的官吏。令,苏本误作“合”,他本皆作“令”,今据正。

(4) 啬夫:职掌听讼、收取赋税的乡官。

(5) 里正:古代时乡里的小吏。春秋时一里八十户,选出有处理事务才能的人作为里正。

(6) 父老:古代时乡里管事的人,多由有名声、德行和受人尊敬的老人充任。

(7) 衣时衣:指祭祀时按照季节的变化而穿上与时令相合的衣服。春天穿青衣,夏天穿赤衣,秋天穿白衣,冬天穿黑衣。时衣,与时令相合的衣服。

(8) 嗟(jiē):感叹词,表示叹息。

(9) “天之意”二句:宋本、苏本作“天之常意,在于利人”,苏舆注:“‘常意’二字疑倒。”钟肇鹏校释本乙正作“意常”,是,今从之。

(10) 萦(yínɡ):绕,缠绕。

(11) 衣(yì)赤衣赤帻(zé):穿上红色的衣服,戴上红色的头巾。赤衣,他本皆作“朱衣”,唯苏本作“赤衣”,皆通。帻,不戴帽子时包裹头发用的头巾。

【译文】

雨水太多,命令县邑在土日堵塞水沟,封锁道路,遮盖水井,禁止妇女走进集市之中。命令县、乡、里都要打扫社庙。县邑中如果县丞、令史、啬夫的数目在三人以上,就设置一个祝;乡里如果像啬夫这样的官吏数目在三人以上,就设置一个祝;里中如果里正、父老的数目在三人以上,就设置一个祝。他们都要斋戒三日,分别穿上与时令相符合的衣服,准备一头小猪、黍、盐、美酒等充足的财货,来祭祀社庙。敲鼓三天,祝先两次揖拜,然后跪下来向神灵陈述祝辞,陈述完毕后,又揖拜两次,然后才站起来。祷告的祝辞说:“唉!上天生长五谷来养活人,现在雨水下的太多了,五谷生长不和顺。现在恭敬地献上肥美的牺牲和清洁的陈酒,以此来请求社神,希望您停止下雨,解除百姓的困苦,不要让阴气消灭了阳气。阴气消灭阳气的话,就与天意不相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常常是在于有利于百姓的方面,百姓们都希望停止下雨,在此冒昧地祭告社神。”敲鼓但不唱歌,一直到祭祀活动完成才停止。大凡祭神止雨的要点,是女子要躲藏起来,男子要和顺而快乐。开放阳气而闭合阴气,闭塞水而开放火。用红色的丝绳缠绕社庙十周,穿上红色的衣服,戴上红色的头巾,经过三天才停止。

二十一年八月甲申(1),朔(2)。丙午,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3):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4)。止雨之礼,废阴起阳。书十七县(5)、八十乡(6),及都官吏千石以下夫妇在官者(7),咸遣妇归。女子不得至市,市无诣井(8),盖之,勿令泄。鼓用牲于社。祝之曰:“雨以太多(9),五谷不和。敬进肥牲,以请社灵,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意常在于利民,民愿止雨(10),敢告。”鼓用牲于社,皆一以辛亥之日。书到,即起县社令、长若丞、尉官长(11),各城邑社啬夫、里吏正、里人皆出,至于社下,餔而罢(12),三日而止。未至三日,天暒亦止(13)。

【注释】

(1) 二十一年:指江都易王二十一年(前134),即汉武帝元光元年。江都易王刘非,汉景帝之子,景帝前元三年由汝南王徙任江都王。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为江都相。

(2) 朔:朔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一。

(3) 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江都,汉景帝之子易王刘非的封国。相,汉代诸侯国中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管地方政务,一方面辅佐诸侯王治国,另一方面又代表中央政府监督诸侯王。内史,负责政务的官员。中尉,负责治安的武官。

(4) 趣(cù):通“促”,催促、赶快、急促。

(5) 书:文书,这里指发布文书。

(6) 八十乡:苏本作“八十离乡”,并注:“‘离’字疑有误。”钟肇鹏校释本据删,是,今从之。

(7) 千石(dàn):指官员的品级。汉代官员的品级高低常常以俸禄的多少来加以计算,如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等都是千石官。石,容量单位,十斗为石。

(8) 诣(yì):到……去。

(9) 以:同“已”,已经。

(10) 民:苏本无此字,陶鸿庆曰:“‘愿止雨’上当有‘民’字,以重文误夺也。”陶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补,今从之。

(11) 即起:立即发动。起,发动、命令。

(12) 餔(bū):食,吃。古代又称申时食为餔,因此这里的餔当是指的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至五点。

(13) 暒(qínɡ):通“晴”,雨止、晴空无云。

【译文】

江都易王二十一年八月甲申,初一。丙午那一天,江都国相董仲舒告诉内史、中尉:天气阴沉下雨太久了,恐怕会损伤五谷,赶快想办法阻止下雨。止雨的礼仪,是要废除阴气而兴起阳气。向十七个县、八十个乡下发文书,品级在千石以下的官员如果有夫妇同在官署的,都要把妻子打发回故里去。女子不准进入集市之中,集市中的人也不能够到井边去打水,把井盖起来,不要让水气泄漏出来。敲鼓并向社神供奉牺牲。向神社祝告说:“已经下了太多的雨,五谷生长不和顺。恭敬地献上肥美的牺牲,以此来请求社神,希望社神您停止下雨,解除百姓的困苦,不要让阴气消灭了阳气。阴气消灭阳气的话,就与天意不相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常常是在于有利于百姓的方面,百姓们都希望停止下雨,在此冒昧地祭告社神。”敲鼓并向社神供奉牺牲,都统一在辛亥这一天举行。文书到达后,立即发动县社的令、长以及丞、尉等官员,各城邑社的啬夫、里吏正、里人都出来,到社庙去进行祷告,一直到申时才能结束,这样的活动经过三天才能停止。如果没有到三天的时间,天气晴朗了也就可以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