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朱熹论语集注》

正义曰:此篇皆明孔子之志行也,以前篇论贤人君子及仁者之德行,成德有渐,故以圣人次之。

-邢晏《论语注疏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老彭,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朱熹《四书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译文】

孔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相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郑玄《论语郑氏注》:“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朱熹《四书集注》:“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译文】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尹焞:“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跟随着去尊崇,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就是我的忧虑啊!”

【原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马融《论语训说》:“申申、夭夭,和舒之貌。”朱熹《四书集注》:“燕居,闲暇无事之时。”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居时,形态舒展自如,脸上显出和悦的表情。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孔子衰老,不复梦见周公。明盛时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也。”朱熹《四书集注》:“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很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退修诗书

孔子四十二岁时,季氏僭越公室,家臣掌握了国家权力。所以孔子不去做官,专心修诗书,订礼乐,从学弟子越来越多。这是孔子“诲人不倦”的最直接表现吧。

【原文】

子曰:“志于道,何晏论语集解》:“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朱熹《四书集注》:“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据于德,何晏《论语集解》:“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朱熹《四书集注》:“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于仁,何晏《论语集解》:“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朱熹《四书集注》:“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于艺。”何晏《论语集解》:“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朱熹《四书集注》:“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

【译文】

孔子说:“目标在‘道’上,据守在‘德’上,依靠在‘仁’上,游娱在‘艺’上。”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朱熹《四书集注》:“脩,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带着薄礼来求见的,我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论语郑氏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朱熹《四书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并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个明白而又不能的时候,我不会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又阐述不清楚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由此而推知三个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何晏《论语集解》:“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朱熹《四书集注》:“临丧哀,不能甘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何晏《论语集解》:“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亵于礼容。”朱熹《四书集注》:“哭,谓吊哭。一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谢氏曰:“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能识圣人之情性,然后可以学道。”

【译文】

孔子在死者亲属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在某一天哭过,这一天就不再唱歌了。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唯我与颜渊同。”尹焞:“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以为己勇,至于夫子为三军将,亦当谁与己同,故发此问。”朱熹《四书集注》:“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暴虎,徒搏。冯河,徒涉。”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朱熹《四书集注》:“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氏曰:“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说:“如果您去率军打仗,找谁共事呢?”孔子说:“空手与老虎搏斗、徒步去渡河而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共事的。必须是临事能够谨慎对待、善于谋划而能做得成功的人我才与他共事!”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郑玄《论语郑氏注》:“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者,虽执鞭之贱职,我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所好者,古人之道。”朱熹《四书集注》:“执鞭,贱者之事。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哉?”

【译文】

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追求到的话,即使是那些拿着鞭子低贱的事,我也去做。如果不能求得,则还是干我自己喜欢的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独能慎之。”朱熹《四书集注》:“齐之为言斋也,将祭而斋其思虑之不齐者,以交于神明也。诚之至与不至,神之飨与不飨,皆决于此。战则众之死生、国之存亡系焉,疾又吾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皆不可以不谨也。”

【译文】

孔子小心谨慎的事有三种:一是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忘于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王肃《论语王氏义说》:“为,作也。不图作《韶》乐至于此。”朱熹《四书集注》:“《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不知肉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曰:不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想不到欣赏音乐能达到如此境界。”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郑玄《论语郑氏注》:“为犹助也。卫君者,谓辄也。卫灵公逐太子蒯聩,公薨而立孙辄。后晋赵鞅纳蒯聩于戚,卫石曼姑帅师围之,故问其意助辄不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朱熹《四书集注》:“为,犹助也。卫君,出公辄也。灵公逐其世子蒯聩。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时孔子居卫,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而辄嫡孙当立,故冉有疑而问之。诺,应辞也。”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夷齐让国远去,终于饿死,故问怨邪。以让为仁,岂有怨乎?”出,曰:“夫子不为也。”郑玄《论语郑氏注》:“父子争国,恶行。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矣。”朱熹《四书集注》:“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其后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夷、齐耻食周粟,去隐于首阳山,遂饿而死。怨,犹悔也。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夫子告之如此,则其不为卫君可知矣。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其逊国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何怨之有?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

【译文】

冉有说:“先生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他。”进屋后,子贡道:“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他们心里有没有怨悔呢?”孔子说:“他们一心求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怨悔呢?”

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先生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疏食,菜食。肱,臂也。孔子以此为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郑玄《论语郑氏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朱熹《四书集注》:“饭,食之也。疏食,粗饭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程颐《程氏论语解》曰:“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臂膊当枕头,乐趣也在这里头了。不行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何晏《论语集解》:“《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雅言,正言也。”《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论语郑氏注》:“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朱熹《四书集注》:“雅,常也。执,守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而已也。”

【译文】

孔子有说雅言的时候,读《诗经》、《尚书》和执行礼事,都说雅言。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于叶,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朱熹《四书集注》:“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叶公不知孔子,必有非所问而问者,故子路不对。抑亦以圣人之德,实有未易名言者与?”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朱熹《四书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然深味之,则见其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之妙,有非圣人不能及者。盖凡夫子之自言类如此,学者宜致思焉。”

【译文】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这人怎么样,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孔子的为人,他发愤用功,便把吃饭忘了;心里快乐,便把忧愁忘了;连自己快要衰老了也不知道,就这样说好了。”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郑玄《论语郑氏注》:“言此者,劝人学。”朱熹《四书集注》:“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敏,速也,谓汲汲也。”尹焞:“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译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追求来的呀!”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王肃《论语王氏义说》:“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乱,谓臣弑君、子弑父。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朱熹《四书集注》:“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晏《论语集解》:“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朱熹《四书集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在某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不好的地方便改正。”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桓魋,宋司马。天生德者,谓授我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朱熹《四书集注》:“魋,徒雷反。桓魋,宋司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称桓氏。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译文】

孔子说:“老天在我身上赋予了这些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二三子谓诸弟子。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朱熹《四书集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什么对你们隐瞒吗?我对你们没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何晏《论语集解》:“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程颐《程氏论语解》:“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译文】

孔子用四种东西教育学生:典籍文献、道德实践、忠诚以及信实。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何晏《论语集解》:“疾世无明君。”朱熹《四书集注》:“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朱熹《四书集注》:“‘子曰’字疑衍文。恒,常久之意。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难可名之为有常。”朱熹《四书集注》:“亡,读为无。三者皆虚夸之事,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张敬夫曰:‘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者以质言。’愚谓有恒者之与圣人,高下固悬绝矣,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故章末申言有恒之义,其示人入德之门,可谓深切而著明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够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看不见的了,能看得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没有能装成有,空虚能装成充实,本来穷困也要装成宽裕,这样的人就难以保持一定的操守了。”

宋人伐木

孔子到曹国去,路过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司马桓魋想要害孔子,先令人伐掉大树。弟子们劝孔子快走,于是孔子说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即“老天爷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样”!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钓者,一竿钓。纲者,为大网以横绝流。以缴系钓,罗属著纲。弋,缴射也。宿,宿鸟。”朱熹《四书集注》:“纲,以大绳属网,绝流而渔者也。弋,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宿,宿鸟。”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译文】

孔子钓鱼,但不撒网捕鱼;孔子也射鸟,但不射停歇在巢中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时人有穿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如此者,次于天生知之。”朱熹《四书集注》:“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识,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知道凭空臆造的吧,我没有这等事。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郑玄《论语郑氏注》:“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之。”朱熹《四书集注》:“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惑者,疑夫子不当见之也。”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怪我见此童子,恶恶一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郑玄《论语郑氏注》:“往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朱熹《四书集注》:“疑此章有错简。‘人洁’至‘往也’十四字,当在‘与其进也’之前。洁,修治也。与,许也。往,前日也。言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

【译文】

互乡地方风气恶俗,这地方的人很难好好地跟他们进行交谈。一个互乡的童子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诧异。孔子说:“我只允许他来求见,却不等于赞同他出去后的一切啊!这有什么过分的呢?人家怀着一颗洁身自好的心来,我便赞同他的洁身自好,对他的以前我也不担保哇。”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仁道不远,行之即是。”朱熹《四书集注》:“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程颐《程氏论语解》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译文】

孔子说:“难道仁德离我们真的很远了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司败,官名,陈大夫。昭公,鲁昭公。”孔子曰:“知礼。”朱熹《四书集注》:“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裯。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故司败以为问,而孔子答之如此。”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巫马期,弟子,名施。相助匿非曰党。鲁,吴俱姬姓,礼同姓不昏,而君取之;当称吴姬,讳曰孟子。”朱熹《四书集注》:“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司败揖而进之也。相助匿非曰党。礼不娶同姓,而鲁与吴皆姬姓。谓之吴孟子者,讳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以司败之言告也。讳国恶,礼也。圣人道弘,故受以为过。”朱熹《四书集注》:“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

【译文】

陈司败问孔子说:“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说:“他知礼。”

孔子走出去以后,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袒,难道孔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个夫人,那是同姓的,所以大家叫她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谁还不知礼呢?”

巫马期将此话转告了孔子。孔子说道:“我孔丘真幸运啊,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知道的。”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何晏《论语集解》:“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朱熹《四书集注》:“反,复也。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必定请他再唱,然后再和他同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何晏《论语集解》:“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犹人者,凡言文皆不胜于人。”朱熹《四书集注》:“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未之有得,则全未有得,皆自谦之辞。而足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身为君子,己未能也。”

【译文】

孔子说:“就文化知识来说,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做君子方面,那我还没有达到。”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孔子谦,不敢自名仁圣。”朱熹《四书集注》:“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马融《论语训说》:“正如所言,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朱熹《四书集注》:“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谈到圣与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在学问上不厌烦,在教诲别人上不倦怠,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还没学到的。”

【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包咸《论语包氏章句》:“祷,祷请于鬼神。”子曰:“有诸?”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言有此祷请于鬼神之事。”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子路失旨。《诔》,祷篇名。”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孔子素行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朱熹《四书集注》:“祷,谓祷于鬼神。有诸,问有此理否。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辞也。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祇。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译文】

孔子病得很严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道:“有这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说:“我早就祈祷过了。”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俱失之。奢不如俭,奢则僭上,俭不及礼。固,陋也。”朱熹《四书集注》:“孙,顺也。固,陋也。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不谦逊,节俭了则显得寒酸。但是与其不谦逊,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郑玄《论语郑氏注》:“坦荡荡,宽广貌。长戚戚,多忧惧。”朱熹《四书集注》:“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颐《程氏论语解》:“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颐《程氏论语解》:“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常心气坦荡宽广,小人的心气则一般局促忧戚。”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朱熹《四书集注》:“厉,严肃也。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心也。”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