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乡射
【原文】
孔子观于乡射①,喟然叹曰:“射之以②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不失正鹄③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④?《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⑤。酒者,所以养⑥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⑦,悬弧⑧之义。”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试射至于司马⑨,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⑩,谓射之者曰:“奔⑪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⑫者,不得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⑬而语曰:“幼壮孝悌,耆⑭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盖去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⑮,在此位。”盖仅有存焉。射既阕⑯,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⑰矣。”
【注释】
①乡射:古代的射礼,此指在乡间举行的射礼。
②以:配以。
③鹄:箭靶的中心,也叫作“的、质”等。
④求饮:射中的人让射不中的人饮下被罚的酒。
⑤辞爵:推辞所罚之酒。
⑥养:奉养。
⑦病:患病。
⑧悬弧:悬挂木弓,古代的风俗中,如果生了男孩,就在家门的左上边悬挂一张弓表示祝贺,这里是说射箭是男子所能从事的事情。
⑨司马:官名,这里是指子路,当时他正担任司马一职。
⑩延:延请,邀请。
⑪奔:毁败。
⑫人后:过继给别人成为其后嗣。
⑬扬觯:扬,举起。觯,古代的酒器名,和现在所用的酒杯相似。
⑭耆:古代称六十岁为耆。
⑮耄:古代称八十、九十岁为耄。期:年纪。
⑯阕:结束。
⑰用命:这里是胜任的意思。
【译文】
孔子观看乡射,叹着气说道:“射箭要配以礼乐,射箭的人怎么可以一边听一边射呢?根据乐声的节奏放箭,并且能够射中目标的,估计只有贤良的人了吧。如果是那些不肖的人,又怎么能够射中并且要求别人饮下罚酒呢?《诗经》上说:‘射出你的箭直中目标,以求你免受罚酒。’祈,就是求的意思,祈求射中以辞掉罚酒。酒是用来奉养老人和病人的。祈求射中而辞掉罚酒就等于是推辞掉别人的奉养。因此,士人射箭的时候如果不能射中的话,就应当以有病来推辞。因为男子生下来就是应该会射箭的。”于是孔子回来以后就和门人在矍相的园圃中练习射箭,观看的人围得满满的,如同一堵墙一样。当射礼轮到子路的时候,孔子让子路拿着弓箭从队列中出来邀请射箭的人说:“败军之将,失去国土的大夫和过继成为别人后嗣的人都不准进入园圃中,其他的人可以进来。”围观的人听了这些话走了一半。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说道:“在年轻的时候就懂得孝悌之礼,到了年老时还爱好礼仪,不随流俗,修养身心一直到死的人,请留在这里。”围观的人又走了一半。序点又举起酒杯说道:“爱好学习而不厌倦,爱好礼仪而永远不改变,到了八九十岁仍然陈述道义而不为外物迷乱的人,请留在这里。”这时留下来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射箭结束以后,子路走向前对孔子说:“我和公罔之裘、序点他们几个人做司马这个官职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是可以胜任的。”
【原文】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①。主人亲速宾及介②,而众宾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③至于阶,三让以宾升④。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⑤,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⑥,坐祭立饮⑦,不酢⑧而降,隆杀之义辨矣⑨。工入升歌三终⑩,主人献宾。笙⑪入三终,主人又献之,间歌⑫三终,合乐⑬三阕,工告乐备⑭而遂出。一人扬觯⑮,乃立司正⑯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⑰,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⑱,终于沃洗者⑲焉。知其能弟⑳长而无遗矣。降脱履㉑,升座修爵无算㉒。饮酒之节,旰不废朝㉓,暮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㉔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㉕。贵贱既明,降杀既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㉖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注释】
①王道:君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政策。易易:这里是说推行王道政策十分容易。前一个“易”是改变的意思,引申为推行。后一个“易”是容易的意思。
②亲速:亲自邀请。介:陪客。
③三揖:三次作揖。
④三让:三次谦让。升:登上台阶。
⑤拜至:感谢客人赏光前来。献酬:主人向客人敬酒及劝酒。
⑥受爵:客人接受献酒。
⑦祭:古代的一种礼仪,祭酒。立饮:站着将杯中酒喝完。
⑧酢:客人用酒向主人回敬,后来引申为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酬。
⑨降:应为“隆”,隆重的意思。杀:减少、降低。
⑩工:乐工,古代的特定称谓。升歌三终:连唱三首歌曲才停下。
⑪笙:演奏笙乐的人。
⑫间歌:乐工与演奏笙乐的人一歌一曲,轮换演奏。
⑬合乐:乐工与演奏笙乐的人一起表演。
⑭乐备:歌曲演奏完毕。
⑮扬觯:古代人宴饮时的一种礼节,举起手中的酒器。
⑯司正:古代乡饮酒礼或者在宾主宴会的时候,负责监察饮酒的人。
⑰和乐:和谐而快乐。流:有失礼数。
⑱齿:指代年龄。
⑲沃洗者:服侍宾客盥洗的人。
⑳弟:指年纪轻的人。
㉑降脱履:宾客走下厅堂,脱下鞋子。
㉒升座:登上厅堂就座。修爵:行觞,依次敬酒。无算:无法计算杯数,形容数量很多。
㉓旰:早上。废:耽误。朝:指官员的早朝。
㉔节文:指礼仪、礼节。
㉕安:安闲、闲适。燕:通“宴”,宴会、宴饮。
㉖正身安国:修正自身,安定国家。
【译文】
孔子说:“我从观看乡宴饮酒礼的习俗中,就能知道王道的推行十分容易。主人亲自邀请宾客和陪客,然后众位宾客应邀前往。等宾客来到主人家正门外面的时候,主人感谢宾客和陪客的到来,然后众人自行进入府内。这时,身份高低的客人之间的礼仪就有明显差别了。宾主三次作揖然后来到厅前的台阶处,宾主三次谦让然后登上台阶。主人拜谢客人的到来,劝酒谦让的礼节十分繁琐,等到陪客登上台阶,这个过程就省略了很多。对于所有宾客,一起登上台阶接受主人的献酒,坐下祭酒而后站立饮酒,不用回敬主人,而这时,隆重还是简单就看得很明显了。乐工进入厅堂连唱三首歌曲才停下来,主人接着向宾客献酒。演奏笙乐的人来到厅堂,吹奏三首停下来,主人又向宾客献酒。中间乐工和吹笙人一歌一曲,轮换表演,然后又一起表演三首歌曲,这时乐工告诉宾客乐曲演奏完毕,然后退出大堂。这时,一个人举起手中的酒杯,这人正是此次宴饮中的司正。司正知道宴饮时要保持和谐欢乐,这样才能不失礼节。宾客酬谢主人,主人酬谢陪客,陪客酬谢诸位宾客,宾客按照长幼年纪排序饮酒,一直到事奉宾客盥洗的人来到厅堂为止。这样一来,无论年龄大小,都不会有所遗漏。宾客走下厅堂,脱下鞋子,登上厅堂,重新就座,依次敬酒,记不清喝了多少杯。喝酒的礼节,以清晨不要耽误早朝,傍晚不要耽误回家为准。宾客起身离开,主人出门送别,这时,所有的饮酒礼节都完毕了。知道乡宴饮酒能够让众人获得安乐并且毫不混乱。身份贵贱都分明了,礼节的隆重或简单就能分辨出来,彼此和乐并且不失礼数,年幼年长都没有遗漏,宴请闲适而有序。这五种行为,足够修养自身进而安定国家了。国家安定天下就安定了。所以说:‘我从观看乡饮酒礼的习俗里,就知道王道的推行非常容易。’”
观蜡论俗
子贡观看年终祭祀,孔子说,只有既紧张又放松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道理。
【原文】
子贡观①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②,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③,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④,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⑤也。”
【注释】
①观:参观。观看。
②狂:疯狂。
③泽:受到国君的恩泽。
④弛:松弛,放松。
⑤道:道理,主张。
【译文】
子贡观看了蜡祭。孔子说:“端木赐,你快乐吗?”子贡说:“现在整个国家的百姓都像疯子一样,我不知道这样算什么快乐。”孔子说:“长年累月辛苦劳作,一天快乐,一天享受国君的恩泽,这其中的乐趣你是无法了解的。只是紧张而不放松,文王和武王都不能这样做;只是放松而不紧张,文王和武王也不会这样做。紧张的同时又有放松,这种观点才是文王和武王所主张的。”
郊 问
【原文】
定公①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②,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③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④,圣人则⑤之,郊所以明天道也⑥。”
公曰:“寡人闻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长日⑦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⑧,故周之始郊⑨,其月以日至⑩,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⑪之月,则又祈谷⑫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杀于天子⑬,是以不同也。”
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于南⑭,所以就阳位也⑮,于郊,故谓之郊焉。”曰:“其牲器⑯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茧栗⑰,必在涤三月⑱,后稷之牛唯具⑲,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牲用骍⑳,尚赤也。用犊,贵诚也;扫地而祭贵其质㉑也。器用陶匏㉒,以象天地之性也。万物无可称㉓之者,故因其自然之体㉔也。”
【注释】
①定公:鲁定公姬宋,他是春秋诸侯国鲁国的一个君王。
②郊祀:古人在郊外祭祀天地。配天:指在郊祀的时候同时也祭祀上天。
③大报本反始:大规模报答上天赐予的恩惠。
④天垂象:上天显示征兆。
⑤则:效法、仿效。
⑥郊:郊祀。明:发扬。天道:自然循环之道。
⑦长日:冬至日,因为自冬至日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⑧大报天:用盛大的仪式来报答上天的恩惠。主日:把日当作祭祀的主体。配以月:把月当作祭祀的配享者。
⑨始郊:开始进行郊祀。
⑩日至:指冬至。
⑪启蛰:惊蛰。冬季蛰伏的虫类到了这个时候开始活动。
⑫祈谷:祈求获得丰收。
⑬大郊之事:举行大规模的郊祀活动。降杀:降低、减少。古时,不同身份的人郊祀礼仪也不相同。鲁国是诸侯国,举行郊祀的时候不应该用天子的礼仪。
⑭兆丘于南:在南面的山丘上祭天。兆,指祭天。丘,小山。
⑮就:靠近、挨着。阳位:古时,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通称为阳,因此,这里指的是山南。
⑯牲器: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
⑰茧栗:形容初生牛犊的牛角很小。
⑱在:饲养。涤:古人有专门用来饲养祭祀用的牲畜的地方。
⑲后稷:周的始祖,擅长播种百谷,因此奉为谷神。唯具:祭祀用的牛一定要形体完整,毫发无伤。
⑳骍:赤色马。
㉑质:质朴。
㉒陶匏:古代的一种陶制礼器。
㉓称:相称、匹配。
㉔自然之体:天然的、本来的形状。
【译文】
鲁定公询问孔子说:“古代的帝王,在郊外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要祭祀上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万物都来源于天,而人来源于他的祖先,郊外举行祭祀,正是为了大规模地报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啊,所以也祭祀上天。上天显示征兆,圣明的人效法这些征兆,郊祀就是为了发扬天地循环之道。”
鲁定公说:“我听说同样是郊祀,形式也有所不同,是什么原因?”孔子说:“郊外的祭祀,为了迎接长日的到来。大规模地报答上天的恩惠,以日当作祭祀主体,以月为配享者。因此,从周朝开始郊祀,月份选在冬至,日子选在上旬的初八。等到春天虫类出来活动的月份时,又要向上天祈求新年获得丰收。这两种祭祀,都是用天子的祭祀礼仪。鲁国没有冬至到郊外举行大祭祀的活动,因为鲁国是诸侯国,只能减低祭祀的礼仪,这就是郊祀的不同。”
鲁定公说:“这种行为被称为郊祀,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在南面山丘举行祭天活动,因为山的南面日照充足,接近阳位。因为这种活动要到郊外去进行,所以称之为郊祀。”鲁定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祭祀上天用的牛角要用初生牛犊的如茧似栗的小牛角,一定要在饲养祭祀牲畜的地方饲养三个月。祭祀后稷用的牛,一定要用形体无损的全牛,这是因为事奉天神与人鬼所用的牲畜和器皿有所不同。祭祀要用红色毛皮的牛,是因为崇尚红色;要用小牛犊,是因为珍视诚信。清扫干净再祭祀,是出于质朴。祭祀的器皿用陶匏,以此来象征天地之间的自然本性。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与之相匹配,是因为它是最天然、最本来的形状。”
【原文】
公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①,则受命于祖庙②,而作龟于祢宫③,尊祖亲考④之义也。卜之日,王亲立于泽宫⑤,以听誓命⑥,受教谏之义也。既卜,献命⑦库门之内,所以戒百官也。将郊,则供天子皮弁以听报⑧,示民严上也⑨。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⑩。汜⑪扫清路,行者毕止,弗命而民听,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⑫,被裘象天⑬,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旒⑭,龙章⑮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坛⑯,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⑰,戴冕,藻十有二旒⑱,则天数也。臣闻之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⑲,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⑳,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㉑,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㉒,是以君子无敢轻议㉓于礼者也。”
【注释】
①卜郊:占卜郊祀。
②祖庙:供奉祖先的庙宇。
③祢宫:为去世的父亲建立的庙宇。
④亲考:古人对已经去世的父亲的称呼。
⑤泽宫:古代练习射箭,选取官员的场所。
⑥誓命:占卜所得的结果。
⑦献命:这里指君主颁布郊祀的命令。
⑧皮弁:古代贵族所戴的帽子,用兽皮制作而成,很华丽。听报:听取关于郊祀的汇报。
⑨示民:告示百姓。严上:严格听从天子的命令。
⑩凶服者:指穿着丧服、披麻戴孝的人。国门:国都的城门。
⑪汜:全部、到处。
⑫“天子”句:天子穿着黑白花纹相间的大皮衣。
⑬被裘象天:披上仿效上天图案的礼服。被,同“披”,披上。裘,古代君王的礼服。
⑭旂十有二旒:有十二个流苏饰物的旗子。旂,古代的一种旗帜,上面画着龙形图案。
⑮章:花纹。
⑯泰坛:古代用来祭天的神坛,在都城的南部。
⑰燔柴:古代的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祭祀物品全都放在堆积的柴火上点燃焚烧。
⑱藻十有二旒:君王所戴的帽子上有十二条玉璪。藻,通“璪”,古代垂在君王帽子上的穿玉用的五彩丝绦。
⑲一献:古代祭祀或者宴饮的时候,敬酒一次称为一献。
⑳大飨:古人合祀先王的祭祀礼仪。
㉑大旅:古人祭祀山神的礼仪。
㉒飨帝:祭祀上天的礼仪。
㉓轻议:轻率讨论、议论。
【译文】
鲁定公说:“天子举行郊祀,我可以听听祭祀的礼仪吗?”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天子占卜郊祀,在祖庙那里接受命令,然后在祢宫占卜,这是尊重已经去世的父亲的含义。占卜当天,君王亲自站在泽宫,等待占卜的结果,接受教导和劝谏。占卜以后,天子在库门内颁布即将郊祀的命令,以便告诫百官做好准备。即将前行时,天子带着兽皮帽子聆听有关郊祀的汇报,告示百姓要严格听从天子的命令。郊祀当天,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披麻戴孝的人不敢进入国都的城门。将道路全部清扫干净,不允许任何人在上面行走,没有命令百姓也会听从,因为百姓对此极为崇敬。天子穿着黑白相间花纹的大皮衣,披着效仿上天花纹的礼服,乘坐着没有装饰的车子,因为以质朴为贵。旗子上有十二个流苏,上面画着龙形图案,并且配有太阳和月亮,这是在效法上天的样子。来到祭天神坛以后,天子脱下皮衣,穿着礼服来到燔柴附近。天子戴着有十二条玉璪的帽子,这是上天的数目。我听说,就算能诵读三百首诗,也不足以进行一献之礼。学会一献之礼,也不足以承担大飨之礼,学会大飨之礼,也不足以承担大旅之礼。如果已经学得了大旅之礼,仍然无法承担祭祀上天的礼仪。所以,君子不敢轻率讨论郊祀的礼仪。”
五刑解
【原文】
冉有问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①,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凡民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惰,大者侈靡,各不知节。
【注释】
①五刑:墨、劓、剕、宫、辟五种很残忍的刑罚。
【译文】
冉有问孔子说:“古代的三皇五帝不使用五刑,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圣人设立防范的目的,重在不让百姓去犯罪。制定五刑却不使用,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治理。凡是那些奸诈邪恶偷盗犯法的人,都是因为不满足。不满足是因为没有限度。没有限度,轻的会去偷盗,重的则作恶多端,不知道节制。
【原文】
“是以①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故虽有奸邪贼盗靡法妄行之狱②,而无陷③刑之民。
【注释】
①是以:因此,所以。
②狱:官司,罪案。
③陷:触犯。
【译文】
“所以,只有上面制定好了制度,百姓才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也就不会触犯刑法了。因此,即使有奸诈邪恶偷盗犯法妄行的牢狱,却没有触犯刑法的百姓。
【原文】
“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丧祭之无礼也。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能教仁爱,则服丧思慕①,祭祀不懈人子馈养之道。丧祭之礼明,则民孝②矣。故虽有不孝之狱,而无陷刑之民。
【注释】
①思慕:思念亲人。
②孝:孝顺。
【译文】
“不孝顺产生于不仁,不仁又是由于丧葬、祭祀缺少礼仪。彰明丧葬、祭祀的礼节是用来教导百姓仁爱的。能够教导百姓仁爱,那么失去亲人时就会思念他们,祭祀就不会丢掉馈赠、赡养的礼节。丧葬、祭祀的礼节明确了,那么百姓也就孝顺了。因此,即便设有不孝的牢狱,却没有触犯刑法的百姓。
【原文】
“杀上者生于不义,义所以别贵贱明尊卑也①。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朝聘②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则民不犯,故虽有杀上之狱,而无陷刑之民。
【注释】
①所以:用来……的原因。别:辨别。
②朝聘:古时诸侯国的君王定期亲自或者派使者朝见天子。
【译文】
“杀君弑父的行为产生于不义,义是用来区分贵贱、明辨尊卑的。贵贱有别,尊卑有序,那么百姓中就没有不尊重天子、敬重长辈的了。朝拜觐见的礼节,是用来显示道义的。道义明确了,人们也就不会犯法了。因此,即便制定了杀君弑父的刑罚,却没有犯罪的百姓。
【原文】
“斗变①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乡饮酒②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长幼必序,民怀敬让,故虽有斗变之狱,而无陷刑之民。
【注释】
①斗变:争斗和变乱。
②乡饮酒:乡射时的一种宴饮风俗,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
【译文】
“相互争斗是因为相互欺凌,相互欺凌是因为长幼的顺序没有被重视,因此就丢掉了恭敬礼让。乡饮酒的礼仪就是用来确定长幼顺序,推崇恭敬谦让的。长幼次序明确,百姓心中怀有恭敬谦让,因此,虽然有相互争斗的牢狱,却没有犯罪的百姓了。
【原文】
“淫乱者生于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夫妇失义①。婚姻聘享②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男女既别,夫妇既明,故虽有淫乱之狱,而无陷刑之民。
【注释】
①失义:失去了恩情。
②聘享:订婚时男家给女家的定礼和聘礼。
【译文】
“淫乱是因为男女没有区别,男女之间没有区别,那么夫妇就会失去恩情。婚嫁聘娶的礼仪就是用来区别男女、表明夫妇之间的情义的。男女之间有了区别,夫妇的关系清楚,因此,虽然有淫乱的牢狱,却没有犯罪的百姓了。
【原文】
“此五者,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①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也。刑罚之源,生于嗜欲不节②。夫礼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恶。顺天之道,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③,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④之。
【注释】
①豫:通“预”,预先,事先。
②节:节制。
③化:感化,教化。
④固:使牢固。
【译文】
“这五种,就是刑罚产生的原因,都是有本源的。如果不先堵塞本源却滥用刑罚,这就是为百姓设陷阱去陷害他们。刑罚的本源,是因为嗜好和欲望没有节制。礼仪制度就是用来节制百姓的嗜好和贪欲,明确好恶的。顺应天理,礼仪制度已经陈列出来,五教全都修明,百姓中如果还有没被教化的,就一定要明确法律条令,以便说服教育百姓。
【原文】
“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狱者,则饬①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狱者,则饬丧祭之礼;有犯杀上之狱者,则饬朝觐之礼;有犯斗变之狱者,则饬乡饮酒之礼;有犯淫乱之狱者,则饬婚聘之礼。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虽有五刑之用,不亦②可乎!”
【注释】
①饬:整顿。
②亦:也。
【译文】
“如果还有犯奸诈邪恶违法妄行的,就要整顿规则法度;对于触犯不孝的法令的,就要整顿丧葬祭祀的礼节;有犯杀君弑父罪行的,就要整顿朝拜觐见的礼节;有相互争斗的百姓,就要整顿乡饮酒的礼仪;有犯淫乱罪的,就要整顿婚嫁聘娶的礼节。三皇五帝能教化好百姓的原因就是这些,即便有五刑却不用,不也可以吗!”
【原文】
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诬文武①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手②杀人者罪止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矣。”
【注释】
①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②手:亲自。
【译文】
孔子说:“大罪有五种,其中杀人是最下等的。违逆天地的罪行会延及后代五世;诬蔑文王、武王的,罪行会延及后代四世;违背伦理道德的,罪行会延及后代三世;算计鬼神的,罪行会延及后代二世;亲自杀人的,罪行只在他本身。因此说,大罪有五种,而杀人是最轻的。”
【原文】
冉有问于孔子曰:“先王①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②,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③,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④。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秽而退放之者⑤,不谓之不廉污秽而退放,则曰‘簠簋不饬⑥’;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则曰‘帷幕不修⑦’也;有坐罔上⑧不忠者,不谓之罔上不忠,则曰‘臣节未著⑨’;有坐罢软⑩不胜任者,不谓之罢软不胜任,则曰‘下官不职⑪’;有坐干国之纪者⑫,不谓之干国之纪,则曰‘行事不请⑬’。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犹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为之讳⑭,所以愧耻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⑮,则白冠厘缨⑯,盘水加剑⑰,造乎阙而自请罪⑱,君不使有司执缚牵掣而加之也⑲。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⑳,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杀之也㉑。曰:‘子大夫自取㉒之耳,吾遇子有礼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㉓其罪者,教使然也。’凡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㉔,故不责之以备礼㉕也。”冉有跪然免席㉖曰:“言则美矣!求未之闻。”退而记之。
【注释】
①先王:古代君王。
②“使刑”二句:使用刑罚不要加到大夫身上,礼不用到平民身上。上,加到。庶人,泛指没有官位的平民百姓。
③加刑:施加刑罚。
④属:归属。廉耻之节:廉洁或者耻辱的限制。
⑤坐:犯罪。退放:撤职流放。
⑥簠簋不饬:指身为官员却不廉洁。簠簋,古代的两种礼器簠和簋,用来盛装黍稷稻粱的。
⑦帷幕不修:家门淫乱不堪的讳语。帷幕,帐幔及帘子,以此来隔绝内外。
⑧罔上:欺骗、蒙蔽君王。
⑨臣节未著:身为人臣,个人操守并不明显。
⑩罢软:软弱无能、行为涣散。罢,通“疲”。
⑪下官不职:属下(自称)不称职。下官,下属官吏。
⑫干:触犯。纪:法纪。
⑬行事不请:做事自作主张,不向上级请示。
⑭讳:避讳、忌讳。
⑮闻而谴发:知道自己犯下罪行。谴,罪过、罪责。
⑯白冠厘缨:摘下帽子,整理好冠带。厘,整理。
⑰盘水加剑:古代大臣请死的一种方法。如果大臣遭遇天子责问,自己就端着一盘水,上面放上一把剑,以示请君主公平执法,一旦有罪,则自刎而死。
⑱造乎:抵达、到达。阙:帝王居住的宫殿。
⑲有司:相关的司法官吏。执缚:拘捕、逮捕。牵掣:束缚。
⑳再拜:拜两拜。
㉑捽引:揪住、揪拉。刑杀:处死。
㉒自取:自己造成、自己获得的。
㉓不失:不惩罚。
㉔遽:繁忙于。充礼:充分学习礼仪之道。
㉕备礼:完备的礼仪。
㉖免席:避席,指离开座位。古人席地而坐,起身时离开自己的席位,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译文】
冉有询问孔子说:“先代君王制定法律,使刑罚不加到大夫身上,礼仪不用到平民身上。既然这样,那么大夫犯下罪行,不能施加刑罚,平民百姓犯下刑罚,就不能用礼法来约束了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大凡治理君子,都要用礼来制约他的心,这是因为他们属于懂得廉耻之节的人。因此古代的大夫,如果犯下不廉洁行为污秽而被罢官放逐的人,不直接说他是因不廉洁污秽而被放逐,而叫作‘簠簋不饬’;有犯下淫乱罪行或男女无别罪行的人,不叫淫乱行为、男女无别,而叫作‘帷幕不修’;有犯下蒙蔽君王不够忠诚的罪行时,不叫作蒙蔽上主、为人不忠,而叫作‘臣节未著’;有软弱无能,不能胜任官位的人,不叫作软弱无能无法胜任,而叫作‘下官不职’;有犯下干扰国家法纪的人,不叫作干扰国家法纪,而叫作‘行事不请’。这五种罪行,大夫们有自己定下的罪名,是因为不忍心直接称呼他有罪。不仅如此,还要为他们有所避讳,这是因为要让他们自己感到惭愧和可耻。所以大夫们犯下罪行,如果是在上面五种罪行范围内,自己知道自己的罪行,要主动摘下帽子,整理好冠带,拿着一盘水,上面放好剑,来到帝王的宫殿亲自请罪,君王不会让相关司法官吏将他们捆绑来接受处罚。如果犯下大罪,接受命令之后要向北面拜上两拜,跪下自杀。君主不会让人将他拉走进而用刑罚杀死。有句话说:‘大夫这是你咎由自取的,我对待你已经很有礼了。’就算刑罚不加到大夫身上,大夫犯罪也不能逃脱惩罚,这是受到教化的原因。而所说的礼仪不用到平民身上,是因为平民因为忙于生计而不能充分学习礼仪,因此不要求平民懂得完备的礼仪。”冉有跪到地上然后起身离开自己的席位,恭敬地说:“您说得太好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回去后便立即记下了孔子的这番话。”
刑 政
【原文】
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①,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②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③以德教民,而以礼齐④之,其次以政言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⑤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制五刑必即天伦,行刑罚则轻无赦。刑,侀⑥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
【注释】
①雍: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至:最,极。
②治化:治理教化。
③太上:最好,最上等。
④齐:统一。
⑤弗:不。
⑥侀:定型。
【译文】
仲弓问孔子说:“我听说治理国家时,过度使用刑罚就无处使用政令,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使用刑罚。前者所说,是夏桀商纣统治的时代;后者的情况是成康统治的时代。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圣人治理教化百姓,一定会刑罚政令相互结合使用。最上乘的做法是用仁德来教化百姓,用礼仪来统一思想,然后用政令引导百姓,用刑罚禁止百姓犯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教化他们,但是却不改正,引导他们却不服从,损伤道义败坏风俗的人,只有使用刑罚加以处置了。专用五刑统治百姓,一定要顺从天道,执行刑罚时不论罪行轻重都不能赦免。刑罚就是侀,侀就是已成事实不能更改的意思。只要刑罚已成事实就不可更改,因此君子要全心全力去审理各种案件。”
【原文】
仲弓曰:“古之听讼①,尤罚丽于事②,不以其心③,可得闻乎?”孔子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④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⑤。意论⑥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⑦。悉其聪明⑧,致⑨其忠爱以尽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⑩,狱必三讯⑪焉。有指无简⑫,则不听也。附从轻,赦⑬从重,疑狱则泛与众共之⑭,疑则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⑮也。是故爵人⑯必于朝,与众共之也,刑人⑰必于市,与众弃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⑱,大夫弗养⑲其士,遇之涂,弗与之言。屏⑳诸四方,唯其所之,弗及与政,弗欲生之也。”
【注释】
①听讼:审理诉讼案件。听,处理,审理。讼,诉讼或者诉讼案件。
②丽:根据,依附。事:事实。
③心:动机。
④原:推原,探究。
⑤立:确立、建立。权:权衡。
⑥意论:意,内心。论,论证。
⑦慎测:仔细小心地检测。量:分量。
⑧聪明:明辨是非。
⑨致:考定。
⑩正刑:正定刑法。明辟:明断罪行。察狱:审查案件。
⑪三讯:向群臣、群吏、群众三方面征求意见。
⑫有指:有犯罪的动机意图。无简:没有犯罪事实。
⑬赦:赦免。
⑭疑狱:可疑的案件。共:共同审理。
⑮成:审理妥帖。
⑯爵人:给人授以官爵。
⑰刑人:给人施以刑罚。
⑱畜:收留。刑人:因犯罪而受到刑罚的人。
⑲养:奉养。
⑳屏:屏除,这里是放逐。
【译文】
仲弓说:“古时候审理诉讼案件时,尤其注重依据事实来审判,而不是根据其犯罪的动机,可以将这些说给我听一听吗?”孔子说:“凡是审理五种罪行的案件,必须要推原父子间的亲情,按照君臣之义来权衡他是否犯法。目的是论证情节的轻重,仔细地审查其罪行分量的深浅以区别对待。尽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正定其忠爱之心以穷究案情。大司寇的责任就是在审理案件时正定刑法、明察案情,审案必须要向群臣、群吏、群众三方征求意见。那种有犯罪的意图却没有犯罪事实的就不要治罪。量刑时那种可重可轻的要从轻发落,赦免时要先赦免那些原判较重的,如果案件可疑的话就要广泛地和民众一同审理,如果情有可原的就予以赦免。不论案件大还是小,都要审理好。因此授予人官爵就一定要在朝廷之上,让众人一同参加,给人施以刑罚时就一定要在街市上当众施行,让众人也一同唾弃他。古时候诸侯不允许收留犯罪的人,大夫也不允许供养犯罪的人。在道路上,遇到犯人不要和他说话。将他放逐出去,随便流放到什么地方,不要让他参与政事,以示不想让他存活在人间。”
【原文】
仲弓曰:“听狱,狱之成成何官①?”孔子曰:“成狱成于吏,吏以狱成告于正②,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大司寇听之,乃奉于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③,然后乃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宥④之以听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
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⑤,遁名改作⑥,执左道以乱政者杀⑦;作淫声⑧,造异服⑨,设伎奇器⑩,以荡⑪上心者杀;行伪而坚⑫,言诈而辩⑬,学非而博⑭,顺非而泽⑮,以惑众者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此四诛者不以听⑯。”
【注释】
①成何官:取决于哪些官员。
②正:原意是一官之长,这里指监狱的长官。
③卿士:一作“卿史”,官名,掌管国家政事。参听:参与审理、参与判决。棘木之下:古人听讼的地方。
④三宥:古人判案时,有三种情况可以从宽处理:一是无知犯罪,二是过失犯罪,三是罪犯者精神异常。
⑤巧言破律:花言巧语破坏法律。
⑥遁名改作:假冒他人名义改变法律。
⑦执左道:指犯上作乱。乱政:破坏朝政。
⑧作淫声:发出淫靡之音。
⑨造异服:制造奇装异服。
⑩设伎奇器:设计奇巧怪异的器物。
⑪荡:动摇、动荡。
⑫行伪而坚:行为诈伪并且顽固不灵。
⑬言诈而辩:谎话连篇并且巧舌如簧。
⑭学非而博:学习一些邪恶的伪知识并且知识广博。
⑮顺非而泽:顺从邪恶的事情并且找各种理由粉饰。
⑯不以听:不需要在棘木之下进行审判。
【译文】
仲弓说:“审理案件,确定案件结果是由什么官员完成的?”孔子说:“定案是由狱中的小吏完成的,小吏再将审判的结果告诉监狱的长官,长官审理完后,再将结果上呈给大司寇,大司寇审查后,再将结果上呈给君主。君主命令三公及卿士一起在棘木之下仔细审查此案,审理以后,若有不明之处,他们便向君主提出。君主考虑是否是可以宽恕的三种情况,然后再审理案件进而制定相对应的刑罚。因此,定案是十分慎重的一件事。”
仲弓说:“法律命令禁止的都有哪些事呢?”孔子说:“花言巧语破坏法律,假冒他人名义改变法律,犯上作乱扰乱朝政的人要处死;发出淫靡之音,制造奇巧怪异的器物用来迷惑君王心志的人要处死;行为诈伪并顽固不灵,谎话连篇擅长狡辩,学习一些邪恶的伪知识并且知之甚多,顺从邪恶之风并找各种理由粉饰,迷惑众人的人要处死;假借鬼神时日,进行占卜以迷惑众人的人要处死。这四种被判死刑的案例不需要再进行审理。”
【原文】
仲弓曰:“其禁尽于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①者,其余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车②,不粥③于市;圭璋璧琮④,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兵车旍旗⑤,不粥于市;牺牲秬鬯⑥,不粥于市;戎器兵甲,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⑧,不中数⑨,广狭不中量⑩,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⑪,不粥于市;文锦⑫珠玉之器,雕饰靡丽⑬,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果实不时⑭,不粥于市;五木不中伐⑮,不粥于市;鸟兽鱼鳖不中杀⑯,不粥于市。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
【注释】
①急:紧急、重要的。
②命服命车:古君王根据不同等级赏赐给臣子的服装及车子。
③粥:通“鬻”,卖。
④圭璋璧琮:指贵重的玉制礼器。
⑤旍旗:泛指所有旗帜。旍,古同“旌”。
⑥秬鬯:古代用来祭祀或者赏赐有功之臣的美酒。
⑦用器不中度:使用的器具不符合规格。
⑧精粗:精良和粗劣。
⑨不中数:不符合数量规格。
⑩广狭不中量:宽窄不符合规格。
⑪奸色:杂色。乱:掺杂。
⑫文锦:绣有华美花纹的彩色丝织品。
⑬雕饰靡丽:雕刻的装饰奢侈华丽。
⑭不时:不按季节或时令,指果实尚未成熟。
⑮不中伐:没到砍伐的时节,指树木尚未成材。
⑯不中杀:指还没有长成。
【译文】
仲弓说:“法令禁止的事情就只有这些吗?”孔子说:“这只是最重要的几件事,其他禁止的事情还有十四件。君王赏赐的服装和车子不可以拿到市集上贩卖;圭璋璧琮等贵重的玉制礼器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宗庙祭祀用的礼器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战车旌旗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祭祀用的牲畜和美酒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兵器铠甲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不符合规格的器具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布帛粗细数目不均匀的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宽窄不一致的物品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纯色中掺杂色的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文锦珠玉、雕饰有华美花纹的器皿不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食物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未成熟的果实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未成材的树木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还没到宰杀时候的鸟兽鱼鳖不可以拿到市集上出售。这些禁止的条令都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如果犯禁,一律不赦免他们的过失。”
礼 运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①,与于蜡②。既宾事毕③,乃出游于观④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⑤之行,与三代⑥之英,吾未之逮⑦,而有记⑧焉。
【注释】
①司寇:官职名,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②与:参与。蜡:祭祀名,在十二月祭百神,称之为“蜡”。
③既:已经。宾:陪祭者。
④观:高台上的建筑物。
⑤大道:上古五帝时代的社会准则。
⑥三代:夏、商、周三代。
⑦逮:赶得上。
⑧记:记载。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的时候,参与蜡祭,等到宾客蜡祭完毕以后,便外出到高台上游览,深深地感叹。言偃陪侍在一旁,问道:“老师您为什么叹息呢?”孔子说:“以前大道施行于天下的时代,说的是夏、商、周三代那样英明杰出的君王时代,我都没有赶上,所看到的只有记载罢了。
【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①,选贤与能,讲信修②睦。故人不独③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④。货恶⑤其弃于地,不必藏⑥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弗兴⑦,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注释】
①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②修:增进。
③独:独自。
④矜:年老没有妻子的人。寡:年老没有丈夫的人。
⑤恶:憎恶,厌恶。
⑥藏:收藏。
⑦兴:兴兵作乱。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厌恶财货被抛在地上浪费不用,同时也不一定要私自收藏在自己家中。人们厌恶空有健壮的身体却无处使用力气,同时做事也不一定就只为了自己。这样一来,奸邪有阴谋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盗贼等混乱也不会出现。所以家家户户外门都不需要关闭,这就是所说的大同世界。
【原文】
“今大道既隐①,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未有不谨②于礼。礼之所兴③,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④。”
【注释】
①隐:隐藏,消失。
②谨:谨慎。
③兴:兴旺发达。
④殃:灾难,祸害。
【译文】
“现在大道已经没有了,天下的人都有自己的家,侍奉自己的亲人,养育自己的子女。卖东西所得财物也都成自己的了,希望别人而不是自己出力。官员职位世袭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修建城墙护城河作为防御的工具。夏禹、商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这个时代被推选上君王的,他们没有不小心谨慎遵守礼的。礼的兴旺发达,是和天地一起的。如果一个君王在位期间不遵守礼,那么就会有灾祸。”
【原文】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①也?”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②天之道,以治人之情③,列④其鬼神,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⑤。故圣人以礼示⑥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⑦矣。”
【注释】
①急:急需,紧急。
②承:遵循。
③治:治理。情:性情。
④列:参验。
⑤达:通达,贯彻。丧:丧礼。祭:祭神或者祭祖先。乡射:乡间的射礼。冠:男子的加冠礼。婚:婚礼。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之礼。
⑥示:展示,昭示。
⑦正:合规范。
【译文】
言偃又问道:“这样一来,礼就是很急需的吧?”孔子说道:“礼就是先王用来遵循天道治理人们的性情的。它参验于鬼神,在丧、祭、乡射、冠、婚、朝聘上都贯彻了。因此圣人以礼来昭示天下,那样天下国家才能通过礼合乎规范。”
【原文】
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①礼,何也?”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②周道,幽厉伤也③,吾舍鲁何适④?夫鲁之郊及禘皆非礼⑤,周公其已衰矣。杞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⑥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摄政致太平,而与天子同是礼也。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⑦,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⑧,是谓大嘉。
【注释】
①由:遵循。
②观:考察。
③幽厉:周幽王和周厉王,都是暴戾昏庸的君主。伤:败坏。
④适:到,去。
⑤郊:郊祭,即在郊外祭天地。禘:在宗庙中祭祖先。非礼:不符合礼仪。
⑥守:保留。
⑦典:制度,法则。
⑧祝嘏:祭祀时致祈祷词和传达神灵意旨的人。易:改变。
【译文】
言偃说:“现在的当权者没有人遵循礼,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哎呀,悲哀啊!我考察了周代的制度,礼从周幽王和周厉王的时候就被败坏了,我舍弃了鲁国又能到哪里去呢?鲁国所举行的郊祭和禘祭的仪式也都是不合于周礼的,周公订立的礼已经衰败了。杞国人祭天是为了祭大禹,宋国人祭天是为了祭契,这是由于他们是夏、商两代天子的后裔,因此能保留着天子的职事。周公代行执政而天下得以太平,因此对他才用和天子一样的礼仪。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尊奉着同样的典章制度,祝嘏也不敢妄自改变原有的制度,这就称之为大嘉。
【原文】
“今使祝嘏辞说徒藏于宗祝巫史①,非礼也,是谓幽国②;醆斝及尸君③,非礼也,是谓僭④君;冕弁⑤兵车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⑥,祭器不假⑦,声乐皆具⑧,非礼也,是为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婚者,期⑨不使也。以衰裳⑩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⑪,非礼也,是谓臣与君共国⑫;天子有田以处⑬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⑭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适⑮诸侯,必舍其宗庙,而不以礼籍⑯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⑰。
【注释】
①宗祝巫史:宗,宗伯,掌管宗庙的祭祀礼仪。祝,太祝,掌管祭祀祈祷。巫,巫官,掌管占卜以及鬼神之事。史,史官,掌管祭祀时的记事。
②幽国:典礼制度幽昧不明的国家。
③醆斝:古代的两种酒器名。尸君:献尸。
④僭:超越。
⑤冕弁:礼帽和礼服。
⑥具官:设立各项官职。
⑦假:借。
⑧声乐:乐器。具:具备。
⑨期:期间。
⑩衰裳:丧服。
⑪齐齿:平等。
⑫共国:共同占有国家。
⑬处:安置。
⑭采:采邑,也就是封地。
⑮适:到。
⑯礼籍:典章礼制。
⑰谑:玩笑。
【译文】
“如今让祝嘏辞说只藏到宗伯、太祝、巫官、史官家中,这不符合礼,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幽昧不明;醆斝是先王所用的酒器,诸侯用来献尸,这不符合礼,这就是所谓的僭越国君;冕弁兵车私自藏在大夫家中,这不符合礼,这就是所谓的威胁国君;大夫家中设立各种官职,祭器齐备,声乐俱全,这不符合礼,这就是所谓的悖乱国家纲纪。因此,受命于国君为官的称为臣,受命于大夫做事的称为仆。处于服三年之丧以及刚刚结婚的,在服丧和婚期的时间内,给他们假期,不要因公事而任用他们。穿着丧服入朝,或者在家和奴仆杂役一起并行,这些都是不符合礼的,这就是所谓的国君和臣子一同占有国家;天子拥有田地以安置自己的子孙,诸侯有国以安置自己的子孙,大夫有封地以安置自己的子孙,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天子到诸侯国去,必须要住在诸侯的祖庙中,如果不依照典章礼制进到祖庙,那就叫作天子败坏法纪;诸侯如果不是探看病人或者吊丧,就随便进入到大臣家中,那就叫作君和臣开玩笑。
【原文】
“故夫礼者,君之柄①,所以别嫌明微,傧②鬼神,考③制度,别仁义,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弊则法无常,法无常则礼无别,礼无别则士不事,民不归,是谓疵国。
【注释】
①柄:根本。
②傧:接引客人。
③考:考察。
【译文】
“君王用礼来治理国家,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用来辨别是非,明察细微之处的,迎敬鬼神,考正国家制度,施行仁义道德,树立政令和教化,使君臣上下的关系安定和谐。所以,政令不正确的话,君王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君王的地位受到威胁了,大臣们就会违背朝纲,小官员们就会滥用权力。刑法严厉,但是社会风俗却很败坏,政令就会变化无常,法令不正常的话,礼节就没有了秩序可言,礼节没有了秩序的话,读书人就没办法按照礼法行事,百姓就不会归顺,这样的国家是有问题的。
【原文】
“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①,必本之天效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效地②,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③,降于五祀④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固⑤也。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⑥,礼之序也,翫⑦其所乐,民之治也。天生时,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政⑧用之,所以立于无过之地。
【注释】
①藏身:托身、委身。
②命:命令。社:社神,这里指土地。效地:效法土地。
③兴作:兴建。
④五祀:指的是祭祀的五行之神,包括门神、户神、灶神、土地神及宅神。
⑤固:稳固、牢固。
⑥存:存在的事物。
⑦翫:同“玩”,钻研研习。
⑧政:通“正”,正确的、恰当的。
【译文】
“因此政治是国君所托身的保证,一定要效法上天来下达命令,命令下达于土地就叫作效法土地,命令下达于祖庙就叫作仁义,命令下达于山川就叫作兴建,命令下达于五祀就叫作制度,这就是圣人能够稳固托身于政治的原因。圣明的人在天地之间参悟,然后与鬼神一起治理政事。处理所有存在的事物,是礼制的秩序,研习百姓的喜好,才能治理好百姓。上天有四季之分,土地生育资财,人是父母生养老师教导的,这四方面,君主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景公尊让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请孔子先驱而行,孔子再三谦让,景公问孔子为什么不先行,孔子说:“让我先行,是你的恩赐,但我怎敢以平民与国君相比?如果先行,不符合礼仪吧。”
【原文】
“君者,人所则①,非则人者也;人所养②,非养人者也;人所事③,非事人者也。夫君者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④,事人则失位⑤。故百姓则君以自治,养君以自安,事君以自显。是以礼达而分定⑥,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凡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⑦为一人,非意⑧之,必知其情,从于其义,明于其利,达⑨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注释】
①则:效法尊崇。
②养:供养。
③事:服侍。
④不足:不能满足。
⑤失位:失去地位。
⑥礼达:达于礼,即知礼。分定:职分确定。
⑦中国:此处指天下人。
⑧意:通“臆”,臆想。
⑨达:知晓,通达。
【译文】
“君王是众人所效法尊崇的,而不是尊崇效法别人的人;国君是众人所供养的,而不是供养别人的人;国君是众人侍奉的人,而不是侍奉别人的人。对于君王来说,效仿别人的话那自己就一定有过失,奉养别人的话那自己就不能满足百姓的要求,侍奉别人的话那自己就会失去职位。因此老百姓尊崇效法国君以管理自己,奉养君王以安定自己,侍奉君王以显达自己。因此懂得了礼,每个人的职分就得以确定了。每个人都乐于为君王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而耻于苟且偷生,因此国君运用他们的智慧而去除他们的狡诈,任用他们的勇猛而去除他们的鲁莽冲动,任用他们的仁爱而去除他们的贪欲。国家出现了祸患,君王为了国家而死称之为义;大夫为了宗庙而死称之为变。所以圣人能将全天下治理得如同一家,将全天下人治理得如同一个人,这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他必须要懂得人的性情,通晓义理,明白利害,而后才可以做到这些。
【原文】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欲恶者,人之大端①,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故人者,天地之德②,阴阳之交③,鬼神之会④,五行之秀⑤。天秉阳⑥,垂日星⑦,地秉阴,载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四气⑧而后月生,是以三五而盈⑨,三五而缺,五行之动⑩,共相竭⑪也。五行四气十二月,还相为本⑫;五声六律十二管⑬,还相为宫⑭;五味六和十二食⑮,还相为质⑯;五色六章十二衣⑰,还相为主⑱。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⑲。
【注释】
①大端:这里是主要内容的意思。
②德:功德。
③交:交合。
④会:会合、相合。
⑤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秀:灵秀。
⑥天秉阳:上天秉持阳性。
⑦垂日星:太阳和星辰照射着大地。
⑧四气:四季。
⑨三五而盈:月亮每逢十五的时候就会变圆。
⑩动:五行的交替循环、生生不息。
⑪竭:尽。
⑫还相为本:循环交替成为主体。还,循环、交替。本,主体。
⑬五声:即五音,宫、商、角、徵、羽。六律:古代音律,一共十二个,因为阴阳各六律,所以古书中通常称为六律。十二管:指十二种乐器的名字。
⑭宫:宫声,指音乐。
⑮五味:酸、甜、苦、辣、咸。六和:泛指多种美味。十二食:指人一年十二个月之中吃的各种食物。
⑯质:主味。
⑰五色: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六章:六种花纹。十二衣:人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所穿的不同衣服。
⑱主:主色。
⑲食味:食用美味。别声:辨别声音。被色:穿着彩色的衣服。被,同“披”,穿着。
【译文】
“什么是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不用学习天生就会。什么是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善良,弟弟恭敬,丈夫守义,妻子听从,长者惠爱,年幼的人顺从,君主仁爱,臣子忠诚,这十个方面称之为人义。讲究诚信谋求和睦,称之为人利。互相争夺互相杀害,称之为人患。因此,圣人才治理人的七情,修正人的十义,重视诚信,重视亲情,崇尚礼让,摒弃争夺。如果没有礼制,又如何来治理国家呢?饮食及男女情事,是人们最大的欲望所在。死亡贫穷和痛苦,是人们最厌恶的地方。欲望、厌恶是人们产生祸端的主要内容。人们将它们隐藏在内心之中,没有办法揣测度量。喜爱、厌恶也都在人心中,不在神色上显现。想要全部了解透彻,除了礼制还有什么能做到呢?
“因此人类,是天地的造化,阴阳交合,鬼神交会,是五行中的灵秀之气。上天秉持阳性,太阳和星辰照射着大地,大地秉持阴性,承载着高山大川。五行在四季里传播,与四季相和而后产生十二个月。因此每逢十五月亮圆满,而再过十五天月亮便残缺。五行交替循环、生生不息,互为终结。五行四气十二月,相互交替成为主体;五声六律十二管,相互交替成为主音;五味六和十二食,相互交替成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相互交替成为主色。因此人类,是天地的重心所在,是五行之首,能享用美食、辨别声音及穿着彩色衣服而生活。
【原文】
“圣人作则①,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日星为纪,以月为量②,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③,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④;以阴阳为端,故人情可睹⑤;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以日星为纪,故业可别;以月为量,故功有艺⑥;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⑦;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⑧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⑨;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⑩;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而鱼鲔不谂⑪;凤以为畜,而鸟不{羽氐}⑫;麟以为畜,而兽不{犭戉}⑬;龟以为畜,而人情不失。
“先王秉蓍龟⑭,列祭祀,瘗缯⑮,宣祝嘏辞说⑯,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⑰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⑱也;禘⑲祖庙,所以本仁⑳也;旅㉑山川,所以傧㉒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㉓也。故宗祝㉔在庙,三公在朝,三老㉕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㉖,皆在左右,王中心无违㉗也,以守至正㉘。是以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㉙;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㉚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
【注释】
①作则:制定法则。
②量:限度。
③器:工具。
④举:包容。
⑤情可睹:可以看见真实的情况。
⑥功有艺:功业有准则,有规矩。艺,这里是准则的意思。
⑦事有守:遵守规则办事。
⑧事可复:事情可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⑨考:成效。
⑩奥:古人祭祀时,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于房屋的西南角。这里引申为主要对象。
⑪鲔:古书上指鲟鱼。谂:深藏。
⑫{羽氐}:飞走。
⑬{犭戉}:逃跑。
⑭蓍龟: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
⑮瘗:埋葬、掩埋。缯: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⑯宣:宣示。祝嘏:祭祀的时候负责致祝福祈祷之辞以及传达神的指示的人。
⑰定天位:确定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⑱列地利:彰显大地给予人类的诸多好处。
⑲禘:盛大祭祀。
⑳本仁:以仁义为本。
㉑旅:祭祀。
㉒傧:尊敬、敬重。
㉓本事:以事为本。
㉔宗祝:宗伯和太祝,他们都是主管祭祀的官员。
㉕三老:古时负责掌管教化的乡官。
㉖瞽:本义是瞎眼,因为古代任用盲人为乐官,所以以此来代称乐官。侑:协助、陪伴。
㉗无违:指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㉘至正:极为纯正、非常端正的态度。
㉙百货可极:百种事物就能物尽所用。
㉚服:信服。
【译文】
“圣人制定法则,一定要以天地为根本,以阴阳为两端,以四季变化为根本,以太阳星辰为纲纪,以月亮为限度,鬼神是徒属,五行是根本,礼制是工具,人情为田地,四灵为饲养的动物。以天地为根本,因此包罗万象;以阴阳为两端,因此可以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以四季变化为根本,因此可以劝勉人们努力耕作;以太阳星辰为纲纪,因此可以辨别各种事务;以十二个月作为标准,就可以追求功业有限度;以鬼神为徒属,因此能够按章办事;以五行为根本,因此事情可以循环往复;以礼制为工具,因此做事卓有成效;以人情为田地,因此人自身成为主要对象;以四灵为家畜,因此食物有了来源。什么是四灵?麒麟、凤凰、龟、龙叫作四灵。因此,以龙为家畜,那么鱼类就不会深藏水底;以凤凰为家畜,鸟类就不会飞走;以麒麟为家畜,兽类就不会逃跑;以龟为家畜,人情就不会出现差错。
“先王用蓍草和龟甲进行占卜,来安排祭祀活动,埋藏丝织品,祝嘏向神明宣示祝辞,设定制度,因此国家才会有礼制,官员才会有限制,事情才会有职守,礼节才会有秩序。先代的君王担心礼制无法传达给天下人,因此在郊外祭祀上天,这是在确定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帝王在国都祭祀社神,这是在彰显土地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祭祀祖庙,是在宣传以仁为本的孝道;祭祀山川,是在表示敬重神鬼;祭五祀,是为了显示以事情本源为本。因此宗祝在庙中负责祭祀,三公在朝中辅佐君王,三老在乡间掌管教学,君王前有负责占卜的术士,后有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占卜的术士与乐师,全都陪伴在君王左右。君王专心致志处理政事,这才是保持最纯正态度的方法。因此在郊外祭祀,神明就会各司其职;祭祀社神,就能物尽其用;在祖庙祭祀,孝顺仁慈之道就会让人们服从;祭祀五祀,正确的法令制度就会纷纷被效仿。因此,郊祀、社祀、宗庙祭祀、祖庙祭祀、山川祭祀、五祀这些祭祀中,仁义得以修正,礼制也得以寄托其中。
【原文】
“夫礼必本于太一①,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②,协于分艺③,其居于人也,曰养④。所以讲信修睦⑤,而固人之肌肤之会⑥,筋骸之束⑦也;所以养生送死⑧,事鬼神之大端⑨;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⑩。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⑪也,故破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之于人,犹酒之有糱⑫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圣人修义之柄⑬,礼之序,以治人情。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⑭,本仁以聚之⑮,播乐以安之⑯。故礼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⑰,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⑱焉;义者艺之分⑲,仁之节⑳,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失之者丧;仁者义之本,顺之体㉑,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㉒而耕;为礼而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为义而不讲于学,犹种而不耨;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㉓。
【注释】
①太一:指形成天地的元气。
②官:取法、效法。天:天之道。
③协于分艺:符合分界的准则。协,符合。
④养:修身养性。
⑤讲信修睦:讲究诚信,谋求和睦。
⑥固:坚固、增强。肌肤之会:肌肤的会合融合。
⑦筋骸之束:使筋骨得到约束。
⑧养生送死:指儿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⑨大端:重要事情。
⑩大窦:引申为主要通道。
⑪已:停止、废止。
⑫糱:同“蘖”,原指树木长出的新芽,这里是酒曲的意思。
⑬柄:根本。
⑭讲学:讲解研习。耨:除草。
⑮本仁:以仁爱为根本;立足于仁爱。聚:汇集,引申为收获。
⑯播乐:传播音乐。安:安定、安心。
⑰“协诸”句:符合义理协调的就是礼制。第一个“协”,符合的意思。第二个“协”,协调的意思。
⑱起:创建制定。
⑲艺:标准。分:区分、辨别。
⑳仁之节:衡量仁义的尺度。节,节度。
㉑顺之体:调和天理人性的体现。顺,调和。
㉒耜:古人的翻地工具铧,泛指农具。
㉓肥:肥胖,这里是指营养均衡,茁壮成长。
【译文】
“那礼一定是发源于形成天地的元气,经过分化成为天和地,运转出现阴和阳,交替变化形成一年四季,陈列显现成为鬼神。它降到人间称为命令,这是取法于天道,符合分界法则的。对于人来说,礼可以修养身心,因此讲究诚信,谋求和睦,并坚固人的肌肤,约束人的筋骨;因此养生送死,尊敬地侍奉鬼神是一件重要事情,这是能够通达上天的道义,调和人情的重要通道。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不能够废弃的。所以那些遭到破坏,以致家破人亡的国家,一定早就失去了礼。对于人来说,礼如同酿酒用的酒曲,君子讲礼,所以更加醇厚,小人不讲礼,所以更加浅薄。圣明的君主会以修正义理为根本,以礼为序,来治理人情。
“人情就如同圣明君主的田地,用修正礼义来耕种,用陈述义理来播种,用讲解研习来除草,用以仁为本来收获,传播音乐而让人获得安宁。因此礼实际上就是义的果实,符合义理协调的就是礼。即使先代君主没有的礼也可以通过义来创建。义是区分是非对错的标准,是衡量仁爱的节度。符合于义,重视仁爱,做到这些,国家就会强盛,做不到这些,国家就会衰败。仁爱是义的根本,顺应天理人情,做到这些,就会受到尊重。因此,如果不用礼来治理国家,就如同耕地没有农具;只有礼而不以义为本,就如同耕地之后没有播种;制义理却不加以研习,如同播种后却不除草;讲解研习却不以仁爱来会合,如同除草了却不收获;以仁爱会合却不能用音乐来使人们安定,如同收获了却不食用;用音乐来使人安定却不能做到调和,如同食用食物却没能健康成长。
【原文】
“四体既正①,肤革充盈②,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而小臣廉,官职相序③,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④,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⑤,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⑥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⑦,并行而不谬,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⑧,连而不相及⑨,动而不相害,此顺之至也。明于顺,然后乃能守危⑩。夫礼之不同不丰不杀⑪,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必当年德⑫,皆所谓顺也。用民必顺⑬,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天不爱其道⑭,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⑮,山出器车⑯,河出马图⑰,凤凰麒麟,皆在近郊,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及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⑱,先王能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此顺之实也。”
【注释】
①四体既正:人的四肢正常。正,正常。
②肤革充盈:肌肤丰润有弹性。肤革,皮肤的表里、肌肤。
③相序:相互安排合情合理。
④相与:互相交往。
⑤以信相考:把信用作为成效。
⑥常:常理。
⑦大积:很多事情堆积到一起。不苑:不郁结。
⑧茂而有间:繁茂却彼此有间隔。
⑨连而不相及:彼此有联系却不相互干扰。
⑩守危:守住高位临危不乱。
⑪不丰杀:不多不少。丰,丰富。杀,减少。
⑫必当年德:年龄和德行一定要相当。年德,年龄和德行。
⑬必顺:一定要顺应自然之道。
⑭爱:吝惜。道:这里指万物的本源。
⑮醴泉:甘洌的泉水。
⑯器车:器具和车辆。
⑰河出马图:用典。相传上古伏羲氏时,一匹龙马驮着一幅图在黄河上出现,伏羲氏按照龙马背负的图,画出八卦,这幅图即称“河图”。典故与大禹治水时,洛水惊现背上九道花纹的神龟如出一辙。后人认为,“河出图”、“洛出书”,都是在位统治者政治清明的体现。
⑱无故:没有其他原因。
【译文】
“人的四肢正常,肌肤丰润有弹性,人就健康了;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妻和气,家庭就兴旺了;大臣守法,小臣廉洁,官员职位安排合情合理,君臣相互匡正,国家就强盛了;君主把德行当作车辆,用乐制来驾驭,诸侯之间以礼相处,大夫之间根据法纪排序,士人之间把信用作为成效,百姓之间和睦相处,天下就昌盛了。这就是所说的大顺。大顺是养生送死、侍奉鬼神的常道。因此事情堆积到一起却不郁郁寡欢,一起去做事却不出现差错,细微的事情却不遗忘。遇事深究而通达,繁茂却彼此有间隔,相互联系却又互不干扰,一起行动却不相互妨害,这就是大顺的最高境界。明白了大顺的道理,这样就能守住高位临危不乱了。那礼是有所不同的,既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样才能维持人情调,化解危机。
“居住在山上的人不让他搬到水边居住,习惯居住在岸边的人不让他到田地中居住。使用水、火、金、木等物质,饮食一定要顺应四季变化。冬季适合男女婚嫁,春季要颁发爵位,年龄和德行一定要相当,这些都符合顺的要求,使用百姓也一定要顺应自然之道。因此没有旱涝虫灾,百姓就不会饥饿,民间就不会出现反常的状况和疾病。上天不吝惜万物的本源,大地不吝惜自己的宝藏,人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因此上天会下雨,大地会涌出甘泉,高山会出产器具和车辆,黄河里会出现河图,凤凰、麒麟全都出现在郊外的草泽地,龟和龙也都出现在宫廷及池沼中。其他鸟兽及卵胎,都可以俯身观看到。这没有其他原因,是因为先代君王能够遵循礼的要求,通达义理,遵循诚信从而达到大顺。这就是大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