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三代改制,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在各种礼仪、制度方面的递变。质文,指某种制度的特点是崇尚质朴抑或是崇尚文采。关于本篇篇名,苏舆春秋繁露义证》注曰:“《玉海》四十列目作《三代改制》,与前篇目同,云‘一作《文质》’。疑此篇名一作《三代改制》,一作《三代文质》,而后人误合之也。”不知苏说当否,未敢轻断盲从,但可聊备一说。本篇主要发挥了《春秋》的微言大义,阐述了三代改制的基本情况,认为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并宣扬了文质三统的历史循环论,把文质三统作为改制救弊之道。

《春秋》曰:“王正月。”《传》曰(1):“王者孰谓?谓文王也(2)。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3)?王正月也(4)。”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5),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6)。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7),故作科以奉天地(8),故谓之王正月也。

【注释】

(1) 《传》曰:下引文见《公羊传》隐公元年。

(2) 谓文王也:《公羊传》文公九年何休注:“引文王者,文王始受命制法度。”苏舆注:“周自文王受命而王,故孔子从周,必宗文王。《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故以身任绍文之文矣。”

(3) 曷(hé)为:为什么,怎么。

(4) 王正月:意即王者之正月。

(5) 易服色:改换服饰的颜色。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黑、白、赤为“三统”。

(6) “所以明易姓非继人”二句:用以表明换了一个姓的新王坐天下,他不是继承的前朝帝王的位子,而完全是自己从上天那里接受过来的。《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白虎通义·三正篇》:“王者受命必改正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正相印证。人,旧本并作“仁”,凌曙注曰:“‘仁’当作‘人’,声之误也。”苏本改作“人”,是,今从苏本。

(7) 应变:顺应天意的变化。

(8) 故作科以奉天地:制作科条来事奉天地。科,科条、条规,即上文所谓正朔、服色、礼乐之类。故,苏舆注:“‘故’字疑衍。”苏说是。

【译文】

《春秋》说:“王正月。”《公羊传》解释说:“王是指什么人呢?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因为这是王的正月。”为什么称为王的正月呢?回答是:新王必须接受了天命然后才可以称王。新王必定改变历法,改换服饰的颜色,制作新的礼乐,把天下统一起来,用以表明换了一个姓的新王坐天下,他不是继承的前朝帝王的位子,而完全是自己从上天那里接受过来的。新王接受了天命而称王,制定正月来顺应天意的变化,制作科条来事奉天地,所以叫做王的正月。

王者改制作科奈何(1)?曰:当十二色(2),历各法而正色(3)。逆数三而复(4),绌三之前曰五帝(5),帝迭首一色(6);顺数五而相复(7),礼乐各以其法,象其宜(8);顺数四而相复(9),咸作国号(10),迁宫邑(11),易官名,制礼作乐。

【注释】

(1) 奈何:如何,怎样。

(2) 当十二色:在十二色当中。苏舆注:“年十二月,故云十二色,每月物色各不同。”苏说是。

(3) 历各法而正色:采用其中一种作为正色而改变历法。这是说,新王朝建立,要改变历法,从寅月(农历正月)、丑月(农历十二月)、子月(农历十一月)三个月中依次取其一月作为正月,并以作为正月的那个月的颜色作为本朝崇尚的颜色。如:夏以建寅月为正,色尚黑;殷以建丑月为正,色尚白;周以建子月为正,色尚赤。历,历法。而,其。

(4) 逆数三而复:逆着子、丑、寅三正的顺序而循环往复。苏舆注:“《白虎通义·三正篇》引《礼·三正记》曰:‘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案:逆数者,如夏以十三月孟春为正,殷以十二月季冬为正,周以十一月仲冬为正,推之以前皆然。继周者则当复以孟春月为正,乃合逆数也。互见《二端篇》。”新王朝改变正朔的顺序跟地支的顺序相反,也即按照寅、丑、子的顺序进行逆数。

(5) 绌三之前曰五帝:贬退三代以前的君王而称之为五帝。绌,同“黜”,贬退。董仲舒以夏、商、周三代为黑、白、赤三统,三统之外则贬退为五帝(对于五帝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大戴礼记·五帝德》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所以说:“绌三之前曰五帝。”

(6) 帝迭(dié)首一色:五帝轮流各以一种颜色为首选之色,如黄帝属土德、色尚黄。迭,交替地、轮流地。

(7) 顺数五而相复:顺着五行的顺序而循环往复。数五,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顺数之序。苏舆注:“此五行更王之义。如黄帝土德,以黄为首色是也。后世因之,有历代所尚之色,大抵取五行生克为义。至元、明服御专用黄色,国朝(注译者案:国朝即指清朝)因而不改,始辟五德旧说矣。”

(8) “礼乐”二句:指各自按照五行的法则来制定适合时宜的礼乐。

(9) 顺数四而相复:顺着夏、商、质、文的次序而循环往复。四,即下文所说的夏、商、质、文。

(10) 咸作国号:这是说,不论三复、四复、五复都要更改国号。咸,都。

(11) 迁宫邑:指迁徙都城。《小学绀(ɡàn)珠·地理类》:“少昊都曲阜,颛顼都濮阳,帝喾都亳(bó),尧都冀,舜都蒲,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这些都是迁宫邑的例子。

【译文】

新王如何改变制度、制作科条呢?回答是:在十二色当中,采用其中一种作为正色而改变历法。逆着子、丑、寅三正的顺序而循环往复,贬退三代以前的君王而称之为五帝,五帝轮流各以一种颜色为首选之色;顺着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顺序而循环往复,各自按照五行的法则来制定适合时宜的礼乐;顺着夏、商、质、文的次序而循环往复,不论三复、四复、五复都要更改国号,迁徙都城,改易官名,制定礼仪、创作音乐。

故汤受命而王(1),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2),亲夏故虞(3),绌唐谓之帝尧(4),以神农为赤帝(5),作宫邑于下洛之阳(6),名相官曰尹(7),作《濩乐》(8),制质礼以奉天。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以轩辕为黄帝(9),推神农以为九皇(10),作宫邑于丰(11),名相官曰宰(12),作《武乐》(13),制文礼以奉天。武王受命,作宫邑于鄗(14),制爵五等(15),作《象乐》(16),继文以奉天。周公辅成王受命(17),作宫邑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汋乐》以奉天(18)。

【注释】

(1) 汤:即商汤,又称成汤,商朝开国君主。

(2) 时正白统:时代正好循环到白统。《白虎通义·三正篇》:“十二月之时,万物始芽而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色。”《春秋演孔图》:“夏氏不康,天果命汤,白虎戏朝,白云入房。”二者皆持殷为白统之论,与董仲舒之说相合。

(3) 亲夏故虞:亲近夏朝而以虞舜为故国。虞,朝代名,舜接受唐尧的禅(shàn)让,把国号改为虞。

(4) 绌唐谓之帝尧:贬退唐尧而称之为帝尧。尧,帝喾之次子,初封陶,后徙唐,故又称陶唐氏,其号为尧,史称唐尧,因其子丹朱不肖而传位于舜。

(5)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生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生,故古史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始教民为耒、耜(sì)以兴农业,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故号神农氏

(6) 下洛之阳:洛水下游的北面。下洛,不详何处,疑为洛水下游。阳,水的北面。

(7) 相官:辅佐的官员,应该指的是商汤的辅臣伊尹

(8) 《濩(hù)乐》:即《大濩》,相传商汤所作乐曲名,又作“《大頀》”。

(9) 黄帝:古史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于轩辕(xuān yuán)之丘,故号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炎、黄二帝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10) 九皇:指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与三王、五帝相似。“九皇”之名始见《鹖(hé)冠子·泰鸿篇》:“九皇受传。”《汉旧仪》:“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八十一姓。”可知汉代即有九皇之祀。《周礼·春官·小宗伯职》:“四望四类亦如之。”郑玄注曰:“四类: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可知九皇、六十四民乃绝世无后之远古帝王。

(11) 丰:古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

(12) 宰:周制,天官(相官)称为大宰冢(zhǒnɡ),统摄三百六十官,掌邦治,辅佐周王治理国家。

(13) 《武乐》:即《大武》,商纣王无道,周文王、武王兴师讨伐,推翻商纣王的统治,人民高兴,所以这时的乐曲叫《武》。《庄子·天下篇》:“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董仲舒在这里以父统子业,故言文王作《武》。

(14) 鄗(hào):通“镐”,镐京,古地名,周朝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5) 制爵五等:制定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16) 《象乐》:周武王时的乐曲名。《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象》,周武王伐纣之乐。”《白虎通义·礼乐篇》:“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以太平也。”二说略有不同。

(17) 周公辅成王受命:周公辅佐周成王接受天命。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周武王崩,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以辅佐成王。

(18) 《汋(zhuó)乐》:周公时乐曲名。汋,斟酌、酌勺,《礼记·内则》、《汉书·礼乐志》、《风俗通义·声音篇》并作“勺”,《白虎通义》作“酌”,是“汋”、“勺”、“酌”,三字古通。

【译文】

所以商汤接受了天命而称王,顺应上天的旨意、改变夏朝而定国号为殷,时代正好循环到白统,他亲近夏朝而以虞舜为故国,贬退唐尧而称之为帝尧,把神农氏称为赤帝,在洛水下游的北面修建都城,称呼辅佐的官员为“尹”,创作《濩乐》,制定质朴的礼仪来事奉上天。周文王接受了天命而称王,顺应上天的旨意、改变殷朝而定国号为周,时代正好循环到赤统,他亲近殷朝而以夏朝为故国,贬退虞舜而称之为帝舜,把轩辕氏称为黄帝,推尊神农氏为九皇,在丰这个地方修建都城,称呼辅佐的官员为“宰”,创作《武乐》,制定有文采的礼仪来事奉上天。周武王接受了天命,在鄗这个地方修建都城,制定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创作《象乐》,继承文王的礼仪来事奉上天。周公辅佐周成王接受天命,在洛阳修建都城,完成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创作《汋乐》来事奉上天。

殷汤之后称邑(1),示天之变反命(2)。故天子命无常(3),唯命是德庆(4)。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5),时正黑统。王鲁(6),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乐宜亲《招武》,故以虞录亲(7);爵制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8)。

【注释】

(1) 殷汤之后称邑:这是说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于宋,周成王时,武庚叛乱被诛,周王仍以其地封微子,爵为宋公,以奉汤祀。邑,封地。

(2) 示天之变反命:表示上天要变更违反天命的人。《汉书·董仲舒传》:“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

(3) 天子命无常: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子,苏舆注:“‘子’,疑作‘之’。”苏说可从。

(4) 唯命是德庆:天命只奖赏有德行的人。庆,奖赏。

(5) 《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春秋》顺应天命而做新王的事务。《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获麟之瑞示天命,因此孔子应天命而作《春秋》以行新王之事。

(6) 王鲁:即假借鲁国而施行上天的教化。《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鲁。”

(7) “乐宜”二句:乐舞适宜采用《韶舞》,所以亲近虞舜。苏舆注:“此《论语》‘乐则《韶舞》’之旨……上‘亲’字,疑‘用’之误。”苏说可从。《招(sháo)武》,即《韶舞》,虞舜时代的乐舞。招,通“韶”。武,通“舞”。《韶舞》为“箫韶九成,虞舜之乐”,所以说“以虞录亲”。

(8) “爵制”二句:爵位制度适宜采用商代的,合并伯、子、男三等爵位为一等。爵,旧本均误作“乐”,盖涉上句“乐宜亲《招武》”而讹,今据文义校正。《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诂:“《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为一。”《白虎通义·爵篇》:“《含文嘉》曰:‘殷爵三等。’……殷爵三等,谓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从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从质,无虚退人之义,故上就伯也。”

【译文】

殷汤后代被封的宋地称为“邑”,这是表示上天要变更违反天命的人。所以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只奖赏那些有德行的人。因此《春秋》顺应天命而做新王的事务,时代正好循环到黑统。假借鲁国而施行上天的教化,崇尚黑色,贬退夏朝,亲近周朝,以宋国为故国。乐舞适宜采用《韶舞》,所以亲近虞舜;爵位制度适宜采用商代的,合并伯、子、男三等爵位为一等。

然则其略说奈何(1)?曰:三正以黑统初(2)。正黑统奈何?曰:正黑统者(3),历正日月朔于营室,斗建寅(4)。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5)。故朝正服黑(6),首服藻黑(7),正路舆质黑(8),马黑(9),大节、绶、帻尚黑(10),旗黑,大宝玉黑,郊牲黑(11),牺牲角卵(12)。冠于阼(13),昏礼逆于庭(14),丧礼殡于东阶之上(15)。祭牲黑牡(16),荐尚肝(17),乐器黑质,法不刑有怀任新产(18),是月不杀(19)。听朔废刑发德(20),具存二王之后也(21)。亲赤统,故日分平明,平明朝正(22)。

【注释】

(1) 略说:大概的说法,即指《春秋》改制(“三正”或“三统”)的大致说法。

(2) 初:开始。

(3) “正黑统奈何”二句:俞樾云:“‘初’下有阙文,当据下文补‘正黑统奈何?曰正黑统者,历’十一字。”下文“正白统”、“正赤统”两节之例正与此同,俞说是,今据俞校补。

(4) “历正”二句: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营室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位置。营室,二十八星宿中的室宿,今属飞马星座,在北方。斗,即北斗星。北斗有七星,其中第五至第七颗星为斗柄,古人根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位置来确定四季月份。“斗建寅”,即指夏历正月。

(5) “天统”三句:上天统领阳气开始普遍地化育万物,万物显现萌发生长,它们的颜色是黑色。《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平旦为朔,法物见,色尚黑。”《白虎通义·三正篇》引《礼·三正记》云:“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

(6) 朝正服黑: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黑色的服装。

(7) 首服藻黑:头上戴着有藻纹的黑色帽子。

(8) 正路舆(yú)质黑:正规的车子质料是黑色的。路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子。

(9) 马黑:驾车的马脖颈(ɡěnɡ)上的毛是黑色的。《礼记·明堂位》:“夏后氏骆(luò)马黑鬣(liè)。”郑玄注:“白马黑鬣曰骆。”夏朝尚黑,故马用黑鬣。鬣,兽类颈上的毛。

(10) 大节、绶(shòu)、帻(zé)尚黑: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黑色。大节,即符节,用竹、木或金、玉制成,上写文字,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为征信。绶,丝带,常用来拴玉和印。帻,不戴帽子时包裹头发用的头巾。

(11) 郊牲:郊祭上天用的牛。郊,祭天之礼。

(12) 牺牲角卵: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卵一样小。苏舆注:“‘卵’者,角始萌达如卵,言其小也。”

(13) 冠(ɡuàn)于阼(zuò):冠礼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举行。冠,即冠礼,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以表示成人。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古代宾客相见时,客人走西面的台阶,主人走东面的台阶,故常“阼阶”连用。后来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因此以“阼”指帝位。

(14) 昏礼逆于庭:举行婚礼时,新郎在大堂前的庭院迎接新娘。昏,同“婚”。逆,迎、迎接,与“送”相对。

(15) 殡(bìn):停放灵柩。

(16) 牡:雄性鸟兽,与“牝(pìn)”相对。《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

(17) 荐尚肝:进献祭品崇尚用肝脏。荐,进献祭品。

(18) 法不刑有怀任新产:法律不惩罚怀有身孕以及刚生完孩子的妇女。任,通“妊”,怀孕。明天启王道焜刊本、凌曙注本“产”下有“者”字,似是。

(19) 是月不杀: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苏舆注:“‘是月’,谓建正之月也。”苏说是。

(20) 听朔废刑发德: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听朔,古代天子、诸侯在每月朔日(初一日)举行听朔礼以听治一月之政事。

(21) 具存二王之后: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二王,指前两个朝代。以夏朝为当代,则“二王”即指唐尧、虞舜二代;以《春秋》当新王、正黑统,则“二王”即指殷、周二代。

(22) “故日分平明”二句:所以新的一天以天亮作为起点,天子在天亮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日分,即日、夜之分,指新的一天的起点。平明,即天亮的时候。

【译文】

那么关于三正的大致说法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从黑统开始。三正中的黑统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的黑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营室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位置。上天统领阳气开始普遍地化育万物,万物显现萌发生长,它们的颜色是黑色。因此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黑色的服装,头上戴着有藻纹的黑色帽子,正规的车子质料是黑色的,驾车的马脖颈上的毛是黑色的,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黑色,旗帜是黑色的,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着的大宝玉是黑色的,郊祭上天用的牛是黑色的,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卵一样小。冠礼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举行,举行婚礼时,新郎在大堂前的庭院迎接新娘,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东面的台阶上。祭祀的牛、羊等用黑色雄性的,进献祭品崇尚用肝脏,乐器的材质要用黑色的或者涂成黑色,法律不惩罚怀有身孕以及刚生完孩子的妇女,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亲近赤统,所以新的一天以天亮作为起点,天子在天亮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

正白统奈何?曰:正白统者,历正日月朔于虚(1),斗建丑。天统气始蜕化物(2),物始芽,其色白,故朝正服白,首服藻白,正路舆质白,马白(3),大节、绶、帻尚白,旗白,大宝玉白,郊牲白,牺牲角茧(4)。冠于堂(5),昏礼逆于堂,丧事殡于楹柱之间(6)。祭牲白牡,荐尚肺,乐器白质,法不刑有身怀任(7),是月不杀。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亲黑统,故日分鸣晨(8),鸣晨朝正。

【注释】

(1) 虚:二十八星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四宿为虚宿。

(2) 蜕(tuì):脱去皮壳。

(3) 马白:驾车的马身体是白色的。《礼记·明堂位》:“殷人白马黑首。”

(4) 牺牲角茧: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蚕茧一样小。《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lì)。”

(5) 堂:正屋,正殿。一般家庭正室为堂。

(6) 丧事殡于楹柱之间: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堂上两根大柱子的中间。卢文弨校曰:“似当作‘丧礼殡于两楹之间’。”《礼记·檀弓》:“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卢说似是。

(7) 身:同“娠(shēn)”,怀孕。

(8) 鸣晨:指清晨鸡叫的时候,所谓“雄鸡报晓”是也。

【译文】

三正中的白统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的白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虚宿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丑”的位置。上天统领阳气开始脱去万物的皮壳,万物开始抽芽,它们的颜色是白色。因此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白色的服装,头上戴着有藻纹的白色帽子,正规的车子质料是白色的,驾车的马身体是白色的,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白色,旗帜是白色的,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着的大宝玉是白色的,郊祭上天用的牛是白色的,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蚕茧一样小。冠礼在正室举行,举行婚礼时,新郎在正室迎接新娘,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堂上两根大柱子的中间。祭祀的牛、羊等用白色雄性的,进献祭品崇尚用肺脏,乐器的材质要用白色的或者涂成白色,法律不惩罚受孕怀胎的妇女,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亲近黑统,所以新的一天以清晨鸡叫作为起点,天子在清晨鸡叫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

正赤统奈何?曰:正赤统者,历正日月朔于牵牛(1),斗建子。天统气始施化物(2),物始动,其色赤,故朝正服赤,首服藻赤,正路舆质赤,马赤,大节、绶、帻尚赤,旗赤,大宝玉赤,郊牲骍(3),牺牲角栗(4)。冠于房(5),昏礼逆于户(6),丧礼殡于西阶之上(7)。祭牲骍牡,荐尚心,乐器赤质,法不刑有身,重怀藏以养微(8),是月不杀。听朔废刑发德,具存二王之后也。亲白统,故日分夜半,夜半朝正。

【注释】

(1) 牵牛: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宿,玄武七宿之一。

(2) 施:施行。

(3) 骍(xīnɡ):泛指赤色。或指赤色的马、牛。

(4) 牺牲角栗: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栗子一样小。

(5) 房:住室。古代堂的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后泛指住室。

(6) 户:门口。

(7) 西阶:又称“宾阶”。古代以西为宾位,宾主相见,宾客由西阶升堂与主人相见,此为客礼。

(8) 重怀藏以养微:重视怀有身孕的妇女而以此来养育微小的生命。怀藏,即怀胎。养微,养育微小的生命。苏舆注:“‘重怀藏以养微’,总释其义也。此似以有身、怀任、新产分为三事,故详略不同。桓四年‘公狩于郎’何注:‘月者,讥不时也。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阳气始施,鸟兽怀任,草木萌芽,非所以养微。’‘养微’二字本此。”苏说是。

【译文】

三正中的赤统是怎样的呢?回答是:三正的赤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太阳和月亮在牵牛宿会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子”的位置。上天统领阳气开始施行化育万物,万物开始萌动,它们的颜色是赤色。因此诸侯臣下正式朝见天子时都穿着赤色的服装,头上戴着有藻纹的赤色帽子,正规的车子质料是赤色的,驾车的马是赤色的,符节、绶带、头巾都崇尚赤色,旗帜是赤色的,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着的大宝玉是赤色的,郊祭上天用的牛是赤色的,祭祀时用的小牛的角像栗子一样小。冠礼在住室举行,举行婚礼时,新郎到门口迎接新娘,举行丧礼时,灵柩停放在西面的台阶上。祭祀的牛、羊等用赤色雄性的,进献祭品崇尚用心脏,乐器的材质要用赤色的或者涂成赤色,法律不惩罚有孕在身的妇女,重视怀有身孕的妇女而以此来养育微小的生命,在正月里不杀有罪之人。在每月初一举行听朔礼时,停止刑罚而施行德教,分封前面两个朝代的后代而让他们能够奉祀宗庙。亲近白统,所以新的一天以半夜作为起点,天子在半夜时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见。

改正之义(1),奉元而起(2)。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称号(3),正月(4),服色定,然后郊告天地及群神,远近祖祢(5),然后布天下,诸侯庙受(6),以告社稷(7)、宗庙(8)、山川,然后感应一其司(9)。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10)。然而三代改正,必以三统天下(11)。曰:三统、五端(12),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废始施(13),地必待中(14),是故三代必居中国,法天奉本,执端要以统天下(15),朝诸侯也。是以朝正之义,天子纯统色衣(16),诸侯统衣缠缘纽(17),大夫士以冠,参近夷以绥(18),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统之义也。其谓统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统致其气,万物皆应而正;统正,其余皆正。凡岁之要,在正月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应,正内而外应(19),动作举错(20),靡不变化随从(21),可谓法正也,故君子曰:“武王其似正月矣(22)!”

【注释】

(1) 改正之义:改变正朔的道理。改正,即改正朔。

(2) 奉元:奉行天端。元,天端。苏舆注:“‘奉元’,疑作‘奉天’。”

(3) 改制称号:改变前代的制度和国号。

(4) 正月:重新确定正月。苏舆注:“名正其月,谓之正朔。”

(5) 远近祖祢:祭告历代祖庙和父庙。祢,父庙。远近,殿本、凌本作“近远”,宋本、卢本、苏本均作“远追”,案当作“远近”。祖可远追,父可近告,父于己最近,故于父庙不得言“远追”。苏舆注:“祭告,先尊而后亲。”正为作“远近”而不作“近远”之证。

(6) 庙受:在宗庙里接受天子的正朔。

(7) 社稷:土神和谷神,常用其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8) 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9) 然后感应一其司:此句疑有讹误,大意是说,神、人互相感应,按同一种历法办事。司,管理。苏舆注:“天下同禀正朔,然后授时有定序,气候有常推。”

(10) “三统之变”三句:三统的变化,附近的夷狄和远方的国家都是没有的,唯独中国有此损益之说。三统,即指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尚黑,为人统;商正建丑,尚白,为地统;周正建子,尚赤,为天统。遐(xiá),远。生煞(shā),冒广生曰:“‘生煞’,犹言损益。”冒说是。煞,通“杀”。三统为改制而设,改制不改其道,故曰损益。

(11) 三统:即指天、地、人三正。《汉书·律历志》:“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

(12) 五端:五始,即元、春、王、正月、公即位。

(13) 始废始施:废旧施新,即开始废除旧的而施行新的。

(14) 地必待中:(上天的废旧施新)一定选在地的中央。

(15) 端要:五端之要,即五始的要点。

(16) 天子纯统色衣:天子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纯一不杂的衣服。纯,纯一不杂。统色衣,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衣服。苏舆注:“‘统衣’者,谓循天统以为色衣……纯色者,如尚玄则上服纯玄,玄衣而玄缘也。”苏说是。

(17) 诸侯统衣缠缘纽:诸侯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衣服,但是衣边和扣带则用浅红色的布料制成。孙诒让《札迻(yí)》云:“‘缠’,当作‘纁(xūn)’。”孙说是。纁,浅赤色的布料。诸侯统衣为玄色,但以浅赤色缘边系纽,以别于天子。缘,衣边。纽,扣带。

(18) 参近夷以绥:附近的夷狄带着有天统颜色装饰的帽子来朝见天子。参,朝见。绥,通“緌(ruí)”,下垂的帽带。

(19) “正本而末应”二句:《说苑·指武篇》:“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本惠未袭,不可以制末。是以《春秋》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华而后夷狄。”

(20) 举错:举动和行为。错,通“措”,施行。

(21) 靡(mǐ)不变化随从:没有不随着根本而发生变化的。靡,无、没有。苏舆注:“正统既更,则文质随异,故云变化随从。”

(22) 武王其似正月:苏舆注:“周受命虽自文王,而大其业使天下应而正者,武王也,故曰‘武王似正月’……《说苑》又云:‘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事,一动天下正,其事正矣。春致其时,万物皆及生;君致其道,万人皆及治。周公戴己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义与此文正合。”根据本篇及苏舆注文,可知以文、武、周公拟“元年春王正月”当系公羊先师之旧说。董仲舒所谓“君子”即当指孔子以下之公羊先师。

【译文】

改变正朔的道理,是从奉行天端而产生的。古代的君王接受天命而称王,改变前代的制度和国号,重新确定正月,确定衣服的颜色,然后举行郊祭以禀告天地和诸神,祭告历代祖庙和父庙,然后布告天下,让诸侯们在宗庙里接受天子的正朔,以此来祭告土、谷之神、历代祖先以及山川河流,这样神、人互相感应而按同一种历法办事。三统的变化,附近的夷狄和远方的国家都是没有的,唯独中国有此损益之说。然而三代改变正朔,一定用天、地、人统理天下。可以说:三统和五始,是教化四方的根本。上天开始废除旧的而施行新的,一定选在地的中央行事,因此夏、商、周三代一定居住在中原地区,效法上天而奉行根本,把握五始的要点来统理天下,并接受诸侯的朝见。因此正式朝见的规矩,是天子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纯一不杂的衣服,诸侯穿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衣服,但是衣边和扣带则用浅红色的布料制成,大夫和士戴着按照天统颜色制成的帽子,附近的夷狄带着有天统颜色装饰的帽子来朝见天子,远方国家的人各自穿着他们本国的礼服来朝见天子,就是用这样的规矩来表明天统的含义。所谓的“统三正”,是说:正,就是端正的意思。天统积聚某一种气,万物都响应它而随之端正;因此天统正了,其余的都会端正。每一年中,最重要的是在正月。效法正月的道理,根本端正了则末节也随之端正,内部端正了则外部也随之端正,一切举动和行为,没有不随着根本而发生变化的,这就可以说是效法正月了,所以君子说:“武王就像正月一样啊!”

《春秋》曰(1):“杞伯来朝。”王者之后称公(2),杞何以称伯?《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3)。《春秋》当新王者奈何?曰:王者之法,必正号(4),绌王谓之帝(5),封其后以小国,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国,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6)。故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7),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8)。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9),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因存帝颛顼、帝喾、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下存禹之后于杞,存汤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号公(10)。皆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先王客而朝。

【注释】

(1) 《春秋》曰:下引文见《春秋》庄公二十七年。杞(qǐ),周代诸侯国名。周武王灭商,封夏禹之后东娄公于杞,二十一代为楚所灭。杞建都于雍丘,即今河南杞县。

(2) 王者之后称公:《公羊传》隐公五年:“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另,“杞伯来朝”事除见于《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外,文公十二年、成公四年及十八年均有记载。

(3) “杞何以称伯”四句:《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何休注:“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黜而不称侯者,方以子贬,起伯为黜。”《春秋》合伯、子、男为一等,故始称伯以黜之,继称子以贬之。苏舆注:“新王与殷、周合为三代,故黜夏为帝。”

(4) 正号:端正名号。《白虎通义·号篇》:“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也。”

(5) 绌王谓之帝:贬退二王之前的君王而称之为帝。根据董仲舒作文之义,“帝”为贬黜之号,名尊而实卑。

(6) “下存二王”四句:《公羊传》隐公三年春王二月何休注:“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又八月何休注:“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白虎通义·三正篇》:“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行其礼乐,永事先祖。”

(7) “故同时”二句:苏舆注:“凡二王以前皆称帝,合新王为三。《尚书大传》:‘王者存二代之后,与己为三,所以通三统、立三正。’”二代之前上推五代均称帝,故言“称帝者五”;新王存二王之后而合为三王,故言“称王者三”。

(8) 昭:昭明,显明。

(9) 尚:通“上”。

(10) 爵号公:《公羊传》隐公三年何休注:“宋称公者,殷后也。”

【译文】

《春秋》说:“杞伯来朝见天子。”君王的后代称为公爵,为什么把杞国君主称为伯爵呢?《春秋》往上贬退夏代,往下保存周代,把《春秋》当作新王。《春秋》当新王是怎么样的呢?回答是:君王的法度,必须要端正名号,贬退二王之前的君王而称之为帝,把小国分封给他们的后代,使他们的后代能够奉祀他们。往下把大国分封给前二代君王的后代,让他们穿着自己国家的衣服,实行自己国家的礼乐制度,朝见天子时称他们为客人。因此同时被称为帝的有五位,被称为王的有三位,以此来昭明五始、通达三统。因此周代的君王,上推至神农称为九皇,同时改称轩辕氏的名号为黄帝,依旧保存帝颛顼、帝喾、帝尧的帝号,贬退虞舜而称呼舜为帝舜,把小国分封给五帝的后代以使他们能够进行奉祀。往下把杞国分封给夏禹的后代,把宋国分封给商汤的后代,这两个国家占地方圆百里,国君的爵号是公爵。都让他们穿着自己国家的衣服,实行自己国家的礼乐制度,朝见天子时称他们为先王之客。

《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周之制,当正黑统(1)。而殷、周为王者之后,绌夏改号禹谓之帝,录其后以小国(2)。故曰绌夏存周,以《春秋》当新王。不以杞侯,弗同王者之后也(3)。称子又称伯何?见殊之小国也(4)。

【注释】

(1) “《春秋》作新王”三句:《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何休注:“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苏舆注:“‘当正黑统’者,亦设为是说,与前‘宜’字例同,非谓孔子已如是也。”苏说是。

(2) “而殷、周”三句:殷人、周人成为前王的后代,贬退夏朝而改称夏禹为帝禹,并把小国分封给他的后代。这里所言,正是以《春秋》当新王而改制之说。

(3) “不以杞侯”二句:苏舆注:“夏黜为帝,故其后不得与王者同。”《春秋》不对杞国国君称侯而只是称杞伯、杞子,是为了表明其与殷、周二王的后代还是有区别的。

(4) “称子”二句:苏舆注:“以小国奉祀,不以大国,故云‘殊之小国’。子、伯虽同,以渐而黜。”这里是说,杞国本是夏王的后代,应该是公爵,但是由于《春秋》亲周、故宋、黜夏,因此就把杞国贬退为小国了,而有时称伯有时称子,则是为了表明其不同于一般的小国。之,犹“于”。

【译文】

《春秋》做新王的事务,改变周代的制度,时代正好循环至黑统。殷人、周人成为前王的后代,贬退夏朝而改称夏禹为帝禹,并把小国分封给他的后代。所以说,贬退夏朝而保存周朝,把《春秋》当作新王。不把杞国国君称为杞侯,这是为了表明其不同于殷、周二王的后代。为什么有时称他为伯爵而有时又称他为子爵呢?这是为了表明其不同于一般的小国。

黄帝之先谥,四帝之后谥(1),何也?曰:帝号必存五代,黄首天之色(2),号至五而反。周人之王,轩辕直首天黄号(3),故曰黄帝云。帝号尊而谥卑,故四帝后谥也。帝,尊号也,录以小国何(4)?曰:远者号尊而地小,近者号卑而地大,亲疏之义也。故王者有不易者(5),有再而复者(6),有三而复者(7),有四而复者(8),有五而复者(9),有九而复者(10)。明此通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山川、人伦,德侔天地者称皇帝(11),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12)。故圣王生则称天子(13),崩迁则存为三王(14),绌灭则为五帝(15),下至附庸,绌为九皇(16),下极其为民(17),有一谓之三代(18),故虽绝地(19),庙位祝牲犹列于郊号(20),宗于代宗(21)。故曰:声名魂魄施于虚,极寿无疆(22)。何谓再而复,四而复?《春秋》郑忽何以名(23)?《春秋》曰(24):“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何以为一?曰:周爵五等,《春秋》三等(25)。《春秋》何以三等(26)?曰:王者以制(27),一商一夏,一质一文(28)。商、质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春秋》者主人,故三等也(29)。

【注释】

(1) “黄帝”二句:黄帝的谥号放在帝号前面,另外四帝的谥号放在帝号后面。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黄帝之“黄”、帝舜之“舜”等皆为谥号。为何黄帝先谥呢?凌曙注:“谥在帝上,故曰先谥。”《白虎通义·谥篇》:“黄帝先黄后帝者何?古者质,生死同称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后世虽圣,莫能与同也。后世德与天同,亦得称帝,不能制作,故不得复称黄也。”二说是,可从。那么为何四帝后谥呢?凌曙注:“谥在帝下,故曰后谥。”苏舆注:“《通典》引《通义》云:‘帝尧、帝舜,先号后谥也。帝者德盛与天同,号谥虽美,终不过天也。’”二说是,可从。

(2) “帝号”二句:帝号必定保存五代,黄色是天色的第一位。黄,旧本均误作“帝”,苏舆注:“帝,疑作‘黄’。黄者首天之色,帝者首天之号。”苏说是,今据正。帝号必存五代,卢文弨、苏舆皆以‘五’绝句,非,当以‘代’字绝句,才可文从字顺。

(3) 轩辕直首天黄号:轩辕氏正当天色第一位的黄号。直,当,临。

(4) 国:旧本皆脱,陶鸿庆曰:“‘小’下当有‘国’字。上文云:‘封其后以小国。’又云:‘录其后以小国。’皆其证。”陶说是,今据补。

(5) 不易者:按照董仲舒的意旨,所谓不易者即指天、道。

(6) 再而复者:二者相互循环往复的,即指文与质的循环往复。《宋书·礼志》引《诗纬·推度灾》曰:“二而复者,文、质也。”

(7) 三而复者:三者相互循环往复的,即指正朔,建寅、建丑、建子的循环往复。《宋书·礼志》引《诗纬·推度灾》曰:“三而复者,正朔也。”

(8) 四而复者:四者相互循环往复的,即指一商一夏、一质一文的循环往复。

(9) 五而复者:五者相互循环往复的,指五代帝号的循环往复,即上文所云“帝号必存五代”、“号至五而反”。

(10) 九而复者:九者相互循环往复的。苏舆注:“九皇”苏说是。

(11) “明此”二句:苏舆注:“言明于不易与九复之道,智究天人,德侔天地,则可以称皇、称帝。古帝王皆以学著,故号弥尊者德弥高。”侔(móu),相等、等同。

(12) “天佑”二句:《公羊传》成公八年何休注:“天子者,爵称也。圣人受命,皆天所生,故谓之天子。”《白虎通义·爵篇》:“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

(13) 圣王生则称天子:圣明的君王在世时称为天子。《白虎通义·爵篇》:“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

(14) 崩迁则存为三王:去世后则成为三王之一。崩,古代指帝王的死亡。迁,迁化,“死亡”的隐讳说法。

(15) 绌灭则为五帝:超过三代以上的君王则被贬退成为五帝。这是《春秋》惯例。绌灭,超过三代以上的君王即被贬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苏舆注:“逾三代者,谓之绌灭。据此则知《虞书》称尧、舜为帝,为周世追录之词。”

(16) “下至附庸“二句:封地下降为附属国,比五帝更久远的君王则贬退成为九皇。附庸,即附属于诸侯的封地方圆不及五十里的小国。苏舆注:“自五帝已上则绌为九皇,录五帝以小国,则录九皇合附庸矣。”

(17) 下极其为民:下降到极点就成为“民”。民,与今义有别,亦指古代帝王。苏舆注:“《汉旧仪》:‘祭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凡八十一姓。’与董说同。是所谓民者,汉时固列祀典也。”

(18) 有一谓之三代:他们又同样被称为先辈。苏舆注:“三,疑‘先’之误。有,与‘又’同。一,犹‘同’也。言极其为民,又同谓之先代耳。”苏说是,可从。

(19) 绝地:没有封地。苏舆注:“由大国而小国而附庸,至于民则地绝。”九皇之后已经降为附庸小国,九皇之上则下降为“民”而没有封地。

(20) 庙位祝牲犹列于郊号:宗庙的位置、祭祀用的牺牲仍然被列在祭天的名录中。庙位,宗庙的位置。祝牲,祭祀的牺牲(牛、羊等祭品)。郊,指郊祭,祭祀对象为上天以及前代君王。

(21) 宗于代宗:在泰山祭告天地时而被尊崇。这里指九皇以上远古历代帝王之升封泰山者而言。代宗,即“岱宗”,指泰山。苏舆注:“‘宗于岱宗’,犹云尊之于岱宗,谓封禅也。”《白虎通义·封禅篇》:“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太平乃封,知告于天,必也于岱宗何?明知易姓也。刻石纪号,知自纪于百王也。”

(22) “声名魂魄施于虚”二句:他们的声名魂魄已经复归于天地自然之中了,并会永久流传而不磨灭。声名,此言身死而名声长存。施于虚,扩散到虚空之中,即复归于天地自然。苏舆注:“魂魄附于人,及其死也,则施于虚。施于虚,犹言复归于天地。《朱子语类》云:‘魂气归于天,是消散了。正如火烟腾上,去处何归?只是消散了。’又云:‘圣人安于死即消散。’亦与此施虚义合。极寿无疆者,谓德盛则声名永久,如精灵常在耳。”苏说是。

(23) 郑忽:即春秋时郑昭公,姓姬名忽。《春秋》桓公十一年:“郑忽出奔卫。”

(24) 《春秋》曰:当作“《传》曰”或“《春秋传》曰”,此乃后人不谙《公羊传》,误以为《春秋》之经文而脱去“传”字。下引文见《公羊传》桓公十一年。

(25) “周爵五等”二句:《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注:“质家爵三等,法天之有三光也;文家爵五等,法地之有五行也。合三从子者,制由中也。”《史记·三王世家》:“昔五帝异制,周爵五等,《春秋》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

(26) 以:旧本皆脱,今据凌曙注校补。

(27) 王者以制:君王的制度。以,犹“之”。《战国策·赵策》:“议秦以谋计必出于是。”正相印证。

(28) “一商一夏”二句:商道和夏道相互交替,质朴和文采轮流尊崇。《说苑·修文篇》:“文德之至也,德不至则不能文。商者,常也。常者,质。质主天。夏者,大也。大者,文也。文主地。故王者一商一夏,再而复者也;正色,三而复者也;味尚甘,声尚宫,一而复者。故三王术如循环。”《白虎通义·三正篇》:“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之道极,则阴道受;阴之道极,则阳道受,明二阴二阳不能相继也。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尚书大传》曰:‘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礼·三正记》曰‘质法天,文法地’也。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质性,后乃有文章也。”正相印证。商、夏也可看作质、文的代称。

(29) “商、质者主天”四句:《白虎通义·三教篇》:“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为人教也。地道谦卑,天之所生,地敬养之,以敬为地教也。”董仲舒此文,以商、质主天,夏、文主地,《春秋》主人,指出文、质为“再而复者”,三教为“三而复者”,人则兼统文、质而言,是文、质统一者,这正是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

【译文】

黄帝的谥号放在帝号前面,另外四帝的谥号放在帝号后面,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帝号必定保存五代,黄色是天色的第一位,名号到第五代就又开始循环。周人称王的时候,轩辕氏正当天色第一位的黄号,因此他的谥号放在帝号前面而被称为黄帝。帝号尊贵而谥号相对卑微,因此四帝的谥号放在帝号后面。帝号,是尊贵的名号,为什么却被分封给小国了呢?回答是:时代久远的君王名号尊贵而封地狭小,时代晚近的君王名号卑微而封地广大,这是亲疏有别的道理。因此君王治理天下的道理,有的是永恒不变的,有的是二者相互循环往复的,有的是三者相互循环往复的,有的是四者相互循环往复的,有的是五者相互循环往复的,有的是九者相互循环往复的。明白了这些通达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山川、人伦的道理,德行与天地齐同的人就可以称皇、称帝了,上天也会保佑他并把他当儿子看待,他的名号就被称为天子。因此圣明的君王在世时称为天子,去世后则成为三王之一,超过三代以上的君王则被贬退成为五帝,封地下降为附属国,比五帝更久远的君王则贬退成为九皇,下降到极点就成为“民”,他们又同样被称为先辈,因此即使没有封地,他们宗庙的位置、祭祀用的牺牲仍然被列在祭天的名录中,在泰山祭告天地时而被尊崇。所以说:他们的声名魂魄已经复归于天地自然之中了,并会永久流传而不磨灭。二者相互循环往复、四者相互循环往复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春秋》为什么直接称呼郑昭公的名字“忽”呢?《公羊传》说:“伯、子、男是同一等次的爵位,在文辞上没有什么贬损。”为什么把伯、子、男合为同一等次的爵位呢?回答是:周代的爵位分为五等,《春秋》则分为三等。《春秋》为什么把爵位划分为三等呢?回答是:君王的制度,商道和夏道相互交替,质朴和文采轮流尊崇。采用商道、尊崇质朴的制度效法天道,采用夏道、尊崇文采的制度效法地道,《春秋》则效法人道,因此爵位划分为三等。

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阳(1),亲亲而多仁朴(2)。故立嗣予子,笃母弟(3),妾以子贵(4)。昏冠之礼,字子以父别眇(5),夫妇对坐而食(6)。丧礼别葬(7),祭礼先臊(8),夫妻昭穆别位(9)。制爵三等,禄士二品(10)。制郊宫、明堂员(11),其屋高严侈员(12)。惟祭器员,玉厚九分,白藻五丝(13)。衣制大上(14),首服严员(15)。鸾舆尊盖(16),法天列象(17),垂四鸾(18)。乐载鼓(19),用锡儛(20),儛溢员(21)。先毛血而后用声(22)。正刑多隐(23),亲戚多讳(24)。封禅于尚位(25)。

【注释】

(1) 佚(yì)阳:苏舆注:“佚阳,犹‘溢阳’,谓盛阳也。”苏说是。溢阳,阳气兴盛的意思。

(2) 亲亲而多仁朴:亲近亲密的人而崇尚仁爱质朴。多,崇尚。《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注:“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质而亲亲。及其衰敝,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亲,故复反之于质。”

(3) “故立嗣予子”二句:所以立儿子作为王位继承人,要厚待一母所生的弟弟。嗣(sì),继承人。笃,厚待。《公羊传》隐公七年何休注:“分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明当亲厚异于群公子也。”兄终弟及是商朝君位更替所实行的基本制度,这里则是参用沿袭商朝之法。

(4) 妾以子贵:妾可以凭借儿子的地位而得享富贵尊荣。苏舆注:“隐元年《传》‘母以子贵’,何注:‘礼,妾子立则母得为夫人,夫人成风是也。’舆案:隐母称夫人子氏,而仲子以贵妾告于天子而来赗,亦是窃以子贵,并用商法。《春秋》讥以妾为妻,而取妾母之可贵。盖以妾为妻,在商已不行。此义亦可参见本书《王道篇》相关正文及其注释。

(5) 字子以父别眇:由父亲给儿子取字而使他与小孩区别开来。别,区别。眇,小。冒广生云:“父字其子以成人,别于小子也。下文‘字以母’同。”冒说是。古代小孩子有名无字,待到举行冠礼时才给他取字,以表示其从此即为成人。

(6) 夫妇对坐而食:夫妇在新房里相对坐着进食。苏舆注:“《仪礼·士昏礼》:‘妇至,主人揖妇以入。及寝门,揖入。升自西阶,媵布席于奥。夫入于室,即席,妇尊西南面,媵御沃盥(ɡuàn)交。御布对席,赞启会却于敦南,对敦于北。赞告具,揖妇即对筵(yán),皆坐皆祭。赞尔黍(shǔ)授肺脊皆食,以湆(qì)酱,皆祭举食举也。’……是《仪礼》所云,亦夫妇对坐,合商礼也。”

(7) 别葬:夫妇分别埋葬而不在一起合葬。苏舆注:“《檀弓》:‘季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是周初仍别葬,自周公时复有合葬者。故曰周公盖祔(fù)。”祔,即祔祭,合祭新亡者和祖先。

(8) 祭礼先臊(sāo):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生腥之肉以为祭品。臊,腥臊,此处指生腥之肉。苏舆注:“《礼器》:‘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此亦祭礼文、质之可考者。”由此可知,“先臊”以为祭,实是参用沿袭夏朝祭祀之礼。

(9) 夫妻昭穆别位:宗庙中夫妻的神主之位分别以昭、穆的次序来加以排列区分。左为昭,右为穆。别位,位置有区别。苏舆注:“据此则古者妇人于庙有主。《汉仪》载‘天子主一尺二寸,后主七寸,在皇帝主右’。则汉主犹夫妇各为昭、穆也。文二年《穀梁》疏载麋信引卫次仲云:‘宗庙主皆用栗,右主八寸,左主八寸(八疑七),广厚三寸。右主谓父,左主谓母也。’亦别位之证。”

(10) 禄士二品:士的俸禄分为两级。即上士、下士之分。

(11) 制郊宫、明堂员:把天子祭祀天地的宫室和太庙建造成圆形。郊宫,天子祭祀天地的宫室。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关于古代明堂之说,历代礼家聚讼纷纭,此处所指应为太庙。蔡邕(yōnɡ)《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祭祀。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员,通“圆”,圆形。

(12) 高严侈员:高峻、宽大而呈现为圆形。高严,高峻。侈,大、广。

(13) “玉厚九分”二句:所用玉器的厚度为九分,串玉的丝绳分为五股,白色中掺杂着其他颜色。分,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白藻,以白色为主而同时掺杂其他颜色的丝绳。苏舆注:“九、五,并从奇数,法阳道也。”

(14) 衣制大上:衣服的样式是上面宽大。上大,上面宽大。

(15) 首服严员:帽子高而圆。首服,冠冕、帽子。严,高。

(16) 鸾(luán)舆尊盖:鸾车的车盖高大。鸾舆,鸾车,人君所乘之车,装有铃铛,行走时铃音如同鸾鸟鸣叫之声,因此称为鸾车。鸾,通“銮”,一种常饰于帝王车子上的铃铛。尊盖,高大的车盖。

(17) 法天列象:效法上天陈列的日月星辰形状制作而成。《周礼·考工记》:“轸(zhěn)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

(18) 四鸾:四个铃铛。

(19) 乐载鼓:奏乐用摆放着的鼓。载,通“置”,摆放、陈列。

(20) 用锡儛(xī wǔ):舞蹈采用干舞。锡儛,干舞。古代天子武舞的一种,舞者手执朱色盾牌(干),盾牌背面用锡箔(bó)作装饰,故称“锡儛”。儛,同“舞”。

(21) 儛溢员:舞蹈的队列排成圆形。溢,同“佾”,指队列。《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罗舞成八溢。”

(22) 先毛血而后用声:祭祀时,先奉献牲畜的毛和血,然后再演奏音乐。用声,即奏乐。《礼记·郊特牲》:“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贵纯之道也。”《礼记·祭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武,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

(23) 正刑多隐:执行刑罚一般都在暗地里进行。正刑,执行刑罚。隐,暗地里、隐蔽。

(24) 亲戚多讳:君王的亲戚贵族犯了法,一般要加以隐讳而不说出去。古代有议贵之辟,执法从轻。讳,避忌,指有顾忌而不说某些话。

(25) 封禅于尚位:举行封禅祭礼时,君王要处于上位。尚,同“上”。

【译文】

推崇天道、效法商道而称王的,他所施行的“道”阳气兴盛,亲近亲密的人而崇尚仁爱质朴。所以立儿子作为王位继承人,要厚待一母所生的弟弟,妾可以凭借儿子的地位而得享富贵尊荣。举行冠礼时,由父亲给儿子取字而使他与小孩区别开来,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在新房里相对坐着进食。举行丧礼时,夫妇分别埋葬而不在一起合葬,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生腥之肉以为祭品,宗庙中夫妻的神主之位分别以昭、穆的次序来加以排列区分。制定的爵位分为三等,士的俸禄分为两级。把天子祭祀天地的宫室和太庙建造成圆形,所建造的房屋高峻、宽大而呈现为圆形。祭器是圆形的,所用玉器的厚度为九分,串玉的丝绳分为五股,白色中掺杂着其他颜色。衣服的样式是上面宽大,帽子高而圆。鸾车的车盖高大,效法上天陈列的日月星辰形状制作而成,悬挂着四个铃铛。奏乐用摆放着的鼓,舞蹈采用干舞,舞蹈的队列要排成圆形。祭祀时,先奉献牲畜的毛和血,然后再演奏音乐。执行刑罚一般都在暗地里进行,君王的亲戚贵族犯了法,一般要加以隐讳而不说出去。举行封禅祭礼时,君王要处于上位。

主地法夏而王,其道进阴(1),尊尊而多义节(2)。故立嗣与孙,笃世子(3),妾不以子称贵号。昏冠之礼,字子以母别眇,夫妇同坐而食(4)。丧礼合葬,祭礼先亨(5),妇从夫为昭穆(6)。制爵五等,禄士三品(7)。制郊宫、明堂方,其屋卑污方(8)。祭器方,玉厚八分,白藻四丝。衣制下大(9),首服卑退(10)。鸾舆卑,法地周象(11),载垂二鸾(12)。乐设鼓(13),用纤施儛(14),儛溢方。先亨而后用声。正刑天法(15),封坛于下位(16)。

【注释】

(1) 进阴:崇尚阴柔。进,犹“尚”。苏舆注:“阳过矣,则进于阴。”

(2) 尊尊而多义节:尊重尊长的人而崇尚义行和节操。义节,犹“节义”,指节操与义行。

(3) “故立嗣与孙”二句:《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春秋》法商从质,而此言“立嗣与孙”,是为周道,这是就文家之法而言的。世子,帝王或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

(4) 夫妇同坐而食:夫妇在新房里并肩坐着进食。《礼记·郊特牲》:“共牢而食,同尊卑也。”《礼记·昏义》:“壻(xù)揖妇以入,共牢而食。”

(5) 祭礼先亨(pēnɡ):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煮熟的祭品。亨,通“烹”,烧煮。“烹”为后出字,古代多借“亨”字以表其义。

(6) 妇从夫为昭穆:宗庙中妇人的神主之位跟丈夫的神主之位不区分左右。

(7) 禄士三品:士的俸禄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士、中士、下士之分。

(8) 其屋卑污方:所建造的房屋低下而呈现为方形。卑污,卑下、低下。污,同“洼”,低洼、低下。

(9) 下大:下面宽大。

(10) 卑退:前面低而后面高。喻指人的地位越高而态度越谦卑。

(11) 法地周象:效法地上的各种物象制作而成。

(12) 载:刘师培云:“‘载’,疑衍文。”刘说是。

(13) 设:设置,陈列。

(14) 纤施儛:即旄舞,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手执旄牛尾以指麾(huī)。俞樾云:“此称为‘纤施’者,据《周书·王会篇》:‘楼烦以星施。’孔晁注:‘施所以为麾羽珥(ěr)。’然则纤施舞之即旄舞明矣。鲁公子尾字施父,亦可为证。”俞说可从。

(15) 正刑天法:执行刑罚就像上天一样公平。苏舆注:“执法称天而行,不避亲戚。孟子所谓瞽瞍(ɡǔ sǒu)杀人,执之而已。夫有所受之也。《左氏传》云‘大义灭亲’,皆是也。”苏说是。

(16) 封坛:同“封禅”。苏舆注:“《史记正义》:‘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服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后汉志》注:‘项威曰:除地为墠(shàn),后改墠为禅,神之矣。’此作‘坛’,疑尚是本字。‘坛’、‘墠’同。”苏说可从。

【译文】

推崇地道、效法夏道而称王的,他所施行的“道”崇尚阴柔,尊重尊长的人而崇尚义行和节操。所以立孙子作为王位继承人,要厚待正妻所生的长子,妾不能够凭借儿子的地位而得称尊贵之名。举行冠礼时,由母亲给儿子取字而使他与小孩区别开来,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在新房里并肩坐着进食。举行丧礼时,夫妇合葬在一起,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煮熟的祭品,宗庙中妇人的神主之位跟丈夫的神主之位不区分左右。制定的爵位分为五等,士的俸禄分为三个等级。把天子祭祀天地的宫室和太庙建造成方形,所建造的房屋低下而呈现为方形。祭器是方形的,所用玉器的厚度为八分,串玉的丝绳分为四股,白色中掺杂着其他颜色。衣服的样式是下面宽大,帽子前面低而后面高。鸾车低矮,效法地上的各种物象制作而成,悬挂着两个铃铛。奏乐用陈列着的鼓,舞蹈采用旄舞,舞蹈的队列要排成方形。祭祀时,先奉献煮熟的祭品,然后再演奏音乐。执行刑罚就像上天一样公平,举行封禅祭礼时,君王要处于下位。

主天法质而王,其道佚阳,亲亲而多质爱(1)。故立嗣予子,笃母弟,妾以子贵。昏冠之礼,字子以父别眇,夫妇对坐而食。丧礼别葬,祭礼先嘉疏(2),夫妇昭穆别位。制爵三等,禄士二品。制郊宫、明堂,内员外椭(3),其屋如倚靡员椭(4)。祭器椭,玉厚七分,白藻三丝。衣长前袵(5),首服员转(6)。鸾舆尊盖,备天列象(7),垂四鸾。乐桯鼓(8),用羽龠儛(9),儛溢椭。先用玉声而后烹。正刑多隐,亲戚多赦(10)。封坛于左位。

【注释】

(1) 质爱:挚爱。质,同“挚”,至、极点的意思。苏舆注:“至亲无文。”苏说是。

(2) 祭礼先嘉疏: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稻子以为祭品。嘉疏,祭祀用的稻子。疏,同“蔬”。《礼记·曲礼》:“稻曰嘉蔬。”郑玄注:“嘉,善也。稻,菰(ɡū)之属也。”

(3) 椭(tuǒ):狭长,长圆形。凡非正圆者,一般情况下,通称为椭圆。

(4) 其屋如倚靡员椭:所建造的房屋就像相连不绝的椭圆形。倚靡,苏舆注:“《汉书·司马相如传》‘离靡广衍’,颜注:‘离靡,谓相连不绝也。’倚靡,犹‘离靡’矣。”苏说是。离靡,相连不绝。

(5) 衣长前袵(rèn):衣服的前襟较长。袵,衣襟。

(6) 员转:正圆形。转,通“抟(tuán)”,圆形。《说文解字》:“抟,圜(yuán)也。”

(7) 备:具备。苏舆注:“备,疑作‘法’。”苏说亦可从。

(8) 桯(yínɡ)鼓:把鼓放置于楹柱之上。桯,通“楹”,屋柱。《礼记·明堂位》云“殷楹鼓”,郑玄注:“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苏舆注:“此云‘桯鼓’,言鼓有器以举之,状若长几,置而不县也。”

(9) 羽龠(yuè)儛:古代的一种文舞,舞者手执雉羽和龠。羽,古代用野鸡毛做成的舞具。龠,古代管乐器名,竹制,六孔,长三尺。《诗经·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d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四:“籥师,祭礼鼓羽籥之舞。”翟,古代乐舞所执之雉羽。

(10) 赦(shè):赦免。

【译文】

推崇天道、取法质朴而称王的,他所施行的“道”阳气兴盛,亲近亲密的人而崇尚没有文饰的挚爱。所以立儿子作为王位继承人,要厚待一母所生的弟弟,妾可以凭借儿子的地位而得享富贵尊荣。举行冠礼时,由父亲给儿子取字而使他与小孩区别开来,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在新房里相对坐着进食。举行丧礼时,夫妇分别埋葬而不在一起合葬,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稻子以为祭品,宗庙中夫妻的神主之位分别以昭、穆的次序来加以排列区分。制定的爵位分为三等,士的俸禄分为两级。建造天子祭祀天地的宫室和太庙,里面是圆形的而外面是椭圆形的,所建造的房屋就像相连不绝的椭圆形。祭器是椭圆形的,所用玉器的厚度为七分,串玉的丝绳分为三股,白色中掺杂着其他颜色。衣服的前襟较长,帽子为正圆形。鸾车的车盖高大,仿照上天陈列的日月星辰形状制作而成,悬挂着四个铃铛。把鼓放置于楹柱之上来演奏音乐,舞者手执雉羽和龠来跳舞,舞蹈的队列要排成椭圆形。祭祀时,先用玉磬演奏音乐,然后再奉献煮熟的祭品。执行刑罚一般都在暗地里进行,君王的亲戚贵族犯了法,一般都赦免他们。举行封禅祭礼时,君王要处于左边的位置。

主地法文而王,其道进阴,尊尊而多礼文(1)。故立嗣予孙,笃世子,妾不以子称贵号。昏冠之礼,字子以母别眇,夫妻同坐而食。丧礼合葬,祭礼先秬鬯(2),妇从夫为昭穆。制爵五等,禄士三品。制郊宫、明堂,内方外衡(3),其屋习而衡(4)。祭器衡同,作秩机(5),玉厚六分,白藻三丝。衣长后袵,首服习而垂流(6)。銮舆卑,备地周象,载垂二鸾。乐县鼓(7),用万儛(8),儛溢衡。先烹而后用乐。正刑天法,封坛于右位(9)。

【注释】

(1) 礼文:礼节仪式。

(2) 祭礼先秬鬯(jù chànɡ):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用黑黍和郁金草酿造的香酒。秬鬯,祭祀时灌地所用的以郁金草合黍酿造的酒,色黄而芳香。秬,黑黍。鬯,郁金草。

(3) 内方外衡:里面是正方形的而外面是长方形的。衡,同“横”,长方形。

(4) 其屋习而衡:所建造的房屋重叠相连而呈现为长方形。习,通“袭”,重叠。

(5) 秩机:卢文弨校云:“秩,疑作‘旋’。”卢说可从。旋机,古代观测天文的一种仪器。

(6) 垂流:即“垂旒”,古代帝王贵族冠冕上的装饰,用丝绳系玉下垂。流,同“旒”,古代帝王礼帽上悬垂的玉串。《白虎通义·绋(fú)冕篇》:“垂旒者,示不视邪……《礼器》云:‘天子麻冕朱绿藻,垂十有二旒者,法四时十二月也。诸侯九旒,大夫七旒,士爵弁(biàn)无旒。’”

(7) 县(xuán)鼓:悬挂着的鼓。县,即今之“悬”字。

(8) 万儛:古代用于宗庙祭祀的一种兼干羽、文武为一体的大型乐舞。儛,苏舆本作“舞”,他本皆作“儛”,根据上之文例,作“儛”是。《诗经·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毛传》曰:“以干羽为万舞,用之宗庙山川。”《疏》云:“万,舞名也。谓之万者……以万者舞之总名,干戚与羽籥皆是,故云以干羽为万舞。”“干”为武舞,“羽”为文舞,二者得兼,即为“万舞”。

(9) 右:旧本均作“左”,苏舆注:“左,当作‘右’。”惠栋校为“右”。本篇上段文字讲“主天法质而王”、“封坛于左位”,那么本段讲“主地法文二王”,不应仍然“封坛于左位”,惠校“左”为“右”是,今据正。

【译文】

推崇地道、取法文采而称王的,他所施行的“道”崇尚阴柔,尊重尊长的人而崇尚礼节仪式。所以立孙子作为王位继承人,要厚待正妻所生的长子,妾不能够凭借儿子的地位而得称尊贵之名。举行冠礼时,由母亲给儿子取字而使他与小孩区别开来,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在新房里并肩坐着进食。举行丧礼时,夫妇合葬在一起,举行祭礼时,先奉献用黑黍和郁金草酿造的香酒,宗庙中妇人的神主之位跟丈夫的神主之位不区分左右。制定的爵位分为五等,士的俸禄分为三个等级。建造天子祭祀天地的宫室和太庙,里面是正方形的而外面是长方形的,所建造的房屋重叠相连而呈现为长方形。祭器同样是长方形的,制作观测天文的旋机,所用玉器的厚度为六分,串玉的丝绳分为三股,白色中掺杂着其他颜色。衣服的后襟较长,帽子呈现为重叠的形状而前后垂旒。鸾车低矮,效法地上的各种物象制作而成,悬挂着两个铃铛。奏乐用悬挂着的鼓,舞蹈采用文、武结合的大型舞蹈,舞蹈的队列要排成长方形。祭祀时,先奉献煮熟的祭品,然后再演奏音乐。执行刑罚就像上天一样公平,举行封禅祭礼时,君王要处于右边的位置。

四法修于所故(1),祖于先帝(2),故四法如四时然,终而复始,穷则反本。四法之施,天符授圣人王法(3),则性命形乎先祖(4),大昭乎君王(5)。故天将授舜,主天法商而王,祖锡姓为姚氏(6)。至舜,形体大上而员首,而明有二童子(7),性长于天文(8),纯于孝慈。天将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锡姓为姒氏。至禹,生发于背(9),形体长,长足肵(10),疾行先左,随以右(11),劳左佚右也(12),性长于行,习地明水。天将授汤,主天法质而王,祖锡姓为子氏。谓契母吞玄鸟卵生契(13),契生发于胸(14),性长于人伦。至汤,体长专(15),小足,左扁而右便(16),劳右佚左也,性长于天文(17),质易纯仁(18)。天将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锡姓姬氏。谓后稷母姜原履大人迹而生后稷(19),后稷长于邰土(20),播田五谷。至文王,形体博长,有四乳而大足,性长于地之势(21)。故帝使禹、皋论姓(22),知殷之德阳德也,故以子为姓;知周之德阴德也,故以姬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书子(23),周王以女书姬(24)。故天道各以其类动,非圣人孰能明之?

【注释】

(1) 四法修于所故:四种法度是遵循历史而产生的。四法,即指上文的商、夏、质、文而言。钱塘云:“其前当有脱文。”似是。修,刘师培云:“修,当作‘循’。”刘说是。循,遵循。所故,历史。

(2) 祖于先帝:从前代帝王那里继承下来的。祖,沿袭、继承。

(3) “四法之施”二句:四种法度的施行,由天帝降下祥瑞而把王法授予圣人。四法之施,旧本并作“四法之天施”,惠栋校乙为“施天”,“天施”二字乃传抄误倒。惠校读作“四法之施,天符授圣人王法”,文从字顺。今从惠校乙正。

(4) 性命形乎先祖:天性和命运在祖先那里已经表现出来了。形,表现、表露。

(5) 大昭乎君王:在他成为君王时就非常明显了。昭,明显、显著。

(6) 祖锡(cì)姓为姚氏:祖先被赐姓为姚氏。锡,通“赐”,赐给。

(7) 明有二童子:眼睛有两个瞳(tónɡ)仁。明,眼睛。童,通“瞳”,瞳仁。《艺文类聚》卷一一引《帝王世纪》云:“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

(8) 天文:关于天的道理,即天道。

(9) “至禹”二句:到了禹,他是从他母亲的背部生下来的。《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拆胸而出。”董仲舒、高诱之说,皆为远古神话传说。

(10) 长足肵(qí):小腿和脚都很长。肵,通“踦(jǐ)”,足胫。

(11) “疾行”二句:《帝王世纪》云:“世传禹为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道藏·洞神八帝元变经》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详而验之,莫贤于先举左足,三步九迹。”正相印证。

(12) 佚:通“逸”,安逸、安闲。

(13) 谓契母吞玄鸟卵生契:据说汤之始祖契因为吞下燕子蛋而生下契。玄鸟,燕子。《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三代世表》:“《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14) 契生发于胸:契是从他母亲的胸部生下来的。《史记·楚世家》集解引干宝云:“简狄胸剖而生契。”董仲舒、干宝之说,皆为远古神话传说。生,旧本均作“先”,孙诒让云:“先,当作‘生’。上文说禹云:‘至于禹,生发于背。’”孙说是,今据正。

(15) 体长专:身体修长宽大。专,惠栋校作“博”,其说可从。博,宽大。

(16) 左扁(piān)而右便(biàn):左脚不灵活而右脚灵活。扁,枯小,喻指不灵活。便,灵便。

(17) 文:旧本均作“光”,苏舆注:“‘光’字疑衍。”王谟《汉魏丛书》本作“文”,是。今据王谟本校正。

(18) 易:平和。

(19) 谓后稷母姜原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据说周文王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踩到了天神的脚印而生下了后稷。后稷,姓姬名弃,周之先祖,舜时为农官,故号“后稷”。《白虎通义·姓名篇》:“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大人,旧本均作“天”,董天工笺注本作“大人”,是。今据正。

(20) 邰(tái):古国名,相传为后稷之封地,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南。

(21) 之:旧本均作“文”。“性长于地文势”,义不可解。苏舆注:“语疑有误。”是。案“之”、“文”形近,古本传抄之误也,今改正为“之”。“性长于地之势”,与上文“性长于天文”例正同。

(22) 皋(ɡāo):皋陶(yáo),偃(yǎn)姓,传说中的东夷部族首领,舜之臣,掌刑狱之事。

(23) 以男书子:因为是阳德而用代表阳性男子的“子”作为姓氏。

(24) 周王以女书姬:周代因为属阴德而用代表阴性女子的“姬”作为姓氏。

【译文】

四种法度是遵循历史而产生的,是从前代帝王那里继承下来的,所以它们就像春、夏、秋、冬四时那样,终了后又会重新开始,穷尽后又会回到起点。四种法度的施行,由天帝降下祥瑞而把王法授予圣人,那么他的天性和命运在祖先那里已经表现出来了,等到他成为君王时就非常明显了。所以上天将要把天下授予舜,推崇天道、效法商道而称王,他的祖先被赐姓为姚氏。到了舜,他的身体上面很大而头是圆形的,眼睛有两个瞳仁,他的本性精通天的道理,非常孝顺慈爱。上天将要把天下授予禹,推崇地道、效法夏道而称王,他的祖先被赐姓为姒氏。到了禹,他是从他母亲的背部生下来的,身材修长,小腿和脚都很长,快步走时先迈左脚,右脚随着向前走,这样他的左脚劳累而右脚安逸,他的本性擅长行走,熟悉地势、明白江河水性。上天将要把天下授予汤,推崇天道、取法质朴而称王,他的祖先被赐姓为子氏。据说汤之始祖契因为吞下燕子蛋而生下契,契是从他母亲的胸部生下来的,本性擅长于处理人伦关系。到了汤,他的身体修长宽大,脚较小,左脚不灵活而右脚灵活,这样他的右脚劳累而左脚安逸,他的本性精通天的道理,质朴平和而富有仁爱之心。上天将要把天下授予周文王,推崇地道、取法文采而称王,他的祖先被赐姓为姬氏。据说周文王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踩到了天神的脚印而生下了后稷,后稷在邰这个地方长大,并在田地里播种五谷。到了周文王,他的身体宽大修长,有四个乳房而且脚很大,他的本性精通地理形势。因此帝尧派夏禹和皋陶来讨论议定姓氏,知道殷代的德行属于阳德,所以把“子”作为姓氏;周代的德行属于阴德,所以把“姬”作为姓氏。因此殷人称王并改变制度,因为是阳德而用代表阳性男子的“子”作为姓氏,周代因为属阴德而用代表阴性女子的“姬”作为姓氏。所以上天的道理是事物各自按类别而行动,除了圣人,谁能明白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