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与下面的《郊义》、《郊祭》、《四祭》、《郊祀》本为一篇。俞樾说:“殆由后人欲取足《崇文总目》八十二篇之数,以意妄分耳。”所以这五篇或有首无尾,或上下文不连属,割裂痕迹历历可见。本篇旨在论证郊天的根据和必要性。董仲舒先用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和孔子的“三畏”之说论证了人应该对天产生敬畏之情。他认为,如果不敬畏上天,灾祸就会悄然而至。所以郊天是圣人最看重的事情。接着他又以秦朝废郊礼而改祭他神与周朝郊天作对比,得出了对天的敬畏与否决定国家命运的结论。这是董仲舒“屈君而伸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之言:酝去烟(1),鸱羽去眯(2),慈石取铁(3),赪金取火(4)。蚕珥丝于室,而弦绝于堂(5);禾实于野,而粟缺于仓(6)。芜荑生于燕(7),橘枳死于荆(8)。此十物者,皆奇而可怪,非人所意也(9)。夫非人所意而然(10),既已有之矣,或者吉凶祸福、利不利之所从生,无有奇怪,非人所意如是者乎,此等可畏也(11)。孔子曰(1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岂无伤害于人,如孔子徒畏之哉(13)?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闇。闇者不见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14)。言不必立校(15),默而无声,潜而无形也。由是观之,天殃与主罚所以别者(16),闇与显耳。然其来逮人,殆无以异(17)。孔子同之,俱言可畏也。天地神明之心,与人事成败之真,固莫之能见也(18),唯圣人能见之。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也,故圣人之言亦可畏也。
【注释】
(1) 酝(yùn)去烟:酒可以去除烟雾。酝,酒。酒如何去烟,未见记载。
(2) 眯:小东西进入眼中。《庄子·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说文解字》:“眯,草入目中也。”《字林》:“物入眼为眯。”
(3) 慈石:即磁石,又称吸铁石。
(4) 赪(chēnɡ)金:铜镜,古人用来在阳光下取火。赪,红色,旧本皆误作“颈”,刘师培曰:“原注一作‘赪’,一作‘真’。窃以作‘赪’是也。赪为赤色,赤金即铜……此文‘赪金’即‘铜燧’矣。”刘说可从,今据正。《淮南子·天文训》:“阳燧见日则然而为火。”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论衡·率性》:“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真取火之道也。”金属凹面镜磨光向日,可以聚火取光。这种凹面镜叫阳燧,或叫遂、夫遂。
(5) “蚕珥(ěr)丝于室”二句:珥丝,蚕口吐丝。珥,或作“咡”。琴弦是蚕丝制作的,蚕吐新丝,旧丝老化变脆,容易折断。
(6) “禾实于野”二句:田野稻子成熟,仓库中粮食变少。
(7) 芜荑(wú tí)生于燕(yān):芜荑生长在燕地。芜荑,榆树类,荚圆而厚,榆荚可作酱,味辛香。
(8) 橘枳(jú zhǐ)死于荆:橘枳在楚地死亡。橘,木名,果实为橘子。枳,常绿灌木,似桔而小,果实可入药。荆,即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楚在南,燕在北,芜荑可以在燕生长,而橘枳在荆却不能生长,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9) “此十物者”三句:上文只提到八物,今说十物,疑有脱文。或将“禾于野”与“粟于仓”分为两物,“珥丝于室”与“弦绝于堂”也分为两物,则十物不少。这十物都是特殊现象,当时人们还无法理解或解释这些现象。意,意料之中。
(10) 然:这样,那样,如此。
(11) “非人所意如是者乎”二句:人们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这样子,它们可以使人感到敬畏。
(12) 孔子曰:下引文见《论语·季氏》。大人,指在位者,如天子、诸侯。畏,敬畏、畏惧。
(13) “彼岂无伤害于人”二句:彼,指上面所讲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三项。这三者弄不好就会伤害人,所以孔子才会畏惧。
(14) 堂堂如天殃:堂堂正正像上天一样降下灾祸。
(15) 校:通“效”,效验。
(16) 天殃与主罚:上天的灾祸与大人的惩罚。
(17) “然其来逮人”二句:然而它们在人身上的作用,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同。“然”上,各本皆有“不”字,苏舆注:“‘不’字疑衍。”苏说可从,今据删。逮,及、达到。殆,大概、恐怕。
(18) “天地神明之心”三句:天地神灵的想法是看不见的,人事成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看不见的,因此都是可畏的。神明,神灵。
【译文】
有人说:酒可以去除烟雾,鹞鹰的羽毛可以去除进入人眼中的异物,磁石可以吸铁,铜镜可以取火。蚕在室内吐丝,而琴弦在堂中断绝;田野中的稻子成熟,而仓库中的粮食却变少了。芜荑生长在燕地,而橘枳在楚地死亡。这十种事物,都是奇特而令人感到怪异的现象,不是人能够想象得到的。人们所不能理解而就是如此的现象,早就已经存在了,有的人认为吉凶祸福,利与不利都是由之而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奇特怪异之处,人们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这个样子,它们可以使人感到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可敬畏的事情:敬畏上天的命令,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所说的话。”这三者难道不会伤害人,而孔子是无故敬畏的吗?由此可见天是不可以不敬畏的,就像对君主不可以不恭敬事奉是一样的。如果不恭敬地事奉君主,祸害就来得十分明显;而如果不敬畏上天,灾祸的到来表面上不明显。不明显的东西却轻易看不到端绪,就好像自然一样。所以说:堂堂正正像上天一样降下灾祸。表明了不一定立刻见效,它的到来静悄悄地没有声音,隐蔽而不露行迹。这样看来,上天的灾祸与大人的惩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明显不明显罢了。然而它们在人身上的作用,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孔子将它们并列视为相同,说它们都是可敬畏的。天地神灵的想法、人事成败的根本原因,这些本来都是看不见的,只有圣人能够看见。所谓圣人,指的是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事物的人,因此圣人的话也是可敬畏的。
奈何如废郊礼(1)?郊礼者,圣人所最甚重也(2)。废圣人所最甚重,而吉凶利害在于冥冥不可得见之中,虽已多受其病,何从知之?故曰:问圣人者,问其所为而无问其所以为也。问其所以为,终弗能见,不如勿问。问为而为之(3),所不为而勿为,是与圣人同实也(4),何过之有?《诗》云(5):“不骞不忘,率由旧章。”旧章者,先圣人之故文章也;率由者,有循从之也(6)。此言先圣人之故文章者,虽不能深见而详知其则,犹不知其美誉之功矣(7)。今郊事天之义,此圣人故云云(8)。故古之圣王,文章之最重者也,前世王莫不从重,栗精奉之(9),以事上天。至于秦而独阙然废之(10),一何不率由旧章之大甚也(11)。
【注释】
(1) 如:通“而”。郊礼,天子祭天之礼。
(2) 圣:各本皆脱此字,苏舆注:“‘人’上疑脱‘圣’字。”苏说是,今据补。
(3) 问为而为之:俞樾云:“当作‘问其所为而为之’,夺‘其所’二字。”俞说可从。
(4) 实:实际情况。
(5)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大雅·假乐》。骞(qiān),亦作“愆”,过失、差错。忘,通“亡”,失误。率,遵循、沿着。旧章,指先王的法度。
(6) “率由者”二句:此二句各本均作:“率由,各有修从之也。”俞樾云:“‘各’字乃‘者’字之误,‘修’字乃‘循’字之误。”俞说可从,今据改。有,通“又”。
(7) 不知:卢文弨校云:“不知,钱塘疑是‘不失’之误。”钱说可从。
(8) 云云:宋本二字为小字并书于右侧,此下应有脱文。苏本删此二字,未恰。
(9) 栗精奉之:谨慎真诚地奉行。栗,通“慄”,战栗、谨慎的样子。精,诚恳。
(10) 阙(quē)然:空缺。阙,通“缺”。
(11) 一何:多么。大(tài),太。
【译文】
那么为什么要废除祭天的典礼呢?祭天的典礼,是圣人最看重的。废弃了圣人最看重的郊礼,而吉凶利害就潜藏在幽暗不可见的事物之中,虽然已经多次受到伤害,又怎么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所以说:如果询问圣人,就要问他做什么而不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即使问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一般人最终还是不能理解,那就还不如不问。问他做什么而后跟着做,他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去做,这样就和圣人的实际行为相同了,怎么还会有过错呢?《诗经》上说:“没有过错也没有失误,遵循先王的典章制度。”所谓“旧章”,就是指古代圣人制作的典章制度;所谓“率由”,就是遵循的意思。这是说古代圣人所制作的典章制度,即使不能深刻地了解而详细地知道它的法则,但同样不会失去其美好的成效。现今郊祭上天的道理,是圣人……所以古代的圣王认为郊祭是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前代的君王没有人不随之重视它,谨慎真诚地奉行郊祭之礼,以此来事奉上天。到了秦朝却独独将它废除了,这是多么不遵从古代圣人所制作的典章制度啊。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1)。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2)。何以言其然也?祭而地神者,《春秋》讥之(3)。孔子曰(4):“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其法也。故未见秦国致天福如周国也。《诗》云(5):“唯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允怀多福。”多福者,非谓人也,事功也,谓天之所福也。传曰:周国子多贤,蕃殖至于骈孕男者四(6),四产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7)。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非周国之所能为也。今秦与周俱得为天子,而所以事天者异于周。以郊为百神始,始入岁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8),乃敢于地,先贵之义也(9)。夫岁先之,与岁弗行也,相去远矣(10)。天下福若(11),无可怪者,然所以久弗行者,非灼灼见其当而故弗行也(12)。典礼之官常嫌疑(13),莫能昭昭明其当也(14)。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15),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16):“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17),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礼也(18)?圣人正名,名不虚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19),独何为不欲其子之有子礼也?今为其天子,而阙然无祭于天,天何必善之?所闻曰:“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今灾害生,见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诗》曰(20):“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觉者,著也。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21)。故曰:“悦于庆赏,严于刑罚,疾于法令。”
【注释】
(1) “天者”二句:天是百神的大君,所以祭天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圣人特别重视的。
(2) “事天”二句:汉武帝祭太一神,其他帝王祭祀诸神,没有作用。说明不祭天,祭百神无益。
(3) “祭而”二句:不祭祀天神而祭祀地神的人,受到《春秋》的讥讽。而,通“尔”,彼、那。《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三望,指向泰山、河、海祭祀。《公羊传》:“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不从,就是没有参加郊祭。犹三望,望祭泰山、河、海,却参加了。《春秋》批评此事。
(4) 孔子曰:下引文出自《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董仲舒引最后八个字,以此说明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
(5)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大雅·大明》。翼翼,小心谨慎的样子。允,信、诚恳。怀,招来。
(6) 骈(pián)孕:双胞胎。骈,并列、对偶。
(7) “四产而得八男”二句:《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马。”
(8) 正月上辛日先享天:正月上辛日,就是正月上旬的第一个辛日,先祭天。明清时代在天坛祭天仍然是在正月上辛日。
(9) “乃敢于地”二句:钟肇鹏曰:“古者祭天于北郊,祭地于南郊。祭天以正月上辛日,祭地之月则说法颇不一致。董子以祭天地为同月异日,先天后地,贵阳抑阴。”
(10) “夫岁先之”三句:夫岁先之,指周朝于岁首郊天。岁弗行,指秦朝废弃不行每岁的郊祀。两者相去甚远。周、秦对于祭天重视程度差别巨大。
(11) 天下福若:天降下福给你。若,即你,代表天子。陶鸿庆曰:“‘下’乃‘不’字之误,‘天不福若’为句,‘若’指秦言。”依次则全句意为:天不福佑你(指秦朝)。陶注可备一说。
(12) 非灼灼(zhuó)见其当而故弗行:此谓秦之废弃郊礼并非出于真知灼见而是认为应当如此,所以不行郊祭。灼灼,鲜亮的样子,引申为真知灼见。
(13) 典礼之官常嫌疑:主持礼仪的官员常带有怀疑情绪。
(14) 莫能昭昭明其当:不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如何祭祀才是适当的。昭昭,明白的样子。
(15) 切:确切。苏舆注:“切,疑作‘窃’。”苏注可备一说。窃,私下。
(16) 尧谓舜曰:下引文见《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历数,天道。躬,身体、自身。
(17) 察身以知天:体察自己本身就可以了解天。《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里的“察身”就包括尽心知性,这是知天的前提。以此为思想基础,才谈得上事天。
(18) 孰:怎么。
(19) 度(duó):揣度,推测。
(20) 《诗》曰:下引文见《诗经·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21) 风化:风俗教化。
【译文】
上天,是众神的君主。如果事奉上天不周到,即使事奉众神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祭祀天神而祭祀地神的人,受到《春秋》的讥讽。孔子说:“如果得罪了上天,即使祷告也没有用处。”这就是他所树立的法度。所以没有看到秦朝像周朝一样获得上天赐予的福禄。《诗经》上说:“就是那位周文王啊,小心又谨慎,明白怎样事奉上天,因为他内心诚恳而得到了众多的赐福。”所谓“多福”,不是指在人身上的,而是指功业上的,是说上天赐予的福禄。古书上说:周国的子孙有许多贤人,以至于繁衍后代时怀了四胎男双胞胎,四次生产就得到了八个男孩,都是君子中的俊杰。这是上天要让周国兴盛,而不是周国自身所能做到的。现在秦国的君主与周国君主一样都是天子,但秦国事奉上天却与周国不同。周国将郊祭上天作为祭祀众神的开始,所以把它放在一年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在正月上旬的第一个辛日首先祭祀上天,然后才敢祭祀地,这样做是为了表示把尊贵的放在前面的意思。在一年的开始时首先祭祀,和一年之中都不祭祀,二者之间相差很远。天降下福给天子,好像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然而秦代三年一郊祭以至久而久之就不举行郊礼,这并不是出于真知灼见而是认为应当如此,所以不举行郊祭。主持礼仪的官员常带有怀疑情绪,不能明白地知道它是适当的。现在要确定它是恰当的或不恰当的,可以由内心的反省而决定。尧对舜说:“天道就在你身上。”这是说省察自身就可以知天。现在他自身有了儿子,怎么会不想让儿子对他行儿子的礼节呢?圣人要使名称正确,而名称不是凭空产生的。所谓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通过自身去揣度上天,上天为什么会单单不要他的儿子对他行儿子的礼节呢?现在身为上天的儿子却不祭祀上天,上天又为什么一定要对他好呢?曾听人说:“如果天下和平,灾害就不会发生。”现在有灾害发生,可见天下还没有和平。天下之所以没有和平,是因为天子的教化没有得到施行。《诗经》上说:“具有宏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来归顺。”所谓宏大,就是显著的意思。如果君王将显著的德政施行于天下,那么四方的国家没有不响应的,这是君王的德行风俗感化了四方啊。所以说:“德政比赏赐更使人民喜悦,它的严厉超过刑罚,它的传播速度超过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