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取人事以配五行,旨在论证君主要加强自身修养的理由和根据,如果君主修养不够就会引起灾变。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际上是对王权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他认为王者行为不当,就会导致天气的灾变发生。“五事”指貌、言、视、听、思心五项,王者的这五项表现会与天的暴风、霹雳、电、暴雨、雷相感应。
王者与臣无礼(1),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2),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也,其音角也(3),故应之以暴风。王者言不从(4),则金不从革(5),而秋多霹雳。霹雳者,金气也,其音商也,故应之以霹雳。王者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6),故应之以电。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气也,其音羽也,故应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7),而秋多雷。雷者,土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
【注释】
(1) 与:对待,结交。
(2) 木不曲直:指树木不能制作成器具而为人所用。
(3) 角(jué):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4) 王者言不从:指王者发言不能让百姓顺从。从,顺从。
(5) 金不从革:金属不能按人的要求铸成各种器物。不从革,不能改变形状。
(6) 音:苏本误作“阴”,他本皆作“音”,作“音”是,今据正。
(7) 稼穑(sè):指农业劳动。种谷曰稼,收获曰穑。
【译文】
如果君王对待大臣没有礼貌,态度不恭敬,那么木材就不能制作成器具,而夏天多暴风。所谓风,指的是木气,木发出的声音是角音,所以暴风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言论不能使百姓顺从,那么金属就不能按人的要求铸成各种器物,而秋天多霹雳。所谓霹雳,指的是金气,金发出的声音是商音,所以霹雳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眼光不敏锐,火就不会向上焚烧,而秋天多闪电。闪电是火气,火发出的声音是徵音,所以闪电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听觉不清晰,水就不会往下渗来润泽土地,而春天和夏天就会经常下暴雨。所谓雨,指的是水气,水发出的声音是羽音,所以暴雨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心胸不宽容,那么农业生产就会没有收成,而秋天多雷。雷是土气,土发出的声音是宫音,所以雷与它相应。
五事:一曰貌(1),二曰言,三曰视(2),四曰听(3),五曰思(4),何谓也?夫五事者,人之所受命于天也,而王者所修而治民也。故王者为民(5),治则不可以不明,准绳不可以不正。王者貌曰恭,恭者,敬也;言曰从,从者,可从;视曰明,明者,知贤不肖、分明黑白也;听曰聪,聪者,能闻事而审其意也(6);思曰容(7),容者,言无不容。恭作肃,从作(8),明作哲,聪作谋,容作圣(9),何谓也?恭作肃,言王者诚能内有恭敬之姿(10),而天下莫不肃矣。从作,言王者言可从,明正从行(11),而天下治矣。明作哲,哲者,知也(12)。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劝之,知恶而耻之矣。聪作谋,谋者,谋事也。王者聪,则闻事与臣下谋之,故事无失谋矣。容作圣,圣者,设也(13)。王者心宽大无不容,则圣能施设(14),事各得其宜也。
【注释】
(1) 貌:仪容,谓态度。
(2) 视:眼光。
(3) 听:察听,谓察听是非。
(4) 思:苏舆注:“‘思’下脱‘心’字。”苏说可从,“思”应作“思心”。古文《尚书》作“思”,今文《尚书》作“思心”,董仲舒是今文家,应用“思心”。谓心胸。
(5) 为:治理。
(6) 审:明白,清楚。
(7) 容:包容,宽容。
(8) (yì):治理。
(9) 圣:通达事理。
(10) 诚:果真,表示假设。
(11) 明正:俞樾云:“‘明正’乃‘则臣’二字之误,当作‘王者言可从,则臣从行,而天下治矣’。《尚书·洪范》正义引郑注曰:‘君言从,则臣职治。’与此义近。”俞说可从。
(12) 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13) “圣者”二句:董仲舒将“圣”解释为“设”,主要是从王者在政治上设施建树的角度来加以立论的。设,设施。
(14) 施设:设施,安排。
【译文】
五件事情: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眼光,四是听觉,五是心胸,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五件事情,是人所接受的天命,是君王所修养而用于治理百姓的。所以君王治理百姓,法则不可以不显明,法度不可以不端正。君王的态度要做到恭,所谓恭,就是敬的意思;言论要做到从,所谓从,就是可以使别人遵从的意思;眼光要做到明,所谓明,就是能够识别人的贤能和不贤能、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听觉要做到聪,所谓聪,就是指听到事情后能明白它的意思;心胸要做到容,所谓容,就是指别人的言论没有不容纳的。态度恭敬就能严肃,言论使人遵从就能治理好国家,眼光敏锐就会明智,听觉灵敏就能进行谋划,心胸宽容就会通达事理,这是什么意思呢?态度恭敬就能严肃,是说君王如能真正地做到内心恭敬,那么天下人的行为就没有不严肃的了。言论使人遵从就能治理好国家,是说如果君王的言论可以使人遵从,而大臣顺从它去做事,那么天下就会太平了。眼光敏锐就能做到哲,所谓哲,就是明智的意思。君王眼光敏锐,就能任用贤人,贬退不贤之人,那么天下人就会知道什么是善而互相劝勉做好事,知道什么是恶而以做坏事为羞耻。听觉灵敏就能做到谋,所谓谋,就是谋划事情。如果君王听觉灵敏,遇到事情就会与大臣一起谋划,所以处理事情就不会失策了。心胸宽容就能做到圣,所谓圣,是能够施设的意思。如果君王的心胸宽广而没有不能容纳的东西,那么根据其圣明所处理的事务就都是很恰当的。
王者能敬则肃,肃则春气得,故肃者主春。春,阳气微,万物柔弱,易移可化(1)。于时阴气为贼(2),故王者钦(3)。钦不以议阴事(4),然后万物遂生(5),而木可曲直也。春行秋政,则草木凋;行冬政,则雪(6);行夏政,则杀。春失政(7),则(8)……
【注释】
(1) “万物柔弱”二句:苏本误作“万物柔易移弱可化”,不可卒读。今从惠栋校记及钟肇鹏校释本乙正。此二句意指万物还很柔嫩弱小,容易移植变化。
(2) 贼:伤害。
(3) 钦(qīn):肃敬,钦敬。
(4) 阴事:指后宫之事。
(5) 遂生:成长壮大。
(6) 雪:下雪。
(7) 失政:施政有失误。
(8) 则:此字下应有阙文。钟肇鹏曰:“据下文例,‘则’下当脱二句或三句。《淮南子·时则训》:‘故正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二月失政,八月雷不藏;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本篇内容与《淮南子·时则训》、《管子·四时》多合,可以参补。”钟说可从。
【译文】
君王能够恭敬就会严肃,严肃就能获得春气,所以严肃的人主掌春天。春天的阳气微弱,万物还很柔嫩弱小,容易移植变化。在这个时候阴气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肃敬。肃敬就不议论后宫之事,然后万物不断成长壮大,而可以使木材弯曲或平直地生长。如果春天施行秋天的政事,草木就会凋零;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事,就会下雪;如果施行夏天的政事,就会杀伤万物。如果春天施政有失误,就……
王者能治,则义立,义立则秋气得,故者主秋(1)。秋气始杀,王者行小刑罚,民不犯则礼义成。于时阳气为贼,故王者辅以官牧之事(2),然后万物成熟。秋,草木不荣华(3),金从革也。秋行春政,则华;行夏政,则乔(4);行冬政,则落(5)。秋失政,则春大风不解(6),雷不发声。
【注释】
(1) 者:用“义”来治理天下的人。
(2) 官牧之事:为政治国之事。官牧,行政官吏。
(3) 荣华:兴旺茂盛。《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4) 乔:孙诒让曰:“‘乔’疑‘槁’之借字,谓枯槁也。”孙说可从。槁,枯槁。钟肇鹏曰:“此谓秋行夏令则草木槁,亦亢阳火气太盛所致。”
(5) 落:叶落,花落,意指草木凋零。
(6) 解:消除,停止。
【译文】
如果君王能够治理好国家,那么“义”就会树立起来,“义”树立起来后就能够获得秋气,所以能够用“义”来治理天下的人主掌秋天。秋气开始主肃杀,君王施行小的刑罚,如果百姓不犯法则礼义就能完成了。在这个时候阳气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用为政治国之事作为辅助,然后万物就会成熟。秋天,草木不能够兴旺茂盛,这是因为金属的形状能够让人随意改变。如果秋天施行春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茂盛;如果施行夏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枯萎;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凋零。如果秋天施政有失误,那么春天时就会大风不止,打雷也不会发出声音。
王者能知,则知善恶,知善恶则夏气得,故哲者主夏。夏阳气始盛,万物兆长(1),王者不揜明(2),则道不退塞(3)。而夏至之后(4),大暑隆(5),万物茂育怀任(6),王者恐明不知贤不肖,分明白黑(7)。于时寒为贼,故王者辅以赏赐之事,然后夏草木不霜,火炎上也。夏行春政,则风;行秋政,则水;行冬政,则落。夏失政,则冬不冻冰,五谷不藏,大寒不解。
【注释】
(1) 兆长:繁茂地生长。兆,开始、见于形状、表现。
(2) 不揜(yǎn)明:明察而不受障碍。揜,通“掩”,遮蔽、掩盖。
(3) 退塞:闭塞。
(4) 而:苏舆注:“‘而’字疑衍。”苏注可聊备一说。
(5) 隆:隆盛,旺盛。
(6) 任:通“妊”,怀孕。
(7) “王者恐明不知贤不肖”二句:苏舆注:“‘王者恐’下十三字,疑衍文。”通观上下文意,此二句确与上下文意不相连属,苏说可从,故暂不出译。
【译文】
如果君王明智,那么就能够明察善恶,能够明察善恶就能够获得夏气,所以有智慧的人主掌夏天。夏天阳气开始兴盛,万物茁壮地成长,如果君王明察而不受障碍,那么正道就不会闭塞。到了夏至以后,暑气还很旺盛,万物还在孕育繁衍。在这个时候寒气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用赏赐之事来作为辅助,然后夏天的草木就不会受到霜冻的伤害,这是由于火向上焚烧的缘故。如果夏天施行春天的政事,那么就会刮风;如果施行秋天的政事,那么就会涨水;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凋零。如果夏天施政有失误,那么冬天就不会结冰,五谷不能储藏,严寒也不能解除。
王者无失谋,然后冬气得,故谋者主冬。冬阴气始盛,草木必死,王者能闻事(1),审谋虑之则不侵伐(2)。不侵伐且杀(3),则死者不恨,生者不怨。冬日至之后,大寒降(4),万物藏于下。于时暑为贼,故王者辅之以急断之事(5),以水润下也(6)。冬行春政,则蒸(7);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冬失政,则夏草木不实(8),霜(9),五谷疾枯(10)。
【注释】
(1) 事:这里指征伐用兵之事。
(2) 审谋虑之:仔细地谋划考虑。
(3) 且:又。
(4) 降:宋本作“隆”,可从。
(5) 急断:惠栋校为“系断”,可从。系断,指司法审判。
(6) 以水润下也:通观上下文例,此句之上当有脱误之文。
(7) 蒸:气体上升。
(8) 实:结出果实。
(9) 霜:苏舆注:“‘霜’上疑有夺字。《淮南子·时则训》:‘十一月失政,正月下雹霜。’”苏说可从。
(10) 五谷疾枯:五谷因为病虫害而枯萎。
【译文】
如果君王处理事务不失策,然后就能获得冬气,所以善于谋划的人主掌冬天。冬天阴气开始兴盛,草木一定会死亡,君王如果听到征伐用兵之事,能够仔细地谋划考虑就不会侵略讨伐别的国家。不侵略讨伐别的国家又不去滥杀他人,那么死去的人就不会有遗恨,活着的人也不会埋怨。到了冬至以后,寒气还很旺盛,万物于是躲藏在地下。在这个时候暑热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用司法审判之事来作为辅助,这是由于水是下渗而润泽万物的缘故。如果冬天施行春天的政事,那么地气就会向上蒸发;如果施行夏天的政事,那么上天就会打雷;如果施行秋天的政事,那么就会发生旱灾。如果冬天施政有失误,那么夏天草木就不会结出果实,会下霜,五谷也会因为病虫害而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