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论述《春秋》的十点要旨及其重要作用,详细探讨了十点要旨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十指内容如果在实际中得以施行,将会出现泽普天下、阴阳和顺的局面。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1),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2)。十指者,事之所系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举事变,见有重焉(3),一指也;见事变之所至者(4),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5),一指也;强干弱枝,大本小末(6),一指也;别嫌疑,异同类(7),一指也;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8),一指也;亲近来远,同民所欲(9),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质(10),一指也;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11),一指也;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12),天之端(13),一指也。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14);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15);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则事之本正矣(16);强干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17);别嫌疑,异同类,则是非著矣;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承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18);亲近来远,同民所欲,则仁恩达矣;木生火,火为夏,则阴阳四时之理相受而次矣(19);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则天所欲为行矣。统此而举之,仁往而义来(20),德泽广大,衍溢于四海,阴阳和调,万物靡不得其理矣。说《春秋》凡用是矣,此其法也。

【注释】

(1)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所记凡二百四十二年间事。

(2) 十指:十种意旨,十个重要原则。即下文所概括的:安百姓,审得失,正事本,明君臣之分,著是非,序百官,立教化,达仁恩,次阴阳,顺天意。

(3) 见有重:看出它有所重视的方面,即重民。战争一一记载,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最大。

(4) 事变之所至:事件变化的影响所至。

(5) 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所以至者,就是发生事变的原因,掌握因果关系,就可以采取措施,防患于未萌。

(6) “强干弱枝”二句:干指天子,枝指诸侯,天子为本,诸侯为末。

(7) 异同类:周采刊本、沈鼎新刊花斋本、王谟《汉魏丛书》本皆作“异同异”。钟肇鹏案:“作‘异同异’是。‘异同异’,谓区别同与异也……本书《玉英篇》云:‘《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疑。’……‘异同异’,即‘辨品类’……”钟说可从。

(8) “论贤才”二句:义者,宜也。贤才因有差异,适宜任不同职务。能力有所不同,能用其长避其所短。这叫知人善任,用非所长则是人才的浪费。

(9) “亲近”二句:与民同欲,才能亲近来远。亲近来远,这是招揽人才的重要原则。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货、勇、色、园囿、池沼,皆与民同。同民所欲,孔子之至义也。”孔子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

(10) 承周文而反之质:古人认为,社会风气朴素,必须提倡文明,过于重视外在的形式,就要提倡质朴。文与质交替发展。汉朝在周朝之后,周朝文饰过了,汉朝就要返回到质朴。文,文化、文明,主要指外在的形式。质,质朴、素质,主要是内在的朴素情感。

(11) “木生火”三句:关于五行,可参见五行诸篇。苏舆注:“火由木而生,为物皆本于春,《春秋》首书春,所以正天端也。”钟肇鹏案:“此处疑有脱误,当作:‘木生火,火为夏,木为春,天之端。’文义始足。”苏、钟之说可从。

(12) “切刺讥”二句:《春秋》多讥刺,随处可见。关于灾异,董仲舒考证结果认为是上天谴告。

(13) 天之端:董天工笺注:“三字疑衍文。”其说是。

(14) “举事变”三句:叙述事件的时候有所重,重的就是民,当政者能够重民,百姓就会安心,社会就会安定。

(15) “见事变”二句:能预见事变影响范围,就能明白得失。

(16) “因其”二句:根据事变产生的原因,加以防备,就可以使事变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正本清源。

(17) “强干弱枝”三句:天子是干、是本,臣子是枝、是末。强干弱枝,大本小末,都是强调天子的地位。这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18) “承周文”二句:化,就是教化。因为时代不同,教化的形式与内容也都要与时俱进。强调文化,过一段时间就要强调质朴,文与质要交替强调,配合好了,才会达到文质彬彬。

(19) “木生火”三句:五行与四季的配合、顺序。木与春,木生火;火与夏,火生土;土与四时,土生金;金与秋,金生水;水与冬,水生木。这样顺序就形成了。

(20) 仁往而义来:关于“仁义”,董仲舒认为仁在爱人安人,义在正我。所以“仁往”而“义来”。

【译文】

《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事迹,天下很大,事情变化也很博杂,《春秋》记载得都很详尽。虽然如此,《春秋》大概的要旨有十种。十种要旨,是人事所维系,君王教化得以流布的根由。列举事变,有所侧重,这是第一种要旨;发现事变影响所及的各个方面,这是第二种要旨;根据事变影响所产生的根由而去治理它,这是第三种要旨;治理的办法是增强树干而减弱树枝,扩大根本而减小枝末,这是第四种要旨;辨别嫌疑,区分同异,这是第五种要旨;评论贤才的任用,区别他们所擅长的才能,这是第六种要旨;亲善邻近的人,招徕远处的人,和老百姓的欲望取得一致,这是第七种要旨;继承周代的文采并回复到质朴上去,这是第八种要旨;木生火,火为夏,以春为始,这是第九种要旨;确切讥刺那些受惩罚的事情,考察怪异所产生的原因,这是第十种要旨。列举事变,有所侧重,那么老百姓就会安宁;发现事变影响所及的各个方面,那么得失就很明显了;根据事变影响所产生的根由而去治理它,那么事情的根本就端正了;增强树干而减弱树枝,扩大根本而减小枝末,那么君臣的分别就明白了;辨别嫌疑,区分同异,那么是非就很明显了;评论贤才的任用,分别他们所擅长的才能,那么百官就可以安排适当了;继承周代的文采并回复到质朴上去,那么所致力的教化就建立起来了;亲善邻近的人,招徕远处的人,和老百姓的欲望取得一致,那么仁义恩惠就会通行天下;木生火,火为夏,以春为始,则阴阳四时的顺序就交替有序了;确切讥刺那些受惩罚的事情,考察怪异所产生的原因,那么上天的愿望就切实可行。总和起来全面地去实行它,对人仁爱,讲求道义,恩泽广大,流遍四海,阴阳和谐,那么万物没有不合道理的。解说《春秋》的人都采纳这些,这就是他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