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正义曰:此篇论善人君子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国修身之要,大意与前篇相类,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为次也。

-邢晏《论语注疏》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请益。曰:“无倦。”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朱熹四书集注》:“无,古本作毋。”程颐《程氏论语解》:“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

【译文】

子路询问政务,孔子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路要求讲得多一些,孔子说:“不要怠惰。”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王肃《论语王氏义说》:“言为政当先任有司而后责其事。”赦小过,举贤才。”朱熹《四书集注》:“有司,众职也。宰兼众职,然事必先之于彼,而后考其成功,则己不劳而事毕举矣。过,失误也。大者于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惩;小者赦之,则刑不滥而人心悦矣。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女所不知者,人将自举其所知,则贤才无遗。”朱熹《四书集注》:“仲弓虑无以尽知一时之贤才,故孔子告之以此。”

【译文】

仲弓担任了季氏的家臣,询问政务,孔子说:“先派定管事人员,原谅小的过错,举用贤能的人才。”仲弓说:“如何知道是贤能的人才而举用他们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遗弃他们吗?”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问往将何所先行。”朱熹《四书集注》:“卫君,谓出公辄也。是时鲁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乎卫。”子曰:“必也正名乎!”马融《论语训说》:“正百事之名。”朱熹《四书集注》:“是时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谢良佐:“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此为先。”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于事。”朱熹《四书集注》:“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子曰:“野哉由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野犹不达。”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君子于其所不知,当阙而勿据。今由不知正名之义,而谓之迂远。”朱熹《四书集注》:“野,谓鄙俗。责其不能阙疑,而率尔妄对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杨时:“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则民无所措手足。范宁《论语范氏注》:“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王肃《论语王氏义说》:“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程颐《程氏论语解》:“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余皆苟矣。”

【译文】

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绕得太远了!辨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辨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因此,君子定名的东西必定有理由可说,说了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说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马融《论语训说》:“树五谷曰稼。树菜蔬曰圃。”朱熹《四书集注》:“种五谷曰稼,种蔬菜曰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朱熹《四书集注》:“小人,谓细民,孟子所谓小人之事者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情,情实也。言民化于上,各以实应。”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包咸《论语包氏章句》:“礼义与信,足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负者以器曰襁。”朱熹《四书集注》:“礼、义、信,大人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用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襁,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者。”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园丁。”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上不了台面的小人物!在上者喜好礼仪,民众没有一个敢不恭敬;在上者喜好道义,民众没有一个敢不服从;在上者喜好守信,民众没有一个敢不以真诚相待。如果这样,四方的民众就会背负着他们的子女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何晏论语集解》:“专犹独也。”朱熹《四书集注》:“专,独也。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程颐《程氏论语解》:“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译文】

孔子说:“读熟了三百篇《诗》,把政务交给他却不通晓,派他出使别国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何晏《论语集解》:“令,教令也。”

【译文】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能施行自己的主张;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出号令也无人服从。”

【原文】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朱熹《四书集注》: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译文】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务,犹如兄弟一样,相差无几。”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王肃《论语王氏义说》:“荆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朱熹《四书集注》:“公子荆,卫大夫。苟,聊且粗略之意。合,聚也。完,备也。言其循序而有节,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杨时:“务为全美,则累物而骄吝之心生。公子荆皆曰苟而已,则不以外物为心,其欲易足故也。”

【译文】

孔子谈到卫公子荆,说:“他善于治理家政。刚宽裕一点,就说:‘凑合着就行了。’稍多一些,就说:‘差不多齐备了。’富有时,说:‘几乎完美了。’”

【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孔子之卫,冉有御。”朱熹《四书集注》:“仆,御车也。”子曰:“庶矣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庶,众也。言卫人众多。”朱熹《四书集注》:“庶,众也。”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朱熹《四书集注》:“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朱熹《四书集注》:“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译文】

孔子来到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百姓真多啊!”冉有说:“百姓已经众多了,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已经富有了,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诚有用我于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朱熹《四书集注》:“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尹焞:“孔子叹当时莫能用己也,故云然。”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起用我,不过一年就可初见成效,三年便能有所成就。”

【原文】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王肃《论语王氏义说》:“胜残,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不用刑杀也。”诚哉是言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古有此言,孔子信之。”朱熹《四书集注》:“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程颐“汉自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几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尹焞:“胜残去杀,不为恶而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则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能克服恶行、去除刑戮了。’这话真对啊!”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朱熹《四书集注》:“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称王天下的人,必须三十年才能达成仁德。”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治理国政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又怎么能纠正他人呢?”

【原文】

冉子退朝。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谓罢朝于鲁君。”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马融《论语训说》:“政者,有所改更匡正。”子曰:“其事也。马融《论语训说》:“事者,凡行常事。”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马融《论语训说》:“如有政,非常之事,我为大夫,虽不见任用,必当与闻之。”朱熹《四书集注》:“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国政。事,家事。以,用也。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语意与魏徵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译文】

冉有从官府回来,孔子说:“为什么这样晚啊?”冉有答道:“有政务。”孔子说:“大概是平常的事务。如有政务,即使不任用我,我大概也会得知的。”

五乘从游

孔子路过蒲,遇上公叔氏叛乱,不让孔子通过。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自己的五辆车随行。他说:“过去我跟老师在匡遭难,今天又在这里遇难,是命吧!这次遭难,我宁愿战死。”仗打得很凶猛,蒲人害怕了,孔子才经蒲到卫国去。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王肃《论语王氏义说》:“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兴国。几,近也。有近一言可以兴国。”朱熹《四书集注》:“几,期也。《诗》曰:‘如几如式。’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朱熹《四书集注》:“当时有此言也。”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则可近也。”朱熹《四书集注》:“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乎?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朱熹《四书集注》:“言他无所乐,惟乐此耳。”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丧国。”范宁《论语范氏注》:“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谢良佐:“知为君之难,则必敬谨以持之。惟其言而莫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能使国家兴盛,有这回事吗?”孔子答道:“不能对言语寄予如此大的期望,人们说:‘做国君难,做臣属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的难处,不就接近于一句话能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说:“一句话能使国家灭亡,有这回事吗?”孔子答道:“不能对言语寄予如此大的期望,人们说:‘我当国君没有什么快乐,只是说话没有人违背。’如果话说得对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话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背,不接近于一句话能使国家灭亡吗?”

【原文】

叶公问政。朱熹《四书集注》:“音义并见第七篇。”子曰:“近者说,远者来。”朱熹《四书集注》:“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

【译文】

叶公询问政务,孔子回答说:“让近处的人快乐,让远处的人归附。”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郑玄《论语郑氏注》:“旧说云:莒父,鲁下邑。”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朱熹《四书集注》:“莒父,鲁邑名。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译文】

子夏担任莒父的长官,询问政务,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只看到小利。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看到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直躬,直身而行。”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有因而盗曰攘。”朱熹《四书集注》:“直躬,直身而行者。有因而盗曰攘。”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朱熹《四书集注》:“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良佐:“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个直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作为儿子而去告发。”孔子说:“我们乡里直率的人不是这样做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就体现在其中了。”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虽之夷狄无礼义之处,犹不可弃去而不行。”朱熹《四书集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程颐《程氏论语解》:“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睟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译文】

樊迟询问仁,孔子说:“平时端庄,办事认真,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边地蛮族那儿,也不能丢弃这几条。”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有耻者,有所不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朱熹《四书集注》:“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子贡能言,故以使事告之。盖为使之难,不独贵于能言而已。”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朱熹《四书集注》:“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为其次。”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郑玄《论语郑氏注》:“行必果,所欲行必果敢为之。硁硁者,小人之貌也。抑亦其次,言可以为次。”朱熹《四书集注》:“果,必行也。硁,小石之坚确者。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郑玄《论语郑氏注》:“噫,心不平之声。筲,竹器,容斗二升。算,数也。”朱熹《四书集注》:“今之从政者,盖如鲁三家之属。噫,心不平声。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斗筲之人,言鄙细也。算,数也。子贡之问每下,故夫子以是警之。”程颐《程氏论语解》:“子贡之意,盖欲为皎皎之行,闻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能称为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出使他国能不辜负国君的任命,能称为士了。”子贡说:“请问比这差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乡里称赞他友爱。”子贡说:“请问比这差一等的。”孔子说:“说话必定诚实可信,行为必定坚定果断。这是固执的小人哪!但也能算是差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从政者怎么样呢?”孔子说:“唉!这种见识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朱熹《四书集注》:“狷,音绢。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孟子曰:“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就只有与狂狷之人相交了。狂者锐意进取,狷者不肯做坏事。”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南人,南国之人。”郑玄《论语郑氏注》:“言巫医不能治无恒之人。”善夫!”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善南人之言也。”朱熹《四书集注》:“南人,南国之人。恒,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故虽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言而善之。”“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此《易·恒卦》之辞,言德无常则羞辱承之。”朱熹《四书集注》:“此《易·恒卦》九三爻辞。承,进也。”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说:‘人没有恒心,不能担任巫师和医士。’说得好啊!”《易·恒卦》的爻辞说:“不保持德行,就可能招致羞辱。”孔子说:“这是毋须占卜的。”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注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朱熹《四书集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焞:“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和谐。”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著。”朱熹《四书集注》:“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译文】

子贡问道:“乡里人都称赞他,怎么样啊?”孔子说:“不能肯定。”子贡说:“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啊?”孔子说:“不能肯定。倒不如乡里的善人称赞他,乡里的恶人厌恶他。”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度才而官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朱熹《四书集注》:“器之,谓随其材器而使之也。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欲之间,每相反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容易侍奉而难以使他高兴,不用正当的方式来使他高兴是不会高兴的,到了他用人的时候能量才录用;小人难以侍奉而容易使他高兴,不用正当的方式来使他高兴是会高兴的,到了他用人的时候求全责备。”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何晏《论语集注解》:“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朱熹《四书集注》:“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而不骄横,小人骄横而不安详。”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王肃《论语王氏义说》:“刚无欲,毅果敢,木质朴,讷迟钝。有斯四者,近于仁。”程颐《程氏论语解》:“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时:“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接近于仁。”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马融《论语训说》:“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怡怡,和顺之貌。”

【译文】

子路问道:“怎样才能称为士呢?”孔子说:“相互勉励,和睦共处,就能称为士了。朋友之间相互勉励,兄弟之间和睦共处。”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既,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战。”朱熹《四书集注》:“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即,就也。戎,兵也。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程颐《程氏论语解》:“七年云者,圣人度其时可矣。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类,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育民众七年,就可以让他们作战了。”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马融《论语训说》:“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朱熹《四书集注》:“以,用也。言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译文】

孔子说:“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这叫做抛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