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帝
【原文】
季康子①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②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③,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④,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⑤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注释】
①季康子:季孙肥,姬姓,名肥,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②老聃:老子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③化育:滋养、孕育。
④相生:五行之说的术语,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彼此滋生和助长的关系。
⑤太皞:一作“太昊”,相传太皞是我国古代华夏族的部落首领。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说:“从前我听说过五帝的名号,但是并不知道他们的事情,请教老师什么是五帝?”孔子说:“以前我也曾经听老子说:‘上天有五行,即水、火、金、木、土。五行根据不同的时节化生和孕育,进而生成万物,万物之神就称作五帝。’上古时的帝王,改朝换代更改帝号,都是根据五行。根据五行运行更替帝王,由始至终循环不已,这也是遵循了五行的规则。因此那些贤能的君王,死后都与五行相配,因此太皞与木相配,炎帝与火相配,黄帝与土相配,少皞与金相配,颛顼与水相配。”
【原文】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①,先起于木。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②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康子曰:“吾闻勾芒为木正③,祝融④为火正,蓐收⑤为金正,玄冥⑥为水正,后土⑦为土正,此则五行之主而不乱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皞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之子曰勾龙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业⑧为官职。生为上公⑨,死为贵神,别称五祀,不得同帝。”
【注释】
①用事:运行、循环。
②则:取法于、效法。
③勾芒: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木神,主要掌管树木的成长。木正:古代五行官之一,与后文的火正、金正、水正、土正一起为五行官,分管职责不同。
④祝融:神话传说中的火神,本名重黎,上古时的神话人物之一,号赤帝。
⑤蓐收: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秋神,即金神,相传他左耳有蛇,坐骑是两条龙。
⑥玄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
⑦后土:土神。
⑧业:从事。
⑨上公:指位于太师、太傅、太保之上的爵位。按周朝礼制,三公为八命,出封时,加一命,即成上公。
【译文】
季康子说:“为什么太皞是从五行之中的木开始的?”孔子说:“五行循环不息,首先从木开始。木,东方万物都从此产生,因此帝王也应该效法木的秉性,首先要有木的德行才能称王于天下。然后再根据不同的五行,传承下去。”季康子说:“我听说勾芒是木正,祝融是火正,蓐收是金正,玄冥是水正,后土是土正,这五行官没有出现混乱状况,却被称为帝王,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五正是五行官的名字,五行辅佐他们成为帝王因此称为五帝。太皞等人也与五行一一相配,也称为帝,按五行立帝号。过去少皞一共有四个弟弟,名叫重、该、修、熙,他们的实力可以与五行的金、木及水相配,因此让重成为木神,让该担任金神,让修及熙担任水神,颛顼的儿子名叫黎,担任火神之职,共工的儿子名叫勾龙,担任土神之职。这五个官职,各自由他们所擅长的来从事相应官职。他们活着的时候位居上公,死后成为贵神,也称为五祀,不可以与帝王等同。”
【原文】
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统,则其所以相变①者,皆主何事?”孔子曰:“所尚则各从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后氏以金德王,色尚黑,大事敛用昏②,戎事乘骊③,牲用玄④;殷人用水德王,色尚白,大事敛用日中⑤,戎事乘翰⑥,牲用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大事敛用日出⑦,戎事乘騵⑧,牲用骍⑨。此三代之所以不同。”康子曰:“唐虞⑩二帝,其所尚者何色?”孔子曰:“尧以火德王,色尚黄,舜以土德王,色尚青。”康子曰:“陶唐⑪有虞、夏后、殷、周独不得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孔子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众矣,唯勾龙氏兼食于社,而弃为稷神⑫,易代奉之,无敢益者,明不可与等。故自太皞以降,逮于颛顼,其应⑬五行而王,数非徒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
【注释】
①相变:相继变化。
②大事:丧事。敛:通“殓”,将死者装入棺材。昏:暗色,这里指黑色。
③戎事:行军作战。骊:纯黑色的马匹。
④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玄:黑色。
⑤日中:指的是白色。
⑥翰:白色的马匹。
⑦日出:太阳出来的时候是红色的,因此这里指红色。
⑧騵:红色毛腹部白色的马匹。
⑨骍:赤色的牛。
⑩唐虞:唐尧与虞舜。
⑪陶唐:帝王名字,即唐尧。
⑫稷神:五谷农业之神。
⑬应:顺应、适应。
【译文】
季康子说:“像这样说的话,从五行本性来说,帝王更改年号,各自统治不同的地域,是因为五行是相继变化的,五行主要主管什么事呢?”孔子说:“他们所推崇的与同他们相配的帝王的德行有关。夏后氏以金而德天下,因此他崇尚黑色,丧事都用黑色,行军作战骑黑色的马,祭祀用黑色毛皮的牲畜;殷商的人以水而德天下,崇尚白色,丧事用白色,行军作战骑白色的马匹,祭祀用白色毛皮的牲畜;周朝人以木而德天下,崇尚红色,丧事用红色,行军作战骑毛红腹白的马匹,祭祀用红色毛皮的牲畜。这就是三代所不同的地方。”季康子说:“唐尧和虞舜两位皇帝,崇尚什么颜色呢?”孔子说:“唐尧以火而德天下,崇尚黄色,虞舜以土而德天下,崇尚青色。”季康子说:“唐尧、有虞、夏后,以及殷商、周朝并没有与五帝相配,意思是他们的德行没有上古帝王的高尚吗?还是有其他条件限制?”孔子说:“古时候平定治理水土,以及播种百谷的人很多,却只有勾龙氏有成为土地神的资格,但他却不是农神。改朝换代的时候仍然事奉他们,并且从来不敢增加其他人,是表明自己不可以与上古的帝王相提并论。因此自太皞以来,一直追溯到颛顼,顺应五行之道而称王的远不止五个而已,却与五帝相配,是因为五帝的德行后人无法超越的缘故。”
执 辔
【原文】
闵子骞为费宰,问政①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②,犹御马之有衔③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④也,刑者策⑤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
【注释】
①政:政事。
②具:工具,器具。
③衔:马嚼子。
④辔:勒马的缰绳。
⑤策:鞭子。
【译文】
闵子骞任费地宰的时候,向孔子问有关治理国家政事的方法,孔子说:“治理国家政事要凭借仁德和礼法。仁德和礼法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好像驾驭马匹的时候要用马嚼子和笼头一样。国君是人,官员是缰绳,刑罚则是马鞭。国君要想在政事上有所作为,只需要掌握好缰绳和马鞭。”
【原文】
子骞曰:“敢问古之为①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者,正②衔勒,齐③辔策,均④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⑤辔,策不举而极⑥千里。善御民者,壹⑦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
【注释】
①为:治理。
②正:端正。
③齐:齐整。
④均:均匀,均衡。
⑤应:响应,应和。
⑥极:到达。
⑦壹:统一。
【译文】
闵子骞说:“冒昧地问一下古代的人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说:“古代的君王用内史作为身边驾驭马车的人,用仁德和礼法作为笼头和嚼子,用百官作为缰绳,用刑罚作为马鞭,用百姓作为马,所以他们能够治理好国家一直到几百年都不会有什么过失。善于驾驭马匹,端正马的笼头和嚼子,整齐缰绳和马鞭,均匀马匹的力量,赢得马的合作。所以口中不发出声音就能让马配合,不用举起马鞭就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善于治理百姓,统一仁德和礼法,端正文武百官的行为,用来使百姓的力量得到均衡,使百姓的心里得到安定。所以不用下达第二次命令就能使百姓顺从,不用刑罚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文】
“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怀①之。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怀,其政美②,其民而众称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无偶③,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俱歆④,用永厥世而丰其年。
【注释】
①怀:服从,顺从。
②美:美好,井井有条。
③无偶: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④歆:信服。
【译文】
“所以天地认为他们有仁德,百姓就会归顺他们。天地认为有仁德,百姓都归顺的人,他们的政治是美好的,百姓也受到众人的称赞。现在的人说到五帝、三王的时候,还在称赞他们的品德独一无二,威严明察,好像他们还活着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的礼法兴盛,恩德厚重,所以提起他们的时候必定称赞他们,每天都在祝福他们,上天都能够听到这种反馈,都对他们称赞有加,所以使他们国运长久,年年风调雨顺。
【原文】
“不能御民者,弃①其德法,专用刑辟②,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棰策,马必伤,车必败③;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④,国必亡。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修⑤,民无修则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其为乱天道也。苟乱天道,则刑罚暴,上下相谀,莫知⑥念患,俱无道故也。
【注释】
①弃:放弃,丢弃。
②刑辟:残酷的刑罚。
③败:毁坏,损害。
④流:流失,出走。
⑤修:此处指修养。
⑥知:知晓,了解。
【译文】
“不善于管理百姓的人抛弃仁德和礼法,只用残酷的刑罚,就像驾马不用笼头和嚼子,而是专用马鞭,一定是没有办法治理好的。不用笼头和嚼子而专用马鞭,马匹一定会受到伤害,那么马车也会受到毁坏;不用仁德和礼法而用刑罚,百姓一定会跑到别的地方去,那么国家也就会灭亡。治理国家不用仁德和礼法而用刑罚,那么百姓就不能被治理好,这样他们就会失去道义感到迷惑。这样上天会认为他们违背天地的规律。如果违背了天地应有的规律,那么刑罚就会更加残暴,上下之间相互阿谀奉承,没有人担心祸患,这都是没有遵循道义的缘故。
【原文】
“今人言恶①者,必比之于桀、纣,其故何也?其法不听②,其德不厚,故民恶其残虐③,莫不吁嗟,朝夕祝④之,升闻于天。上帝不蠲⑤,降之以祸罚,灾害并生,用殄厥世。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
【注释】
①恶:坏人,恶人。
②听:听从,接受。
③残虐:残酷暴虐。
④祝:通“诅”,诅咒。
⑤蠲:减免,免除。
【译文】
“现在的人说到残暴的人,一定会把他们比作是夏桀和商纣,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不实施好的礼法,同时仁德也不厚重,所以百姓会憎恶他们的残酷暴虐,没有不叹气的,早晚都诅咒他们,让天帝听到了。天帝也不减免他们的罪过,降下灾难用来惩罚他们,灾难连年降临,因此灭绝了他们的朝代。所以说仁德和礼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原文】
“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冢宰①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②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六官在手以为辔,司会③均仁以为纳。故曰:御四马者执六辔,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马者,正身以总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④长道,可赴急疾。此圣人所以御天地与人事之法则也。
【注释】
①冢宰:周官名,为百官之长。
②司寇:官名。掌管刑狱。
③司会:官名。为冢宰的副职。
④取:达到,获得。
【译文】
“古代统治天下的君王,用六官来治理国家。冢宰之类的官员用来成就道,司徒之类的官员用来成就德,宗伯之类的官员用来成就仁,司马之类的官用来成就圣,司寇之类的官员用来成就义,司空之类的官员用来成就礼。掌控了六类官员就好像手里掌握了缰绳,司会使仁义均齐就好像拥有了内侧的缰绳。所以说:驾驭四马的人掌握六条缰绳,统治国家的人端正六官。所以善于驾驭马匹的人,使身体正直,掌握马的缰绳,使马的力气均衡,让马协调一致,即使道路回旋曲折,也可以到想到的地方。因此可以走很远的路,也可以应付紧急的事件。这就是圣明的君王用来统治天地和百姓的法则。
【原文】
“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六官为辔,已而与三公为执六官,均五教①,齐五法。故亦唯其所引②,无不如志③;以之道,则国治;以之德,则国安;以之仁,则国和;以之圣,则国平④;以之礼,则国安;以之义则国义。此御政之术⑤。
【注释】
①教:教化。
②引:指引,引导。
③志:志向。
④平:平定,平和。
⑤术:方法。
【译文】
“国君用内史作为左膀右臂,用六官作为缰绳,然后和三公一起来掌管六官,使五教均匀,使五法齐备。所以只要有所指引,没有不如愿的;用道义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治理好;用德行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国泰民安;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团结和谐;用圣明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安定;用礼仪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安定;用信义治理国家,国家就会长治久安。这些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
【原文】
“过失,人之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故官属①不理,分职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纪曰乱,乱则饬冢宰②;地而不殖,财物不蕃③,万民饥寒,教训不行,风俗淫僻④,人民流散曰危,危则饬司徒⑤;父子不亲,长幼失序,君臣上下,乖离异志⑥曰不和,不和则饬宗伯⑦;贤能而失官爵,功劳而失赏禄,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则饬司马⑧;刑罚暴乱,奸邪不胜曰不义,不义则饬司寇⑨;度量不审,举事失理,都鄙⑩不修,财物失所曰贫,贫则饬司空⑪。故御者同是车马,或以取千里,或不及数百里,其所谓进退缓急,异也。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致平,或以致乱者,亦其所以为进退缓急异也。
【注释】
①官属:主官的属吏。
②饬:整治、整顿。冢宰:官名,即太宰,主要负责掌管君王财物及内宫事务。
③不蕃:不多。蕃,茂盛、繁多。
④风俗淫僻:民风淫乱不正。淫僻,即淫辟,行为放荡淫乱,邪恶不正。
⑤司徒:官名,与司马、司寇、司士、司空合称五官,主要掌管徭役的征发,此外,兼管土地耕种以及其他劳役。
⑥乖离异志:乖张跋扈,互相背离。
⑦宗伯:我国古代官名,六卿之一,主要负责掌管国家礼治之事。
⑧司马:我国古代官职名称,与六卿职位等级相当,主要负责掌管军政及军赋。
⑨司寇:古代官名,职位与六卿相当,主要负责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⑩都鄙:京城与边邑。以此来指代全国。
⑪司空:古代官职名,与六卿等级相当,主要负责掌管水利、工程营建等事。
【译文】
“过失和错误,是人之常情,没有人可以避免,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不算是错误。因此主官的属吏不理政务,职责不明,法律政令不统一,所有事情都会失去纲纪,这种情况叫作混乱,出现混乱则要整治冢宰;田地不种植,财物不丰盛,百姓饥寒交迫,教化训诫不能得到有力实行,民风淫乱不正,人民流离失所,这叫作危险,出现危险就要整治司徒;父亲儿子不亲密,长幼次序混乱,君臣上下乖张跋扈,离心离德,这种情况叫作不和,出现不和就整治宗伯;贤能之人失去官位爵位,有功劳的人没有得到赏赐,士兵们怨声载道,军队疲敝不堪,这叫作不平,出现不平就整治司马;乱用刑罚残暴混乱,奸邪之事不胜枚举叫作不义,出现不义的话就要整治司寇;事物的度量没有经过仔细检查,全部事情失去条理,都城和边邑没有人修整,财物流散,这叫作贫穷,出现贫穷就整治司空。所以说赶车人驾驭的都是车马,有的车马可以日行千里,有的只可以走数百里,这就是所谓的进退缓急不同。治理国家的官员用的都是一样的法纪,有的人让天下太平,有的人却导致祸乱横生,也是因为他们处事的时候进退缓急有所不同。
【原文】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①,以观治乱。德盛者治也,德薄者乱也。故天子考德,则天下之治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之。夫德盛则法修,德不盛则饬,法与政咸德而不衰。故曰王者又以孟春论吏之德及功能②。能德法者为有德,能行德法者为有行,能成德法者为有功,能治德法者为有智。故天子论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夫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
【注释】
①季冬:古代的农历十二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②孟春:春天的第一个月,即古代农历的一月。功能:功劳和才能。
【译文】
“古时候天子经常在十二月的时候考察德政,端正法纪,以此来观看天下是太平还是混乱。德政实施得当的,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德政浅薄的,国家就会一片混乱。因此天子要考察德政状况,那么是天下太平还是一片混乱,只要坐在朝堂上就能知道了。德政兴盛法纪就会得到修整,德政不兴盛就需要加以整治,这样法纪与德政才能都兴盛而不衰败。所以说君王又要在每年的一月考察官员的德政、功劳及才能。能够考虑到德行与法纪的就是有德行的官员,能够实施德行法纪的官员就是能干的官员,能够施行德政法纪,并且取得良好成绩的官员则是有功的官员,能够治理德政思考法纪的官员就是有智慧的官员。所以天子考核官员,能够让德政法纪得到更好的实施,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建立功勋。在冬末调整法纪,初春平定官吏的方法,正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
【原文】
子夏①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②,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③,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④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⑤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⑥,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⑦,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⑧,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⑨,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⑩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⑪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⑫夏食而冬蛰,龁吞⑬者八窍而卵生,咀嚼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⑭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⑮,有角无后齿者脂⑯,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⑰,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
【注释】
①子夏:卜姓,名商,后人也称其卜子夏,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②商:子夏自称。易:事物的阴阳两极变化。
③气分不同:所受到的元气的分限不同。
④原:追究、探究。
⑤主:代表。
⑥辰:指日月的交汇点,通常代表一天,古时一天有十二个时辰。
⑦斗:二十八星宿之一,泛指星星。
⑧豕:猪。
⑨律:音律。
⑩八月:应是“八日”之误,《说文》十三篇下“风部”中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因此,应是魏王肃在抄写时候笔误所致。
⑪蜉蝣:虫名,幼虫在水中生活,成虫褐绿色,存活时间非常短。
⑫介鳞:甲虫与鳞虫。
⑬龁吞:啮咬吞食,指不经过咀嚼便吞咽下去。
⑭戴:头上顶着。
⑮膏:肥、肥油,膏状。
⑯脂:动物体内的油脂。
⑰牝:雌性的鸟兽。与“牡”相对,牡是指雄性鸟兽。
【译文】
子夏询问孔子说:“我听说阴阳变化从而产生了人和万物,鸟兽昆虫各自都有单数、双数,这是因为他们所受到的元气的分限不同,但是普通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只有通达有德行的人才能探究出其中的本源。天为一,地为二,人为三,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一代表天干,天干数是十,因此人十个月出生;八九七十二,偶数奇数相承而来,奇数代表辰,辰为月,月代表马,所以马十二个月出生;七九六十三,三代表星斗,星斗代表狗,因此狗三个月出生。六九五十四,四代表时间,时间代表猪,所以猪四个月出生;五九四十五,五代表声音,声音代表猿,因此猿五个月出生;四九三十六,六代表音律,音律代表鹿,所以鹿六个月出生;三九二十七,七代表星星,星星代表老虎,所以老虎七个月出生;二九一十八,八代表风,风为虫,所以虫子八天出生。其他各种动物都与自己所属的类别相同。鸟鱼生于阴却属于阳,因此鸟鱼都是卵生。鱼在水中游,鸟在云中游,因此每逢立冬,燕雀就会进入海中化成蛤类。蚕只吃食物而不喝水,蝉只喝水而不吃食物,蜉蝣不吃食物也不喝水,这是天地万物有所不同啊。甲虫与鳞虫夏天吃食物冬天蛰伏,不经过咀嚼就吞咽的动物有八个器官并且是卵生的,吃东西咀嚼后下咽的动物有九个器官并且是胎生的,四只脚的动物没有羽毛和翅膀,头上顶着犄角的动物没有上面的牙齿,没有犄角没有前面牙齿的动物有膏状肥油,有犄角没有后面牙齿的动物有油脂。白天出生的动物与父亲相似,夜晚出生的动物与母亲相似,这是因为极阴代表雌性,极阳代表雄性。请问是这个样子吗?”
【原文】
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子夏曰:“商闻《山书》①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②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是故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墟土③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④之人美,㘪土⑤之人丑。食水者善游而耐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不治,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绪而蛾,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惠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故曰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裸虫⑥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坤⑦之美也。殊形异类之数,王者动必以道,静必顺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谓之仁圣焉。”
子夏言终而出,子贡进曰:“商之论也何如?”孔子曰:“汝谓何也?”对曰:“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⑧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
【注释】
①《山书》:古代的一种记载山川地理之书。
②川:平地。
③墟土:丘陵。
④息土:土壤肥沃,植物可以自己生长的土地。
⑤㘪土:贫瘠的土地。
⑥裸虫:古代动物的一个类别,指没有羽毛也没有鳞甲的一类动物。
⑦乾坤:指天地。
⑧待:用得上。
【译文】
孔子说:“是这样,过去我也曾听老子说过你这样的话。”子夏说:“我听《山书》中说:大地以东西方向为纬,以南北方向为经,高山是用来积累德行的地方,平原是用来积累刑罚的地方,高处的能生长,低处的会死亡,丘陵是雄性,溪谷是雌性,蚌蛤等软体动物以及乌龟珍珠等,都是随着日月变化而或盛或虚的。因此坚硬土地上的人刚强,柔软土地上的人温柔,丘陵上的人高大,沙地上的人细致,肥沃土地上的人漂亮,贫瘠土地上的人丑陋。吃水的动物擅长游泳而且能耐寒冷,吃土的动物没有心脏而且不需要休息,吃树木的动物大多有力气并且不好驯服,吃草的动物擅长奔走并且愚笨,吃桑叶的动物能吐丝并且可以化成蛾,吃肉的动物勇敢坚毅并十分强悍,吃空气的动物具有灵性而且长寿,吃谷类的动物有智慧并且灵巧,不吃东西的动物不会死亡而且可以成神。所以说有羽毛的动物有很多种,但是凤凰是第一;有皮毛的动物有很多种,而麒麟是第一;有甲壳的动物有很多种,乌龟是第一;有鳞片的动物有很多种,而龙是第一,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有很多种,而人是第一。这就是天地的美妙所在。特殊形状特殊类别的动物特征也不相同,君王想要有所行动一定要从道的角度出发,想要安静一定要顺从理,顺应天地循环的本性,不要伤害它们,这就可以说是仁爱圣明了。”
子夏说完后走出大殿,子贡进言说:“子夏的言论怎么样?”孔子说:“你认为如何?”子贡说:“精微是很精微,但是并不是治理国家能用得上的。”孔子说:“对,还是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本命解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①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②谓之命,形于一③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④,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⑤,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囟合⑥,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⑦,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⑧,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注释】
①命:生命。
②分于道:从天地自然之中分化出来。这里的“道”,指的是天地自然之道。
③形于一:人各自承受的阴阳之气不同,性格也就不同。
④象形:根据具体形象。象,模仿、根据。发:显现。
⑤微煦:眼珠刚刚能够转动。
⑥囟合:囟门长合。囟,囟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头顶有两块没有长合的地方,俗称“天窗”。这里说等到婴儿三岁的时候,囟门才会长合。
⑦精通:精气通畅。
⑧龀:小孩换牙。
【译文】
鲁哀公询问孔子说:“人的生命和性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人的生命是从天地自然之中分化出来的,而人的性则是因承受阴阳之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阴阳中化育而来,由具体形象而显现出来的叫作生,变化完了气数已尽叫作死。因此生命,是性的开始,而死亡,则是生的终结,有开始就一定会有结束。人开始出生的时候,不具备五种能力,眼睛看不见,不能吃东西,不能走路,不能说话,不能生育。等到三个月的时候,眼珠可以微微转动,然后才能看见,八个月的时候长出牙齿,然后才能吃东西,三年后头顶囟门长合,然后才能说话,十六岁开始精气通畅,然后才可以生育。阴到达极点就会转变成阳,阳到达极点就会转变成阴,因此阳与阴互相转化。所以男子八个月的时候长出牙齿,八岁的时候换牙,女子七个月的时候长出牙齿,七岁的时候换牙,十四岁以后才能生育,一阳一阴,奇偶相配,再顺应天地自然之道结合生育,性命的开始,就由此形成了。”
【原文】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男子三十而有室①,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②也。男子二十而冠③,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④人之道,于此而往⑤,则自婚矣。群生闭藏乎阴⑥,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⑦成,嫁娶者行焉。冰泮⑧而农桑起,婚礼而杀⑨于此。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⑩,所以效匹夫之德也⑪。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是故无专制⑫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言无再醮⑬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外之非仪也⑭,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⑮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匹妇之德也。”孔子遂言曰:“女有五不取:逆家子⑯者,乱家子⑰者,世有刑人子⑱者,有恶疾子⑲者,丧父长子⑳者。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三不去者:谓有所取而无所归㉑,一也;与共更三年之丧㉒,二也;先贫贱,后富贵,三也。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
【注释】
①有室:有妻子,成家立室。
②过:超过。
③男子二十而冠: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加戴帽子,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婚配。
④适:古时女子出嫁谓之适。
⑤往:以后、此后。
⑥群生:众生。闭:闭塞。
⑦妇功:也作“妇工”。古代女子纺织、刺绣及缝纫的本领,是四德之一。
⑧冰泮:冰开始融化。泮,消融。
⑨杀:断绝。
⑩审:仔细思考。伦:类别。
⑪效:效法。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性,与后文的“匹妇”相对应。后泛指平民百姓。
⑫专制:独立自主。
⑬再醮:封建社会时,寡妇改嫁称为再醮,在当时,这种现象被视为奇耻大辱。
⑭阃:门限、门槛。非仪:不符合礼仪。
⑮参知:验证确认。
⑯逆家子:逆德之人的女子。
⑰乱家子:关系混乱、淫乱不堪人家的女子。
⑱世有刑人子:家中有人曾受过刑罚,形体有损人家的女子。
⑲恶疾子:患有严重疾病人家的女子。
⑳丧父长子:失去父亲家庭中的长女。
㉑有所取而无所归:迎娶的时候父母健在,而后父母兄弟全都去世,如果被休,无家可回。
㉒共更三年之丧:指公婆去世,妻子与丈夫一起服丧三年。
【译文】
鲁哀公说:“男子十六岁开始精气通畅,女子十四岁就可以生育,这个时候就能生孩子了。但是礼教上却说,男子三十岁有妻子,女子二十岁有丈夫,这难道不是晚了吗?”孔子说:“那礼教上所说的是最晚的年龄,不能超过这个年龄。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就可以做父亲了。女子十五岁可以出嫁,成为妇人了。从此往后,男子女子便可以自由成婚。众生闭塞于阴,而阴正是化生养育的开始。所以圣明的人明白适时地让男女成婚,顺应自然之道。霜降的时候女子女工恰好完成,嫁娶的人这时便开始做准备了。冰雪消融的时候开始忙于农耕养蚕,婚礼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举行。男子是顺应天道的万物之长,男子应该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知道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知道什么事能成功,什么事不能成功。所以仔细思考事情的类别从而明白其中的差别,称之为智慧,这就是普通男子的品德。女子是顺应男子的教化并且按照这些道理做事的人。因此不应该独立自主,而应该遵守三从的规矩:年幼的时候听从父亲和兄长的话,已经出嫁后听从丈夫的话,丈夫死后听从儿子的话,一定不要有改嫁的现象。教令规定女子不可以走出家门,只能在家中负责供应酒菜;在大门容止不能不符合礼仪,不可以走太远去奔丧。所有的事都不可以擅自做主,不可以自己出门行走,凡事都要经过询问得到允许后才能做,有话要经过同意才能说,白天不可以在庭院里游玩,夜晚行走一定要打着灯笼,这就是寻常女子的品德。”于是孔子说:“有五种女子不能娶:逆德人家的女子,关系混乱人家的女子,家中有人曾经受过刑罚、形体有损坏人家的女子,家中有人患有重病人家的女子,失去父亲人家的长女。出嫁妇人有七种情况要被休,有三种情况不可以被休。七种被休的情况:不听从公婆教导的女子,没有儿子的女子,行为淫乱不守妇道的女子,有嫉妒心理的女子,患有重病的女子,喜欢搬弄他人是非的女子,有偷盗行为的女子。三种不可以休妻的情况:出嫁时父母双全,后来父母至亲都不在人世的女子,如果被休,她们将无家可归,此其一;与丈夫一起为公婆服丧三年的女子,此其二;出嫁时丈夫一贫如洗,后来丈夫家境富裕的女子,此其三。以上所有内容,正是圣明的人顺应男女之间的关系,重视婚姻的开始。”
【原文】
孔子曰:“礼之所以象五行①也,其义四时②也,故丧礼有举焉,有恩有义,有节有权③。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母斩衰④三年,以恩制⑤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资⑥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贵贵⑦,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练⑧,毁不灭性⑨,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齐衰⑩不补,坟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⑪,示民有终也,凡此以节制者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⑫;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⑬;身自执事行者,面垢⑭而已。此以权制者也。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注释】
①五行:这里的“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好德行。
②四时:四季。
③有节有权:有礼节有权力。
④斩衰:丧服的名字,“衰”同“缞”。它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丧服,用粗麻布做成。
⑤制:规定。
⑥资:取。
⑦尊尊贵贵:尊重身份尊贵的人。第二个“贵”、第二个“尊”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尊贵的人。
⑧练:古祭祀名,古时候,父母去世的第十三个月穿戴练冠在家庙中进行祭祀。
⑨毁不灭性:哀痛不要过分,以至于失去本性。毁,服丧时过于哀痛。
⑩齐衰:一作“齐缞”,五服中位于第二位。
⑪素琴:没有装饰的琴,典出于一则关于陶渊明的记载,《宋书·陶潜传》曰:“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则抚弄以寄其意。”
⑫扶而起:指天子及诸侯。
⑬杖而起:指卿大夫。
⑭面垢:脸上带有脏东西,指平民百姓。
【译文】
孔子说:“礼的制定依据仁、义、礼、智、信五行,道义的制定是效法四季,因此举行丧礼的时候,不仅有恩,而且有义,有礼节又有权力。恩情越重,丧服的规格也越高,因此为父母要服斩衰三年,这是因为恩情规定的;家庭内部恩情要比仁义重要,家庭以外仁义要比恩情重要,用事奉父亲的态度来事奉君主,要恭敬有加,尊重身份尊贵的人,这是以仁义为大,因此为君主服丧也要三年,这是仁义所规定的;三天后才能吃饭,三个月后才能沐浴,适时戴练冠祭祀,不要过度哀伤以至于失去本性,不要因为已经去世的人而伤害活着的人,服丧最多不超过三年,所穿的齐缞破了也不可以缝补,坟墓不可以修葺,等到服丧期满,要弹奏素琴,显示服丧已经结束,这些都是有一定礼节规定的;用事奉父亲的恭敬态度来事奉母亲,对他们同样敬爱。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没有两个君主,家里没有两位同等地位的尊长,都是由一个人来主宰。因此父亲健在为母亲服丧期间,要让人看出没有两个尊者。有文武百官,有上百物件,不需要说话就有人将事情做好的,是天子和诸侯;说完话后事情就能办好的,是卿大夫;需要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将事情办好的,是寻常百姓。这是权力的规定。亲人去世,三天内不能怠慢,三个月内不可以懈怠,期间悲痛哭号,三年内忧心忡忡,这样以后才能停止哀伤。这就是圣人用来制定礼节的规定。”
论 礼
【原文】
孔子闲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于礼。孔子曰:“居①,汝三人者,吾语汝以礼周流②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如何?”子曰:“敬而不中③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④,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贡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礼者?”子曰:“礼乎!夫礼,所以制中也。”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子贡问:“何也?”子曰:“郊社⑤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禘尝⑥之礼,所以仁昭穆⑦也;馈奠⑧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飨⑨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明乎郊社之义,禘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礼,故长幼辨;以之闺门有礼,故三族⑩和;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是以宫室得其度⑪,鼎俎得其象⑫,物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轼,鬼神得其享,丧纪⑬得其哀,辩说得其党⑭,百官得其体⑮,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措⑯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也。”
【注释】
①居:坐下。
②周流:广泛流传。
③中:符合。
④给:谄媚的意思。
⑤郊社:对天地的祭祀,在周代,冬至那天在南郊祭天称之为“郊”,夏至那天在北郊祭地称之为“社”,合称“郊社”。
⑥禘尝:禘,在夏季举行的祭祀,是宗庙的四时祭之一。尝,秋季的祭祀。
⑦昭穆: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宗庙的次序是,始祖居中,接下来的父子尊为昭穆,居左的为“昭”,居右的为“穆”。
⑧馈奠:馈,赠送。奠,祭。
⑨射飨:射,乡射之礼。飨,拿酒食等物去款待他人。
⑩三族:父、子、孙三代。
⑪宫室:在古代泛指一切房屋。度:法度。
⑫鼎俎:一种祭器。象:形制。
⑬丧纪:丧事。
⑭党:同伙的人。
⑮体:礼仪。
⑯措:运用。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居,子张、子贡、言游在一旁侍坐,他们在谈话中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个人坐下来,我来告诉你们,礼是无所不在的。”子贡隔着坐席问道:请问礼是什么样的呢?”孔子回答说:“诚敬却不符合礼的叫作粗野,谦恭却不符合礼的叫作谄媚,勇猛而不符合礼的叫作忤逆。”孔子又说:“谄媚很容易将仁慈仁德混淆。”子贡问道:“请问怎么做才符合礼呢?”孔子回答说:“礼啊,是可以让一切行为都恰到好处的依据。”子贡退下后,言游上前问道:“请问礼就是去掉坏的保全好的吗?”孔子回答说:“是的。”子贡问道:“如何做呢?”孔子说:“郊社的祭天地之礼,是为了让鬼神得到仁爱;禘尝的祭秋夏之礼,是为了让祖先得到仁爱;馈奠之礼是为了让死者得到仁爱;乡射时的酒食款待,是为了让乡人得到仁爱;用酒食款待人的礼,是为了让宾客得到仁爱。明白了郊社之礼、禘尝之礼,治理国家就能像在手掌上指画一样容易了。因此,日常生活有了礼,长辈和后辈间就分辨清楚了。家庭内部有了礼,家族三代间就能和睦相处。朝廷有了礼,官爵职位就有了次序。田猎时有了礼,军事活动就可以娴熟自如了。军队中有了礼,战功就得以建立。因此建造房屋应当遵循其法度,所用的祭器也应当符合其形制,万物都各得其时,音乐符合其节奏,车辆有适合的规格,鬼神都得到祭祀,丧事都有适度的悲哀,辩论游说都有和自己相合的人,百官都遵循礼仪,政事得以顺利施行。将各种礼仪施加到自身和眼前的事情上,所有人的举动就都能够适宜了。”
【原文】
言游退,子张进曰:“敢问礼何谓①也?”子曰:“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②,伥伥③乎何所之?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以见?故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④,进退揖让无所制⑤。
【注释】
①何谓:是什么。
②瞽:盲人。相:扶持,给盲人领路的人。
③伥伥:不知所措的样子。
④加:感知,感受。
⑤制:规矩,规则。
【译文】
言游退下,子张上前说:“请问什么是礼呢?”孔子说:“礼是处理事情的方法,君子办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处理的办法。治理国家的时候没有礼,就好像盲人没有了带路的人,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找一夜的东西,没有蜡烛能看见什么?所以治理国家的时候没有礼,手和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耳朵和眼睛感知不到任何东西,前进、后退、作揖、谦让都失去了尺度。”
【原文】
“是以其居处,长幼失其别①,闺门②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③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势④,宫室失其度,鼎俎⑤失其象,物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轼,鬼神失其享,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⑥,百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措⑦于前,凡众之动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⑧四海。”
【注释】
①别:区别。
②闺门:表示关系很近,同族之间。
③戎事:战争。
④势:形势,情况。
⑤鼎俎:祭祀用的器具。
⑥党:关系很好的朋友。
⑦措:施行。
⑧祖洽:治理好。
【译文】
“所以,长期这样下去,长和幼就没有什么区别,家族之间就没有往昔的安定团结,朝廷上的官制就失去了应有的秩序,打猎和作战的时候就会失去应有的策略,军队就会失去有利的形势,宫室就会失去应有的准则,祭祀用的器具就会失去原有的标准,耕种作物就会失去原有的时节,享乐就会失去应有的节制,车辆失去了规格,鬼神没有了祭品,丧事失去应有的悲哀,辩论的时候没有拥护的人,官员们失职,国家的大政方针得不到实施。礼没有加在自身和眼前的事情上,众多的变动和时事不再适宜。这样的话,国家就不能治理好。”
【原文】
子曰:“慎听之,汝三人者,吾语汝,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①之中,事之,圣人矣。两君相见,揖让而入,入门而悬兴②,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③,下管④《象》舞,《夏籥》序兴,陈其荐俎⑤,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旋⑥中矩,銮和中《采荠》。客出以《雍》⑦,彻⑧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于礼焉。入门而金⑨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夫礼者,理也;乐者,节⑩也。无理不动⑪,无节不作。不能《诗》⑫,于礼谬⑬;不能乐,于礼素⑭;薄⑮于德,于礼虚⑯。”子贡作⑰而问曰:“然则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上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⑱。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三子者既得闻此论于夫子也,焕若发蒙⑲焉。
【注释】
①畎亩:田间。
②悬兴:悬,代指所悬挂的钟鼓。兴,兴奏。
③乐阕:音乐停止。阕,停止。
④下管:堂下吹奏管乐。
⑤俎:古代祭祀时用来装载祭品的器物。
⑥旋:周旋。
⑦雍:古代宴会结束时所奏的乐曲名。
⑧彻:通“撤”,撤除。
⑨金:金属类的乐器。
⑩节:节制。
⑪动:举动,行动。
⑫诗:专指《诗经》。
⑬谬:差错。
⑭素:单调,单一。
⑮薄:浅薄。
⑯虚:虚假。
⑰作:站起。
⑱偏:偏颇。
⑲蒙:蒙昧。
【译文】
孔子说:“你们三个人仔细听着,我告诉你们,礼一共有九项,而大飨之礼有四项。如果知道了这些礼,即使是身在田野之间,遵从了这些礼也会成为圣人。两个国家的君王相见,进入城门时应当相互作揖谦让,进入以后钟鼓应当齐鸣,两个人相互作揖谦让着登上大堂,登上大堂以后钟鼓之声就应当停止,堂下的管乐《象》的乐曲开始奏起,接着是《夏籥》的乐曲奏起,将祭祀用的器物陈列好,按照礼乐的次序安排仪式,百官执事也都应当准备好。这样一来,君子才能够从中看到仁爱的精神。行动周旋都符合规矩,车上的铃铛也和《采荠》的乐曲相合。客人离开时,奏起《雍》的乐曲以送别,撤除供品时奏起《振》曲和《羽》曲,所以君子没有一件事是不符合礼的。进门时鸣金,表示欢迎之情;登堂时唱起《清庙》之歌,表示赞美其功德之意;堂下吹奏《象》的乐曲,表示祖先的功业。因此古代的君子,相见时不必用言语表达亲近敬爱之意,用礼乐就可以互相传达了。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节制。不合理的事就不能去做,不加节制的事不能干。不知道《诗经》的,礼节上就会出现谬误;不懂得乐的,礼节上就会很单一;道德浅薄的话,礼节也会变得虚假。”子贡站起来问道:“按这么说来夔对礼精通了吗?”孔子说道:“你所说的夔是古代的人吗?对于上古时代的人啊,精通于礼而不精通音乐的,叫作质朴,精通音乐而不精通礼的,叫作偏颇。夔精通于音乐而不精通于礼,所以流传下来的只是精通于音乐的名声。古代的人,各种制度都存在于礼中,修饰制度靠礼,施行制度就应当靠人了。”三个人听了老师的这番话以后,都豁然开朗,蒙昧尽释了。
【原文】
子夏侍①坐于孔子,曰:“敢问《诗》云‘恺悌②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③,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④,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注释】
①侍:侍奉,服侍。
②恺悌:性情温和,亲近待人。
③达:通达,熟知。源:源泉。
④败:灾难,祸害。
【译文】
子夏侍奉孔子坐着,说:“请问《诗经》上说:‘亲近待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称作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百姓的父母,一定知道礼节的根源,致力于五至,实行三无,用以善及天下。四方有难的时候,一定最先知道,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百姓的父母。”
【原文】
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①,哀乐相生②,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敢问三无何《诗》近③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④,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⑤,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扶伏⑥救之,无服之丧也。”
【注释】
①相成:二者相辅相成。
②相生:关系紧密,互相产生。
③近:相似。
④夙夜:早晚。基:通“其”。宥:宽宥。密:宁静。
⑤威仪逮逮:仪容庄严而又典雅。逮逮,雍容典雅的样子。
⑥扶伏:急忙。
【译文】
子夏说:“请教老师什么是五至?”孔子说:“情志所到达的境界,《诗经》中的诗句也达到了;诗句所达到的境界,礼仪也做到了;礼仪所达到的境界,乐曲也达到了;乐曲所达到的境界,哀痛也可以达到。《诗经》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哀和乐也是互相产生的,因此擦亮眼睛仔细观察,也看不到这些,侧耳仔细聆听,也听不到这些,意志气息充塞于天地之间,在五湖四海中流动,这就是所说的五至。”
子夏说:“请教老师什么是三无?”孔子曰:“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仪式的礼仪,没有丧服的丧事,称之为三无。”子夏说:“请问三无与《诗经》中的哪句诗最相似?”孔子说:“早晚待命,宽宥而又宁静,这是没有声音的音乐;仪容庄严而又典雅,让人无可挑剔,这是没有仪式的礼仪;只要百姓有丧事,立即去救济他们,这就是没有丧服的丧事。”
【原文】
子夏曰:“言则美矣,大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谓其然?吾语汝,其义犹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①;无服之丧,内恕孔哀②。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施及万邦。既然而又奉之以三无私,而劳天下,此之谓五起。”
子夏曰:“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③,汤降不迟,圣敬日跻④,昭假迟迟⑤,上帝是祇⑥。帝命式于九围⑦。’是汤之德也。”子夏蹶然⑧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注释】
①迟迟:形容从容不迫的样子。
②内恕孔哀:内心宽厚十分悲伤。孔,非常。
③至于汤齐:到商汤的时候,心意与上天一样仁慈。
④圣敬日跻:商汤的圣德像太阳一样高。跻,上升。
⑤昭假:像神明祷告,以昭示其真诚崇敬之心。
⑥祇:敬重。
⑦九围:九州,泛指天下。
⑧蹶然:马上、立即。
【译文】
子夏说:“您的话说得太美了,太伟大了,说到这里已经说完了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说?我告诉你,其中的含义还有五起。”子夏说:“什么是五起?”孔子说:“没有声音的音乐,不会违背自己的心志;没有仪式的礼仪,更显庄重有加;没有丧服的丧礼,更显示出内心的悲伤。没有声音的音乐,心中所想一定会实现;没有仪式的礼仪,会君臣同心;没有丧服的丧礼,能够以德安抚万邦。这样,那么又有三无私的精神来事奉、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说的五起。”
子夏说:“什么是三无私?”孔子说:“上天毫无偏私地覆盖万物,大地毫无偏私地承载万物,太阳和月亮毫无偏私地照耀万物。这些在《诗经》上这样说:‘到商汤的时候,不违背天地的命令,心意始终与天帝相同,汤王降世的正是时候,伟大的圣德同太阳一样高,虔诚地向神明祷告,崇敬高高在上的天帝。天帝命他统治四方。’这是商汤的德行啊。”子夏突然站起身来,背靠着墙站立说:“我一定不敢忘记老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