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秩南訛

《尚書》「平秩南訛」,《群經音辨·人部》引《書》作「平秩南偽」。《漢書·王莽傳》「以勸南偽」,《史記索隱》作「南為」,曰:「為,依字讀。孔安國強讀為訛。」阮氏元、段氏玉裁皆謂古文本作「偽」,故《索隱》謂安國強讀。今《書經》作「南訛」,《史記》作「南訛」,皆依衛包所改也。鼒謂「偽」、「為」之作「訛」「訛」,皆古音、古字之通,不必定是後人改字。《周禮·馮相氏》鄭注亦云:「仲夏,辯秩南訛。」賈疏以為據《尚書大傳》,則鄭亦讀作「訛」矣。蓋「訛」字本兼有數義,故《爾雅》三見其義。「偽」字亦兼有兩義,「南偽」之「偽」,「為」字之借也;「訛偽」之「偽」,本字本義也。《群經音辨》亦曰:「偽,化也,音訛。」

方鳩僝功

《說文·辵部》:「逑,斂聚也。從辵,求聲。《書》曰:『帝逑孱功。』」《人部》:「僝,具也。從人孨聲。讀若汝南氵孨水。《虞書》曰:『帝救亻孨功。』」所此異者,漢經師多口授,所傳不同。《爾雅·釋詁》云:「鳩,聚也。」「逑」亦訓聚,音義相通,「救」又借之字也。「孱」、「亻孨]」皆「僝」之省文。《史記》作聚布者,以訓義改字也。

異哉

《說文·廾部》:「異,舉也。從廾,[官-宀]聲。《虞書》曰:『嶽曰:異哉!』」今文同。《釋文》云:「鄭音異,孔、王音怡。」皆不言基儀。偽孔傳曰:「已也,退也。」《正義》曰:「異聲近已,故為已也。已訓為止,是停住之意,故為退也。」鼒按:孔《傳》以「已」為會意,不知「異」字以「廾」為義。廾,竦手也。竦手,有舉意。從「已」,所以諧聲耳。《集傳》曰:「已廢而復強舉」,亦是用《說文》義,但不知「已」為諧聲,故兼用孔傳,而強為之解也。

重華文命

高誘注《呂覽》,以重華為舜名,文命為禹名,天乙為湯名;以伯益為皋陶之子,與曹大家《列女傳注》、鄭康成《詩譜》、《中候》苗興說、張守節《史記正義》各書並同。

黎民阻饑

隋薛元卿《高祖頌》,「民」字多作「萌」,如:「因庶萌之子來」、「黎萌無阻饑之患」。按民、氓、萌、明,古字通用,音近之借也。《呂覽·高義》:「比於賓萌。」注云:「萌,民也。」《史記·三王世家》:「加以奸巧連萌。」《索隱》云:「萌一作。」《漢書·陳勝項籍傳讚》集注引如淳曰:「,古萌字。」又《劉向傳》:「民萌何以勸勉。」《霍去病傳》:「及厥眾萌。」注云:「與同。」又《管子·山國軌》:「謂高田之萌曰。」《韓非子·難一》:「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文選·上林賦》「以贍萌隸」,《長楊賦》「遐萌為之不安」,注並引韋昭云:「萌,民也。」《成陽靈台碑》:「以育苗萌。」《楊震碑》:「凡百梨梨,亦黎之借。」皆以萌為民。隋時文人猶我用之,至衛包《古文尚書》多以俗字改古字,《唐韻》更界畫之以俗音,而聲音、訓詁之學不可明者,始多矣。

明試以功

《說文·言部》:「試,用也。從言,式聲。《虞書》曰:『明試以功。』」《舜典》文同,《益稷》作「明庶以功」。按《益稷正義》云:「《舜典》云:『敷奏以言,明試以功。』奏、試二字與此異者,彼言施於諸侯,其人見為國君,故令奏言試功;此謂方始擢用,故言納庶。納,謂受取之。庶,謂在群眾。」按《左氏·僖二十七年傳》引《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王符《潛夫論》亦引作「試」,與左氏合。知《尚書》本皆作「試」,《正義》所言乃偽孔《書》耳。

藻火粉米

《說文·玉部》:「璪,玉飾。如水藻之文。從玉,喿聲。《虞書》曰:『璪火<黹分>米。』」今作「藻火粉米」。《釋文》云:「藻,本又作藻。粉米,《說文》作<黹分><黹米>。徐本作糸米,音米。」按:「藻」即「藻」字。璪、藻、繅、繰,古人借通用之字。《黹部》:「<黹分>,袞衣畫粉也。從黹,從粉省。衛宏說。」《米部》:「粉,傅麵者也。」上古尚質,不應有此,「粉」即「<黹分>」字耳。許氏見衛宏說而收「<黹分>」字,不直引《書》作據者,當是古文本「粉」字。鄭注:「粉米,白米也」,其證也。「<黹米>」字亦後人所加,《說文·米部、黹部》無此字;《糸部》:「糸米,繡文如聚細米也。從糸、從米,米亦聲。」則徐作「糸米」是也。

草木漸包

《說文·艸部》解蔪字云:「艸相蔪包也。《書》云:『艸木蔪包。』」今《書》作「漸包」。孔《傳》訓漸包為進長叢生。《釋文》云:「漸,本又作蔪,草之相包裹也。包字或作苞,非叢生也,馬云:『相包裹也。』」是《釋文》不以孔《傳》為然,而據季長說駁之也。按:此以季長、叔重義為長。偽孔《傳》訓為進長,乃望文生義。今文作「漸」,或後人以進長之訓而妄改之,非古文也。又《尚書大傳·微子之命》曰:「微子將往朝周,過殷之故虛,見麥秀之蔪々,禾黍之蠅蠅也。歌曰:『麥秀蔪兮,黍禾蠅蠅。彼狡童兮,不我好仇。』」今《文選注》引《大傳》作「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亦是據他書改《大傳》之本文也。

蠙珠

《說文·玉部》:「比,珠也。宋弘云:『淮水中出比珠。』比,珠之有聲。蠙,《夏書》『比』,從蟲賓。」今作「蠙」。按《釋文》云:「字又作蚍。」《蟲部》:「蚍,蚍蜉。大螘也。」與「比」異義。雲作「蚍」者,當是「比」字之訛。《大戴記·保傅篇》:「比珠以納其間。」注云:「比亦作蠙。」《漢書·地理志》:「淮夷蠙蛛暨魚。」注云:「蠙字或作比。」俱可為《說文》之證。

東<辶也>北會於彙

《說文·辵部》:「<辶也>,邪行也。從辵,也聲。《夏書》曰:『東<辶也>北會於彙。』」今文同,或作「為彙」。顧炎武曰:《石經》及監本注、疏作「於彙」,《史記·夏本紀》亦作「於彙」,坊本作「為彙」,沿董鼎《書傳》而誤。

周書曰咈其耇長

《說文·口部》:「咈,違也。從口,弗聲。《周書》曰:『咈其耇長。』」今「周書」作「商書」。此雲《周書》者,當是周有天下後錄得。然漢以前《書》無標目,讀者隨其義舉之,故《說文》於《舜典》謂之《唐書》;《禹貢》或謂之《虞書》,或謂之《夏書》,或直謂之《禹貢》,無達例也。

予顛隮

《說文·足部》:「躋,登也。從足,齊聲。《商書》曰:『予顛躋。』」「躋」通作「隮」。孔傳曰:「顛,隕。隮,墜。」孔疏:「顛謂從上而隕,隮謂從下而墜。」王肅云:「隮溝壑,言此隮之義如《左傳》也。」鼒按:訓隮為墜,於義未全。《爾雅·釋詁》:「躋,升也。」《公羊傳》曰:「躋者何?升也。」又《小爾雅·廣言》云:「顛,隕也。躋,升也。」《方言》云:「躋,登也。東齊海岱山之間謂之躋。」《漢書·五行志》云:「躋,登也。」檢經傳隮字俱訓為升。則顛躋者,謂方躋之時而顛,從上而隕,其象更危也。此當從《說文》訓,較孔傳為善也。又阮氏《經籍纂詁》載馬注云:「隮,猶墜也。」《釋文》、《正義》俱無此語,未詳所據。

三壇同墠

蔡邕《獨斷》:「周祧,文、武為祧,四時祭之而已。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壇謂築土起室。馬融亦云:土室。墠謂築土而無屋者也。」周有七廟,則武王時,太王為皇考,王季為王考,文王為考,皆有專廟,不在壇墠之列。且《周禮》「蒼璧禮天」,事祖考亦無植璧之禮,何《金縢》雲「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也」?鼒以為此禮之權宜也。諸侯不敢祖天子,周公無祭於廟之禮,今因為王禱疾,故用壇墠禱祭之禮。三壇同墠者何也?太王、王季、文王不可以同壇,三支三墠亦非合祭祈禱之義;三壇示有別也,同墠示有親也,故為三壇同墠也。為壇於南方北面者何也?《正義》曰:「禮,授坐不立,授立不坐,欲其高下均也。神位在壇,故周公立壇上,對三王也。」按:穎達說是也。蓋公方秉圭冊祝,若高下地殊,非所以達神聽,此為壇北面可以驗為壇禱祭之禮也。植璧者何也?以璧為重器,不輕用之,禱於神則用,故有埋璧於地,投璧於河。《周禮》:「祼圭以祀先王。」《旱既太甚》之章曰:「圭璧既卒。」下云:「自郊徂宮。」又云:「父母先祖。」知禱祭之時,父母亦得用璧也。孔傳云:「因太王、王季、文王請命於天。」蓋以璧為禮天之物,今假三王致之於天而請命,故植璧於三王之坐。義亦相通。又《正義》曰:「大除其地,於中為三壇。周公為壇於南方,亦當在此墠內。但其處小別,故下別言之。」按:經文既雲「三壇同墠」,又云「為壇於南方北面」,則顯別於三壇之墠疑於墠外別立一壇,但其尺寸遠近無明文,難質言之耳。鼒又按:壇、墠古字通用,《齊·東門之墠·序》作「東門之壇。」《釋文》云:「壇,本作墠。」孔疏云:「壇、墠字異,而此壇字讀音曰墠,蓋古字得通用也。」《禮記》:「為壇位,向國而哭。」《釋文》云:「壇,徐音墠。」又《祭法》鄭注:「壇之言坦也。」《華嚴經音義》引《韓詩傳》曰:「墠猶『坦』」《武梁碑》:「前設亶旦」。「壇墠」作「亶旦」。蓋、墠古音本近,壇從「亶」,墠從「單」,「亶」、「單」古今字也。《天保》:「俾爾單厚」,王符《潛夫論》引作「亶厚」。《周頌》「單厥心」,《國語》引作「亶厥心」。《盤庚》「誕告用亶」,《釋文》:「馬本作單。」《荀子·正論篇》「堯舜擅讓」,一本作「撣讓」,注云:「擅與禪同,墠亦同。」《後漢·光武帝紀》下,注云:「墠謂除地而祭,改墠為禪,神之也。」墠可作「禪」,故《漢書·禮樂志》壇字亦作「礻亶」也。然則《禮》所言「壇」、「墠」者,何以別也?曰:「壇」、「墠」均先除地,除地而築土為封,則曰「壇」;除地而不築土為封,則曰「墠」。凡除地皆可雲「墠」,故《東門之墠》毛傳云:「墠除地町。」町者,《周禮·地官序》「場人」疏云:「除地曰墠,築堅始得為場。」又《公羊·宣十八年傳》:「墠帷。」何休學曰:「掃地曰墠。」知凡除地皆可雲墠。故《說文·土部》解壇字云:「祭壇場。」解墠字則云:「野土也」,不更言「祭」。蓋壇、墠雙舉,則壇與墠別;若單舉一字,則壇與墠通。《祭法》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郊特牲》曰:「祭天掃地而祭」,不更言壇。是亦單舉可通用之例也。

王亦未敢誚公

《說文·言部》:「譙,嬈譊也。從言,焦聲,讀若嚼。『誚』,古文譙,從肖。《周書》曰:『亦未敢誚公。』」今孔傳訓誚為讓,與《史記》「誚讓項羽、英布」諸文同。又《方言》七:「譙,讓也。齊、楚、宋、衛、荊、陳之間曰譙。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言相責讓曰譙讓。」又,《一切經音義》二十引《蒼頡》云:「譙,嗬也。亦嬈也,譊訟聲也。」上文解「譊」字云:「恚呼也。」知嬈譊之訓本古義也。

康誥

《詩譜》疏引王肅《康誥》注云:「康,國名,在千里之畿內。既滅管、蔡,更封為衛侯。」又《史記·衛世家》注引《世本》云:「康叔居康。」《詩地理考》亦引《世本》云:「康叔居康,從康徙衛。」宋衷注云:「康叔從畿內之康,徙封衛。衛即殷虛定昌之地。畿內之康,未知何在也。」鼒按《左傳》:「命以康誥」、「命以唐誥」。唐為國名,知康亦國名也。管叔、蔡叔、霍叔同是一例,蔡、霍亦國名也。《詩譜》疏又云:「或者康,諡也。」但卦之之始,即曰「命以康誥」,安得雲諡法邪?且康為諡法,管、蔡、霍亦曰諡法乎?望文生義,不知解為國名之得也。

帝乙

周人以諱事神,周尚文也。夏、殷尚質,則不然。桀名履癸,湯亦云「予小子履」,是天子諸侯同名也。《尚書中候》:「契十三世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以乙日生湯,號天乙。」又按:生日為名,同以乙日生,同名湯,蓋玄孫之孫,親絕,得同名也。故曰:「《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同名。」

爾尚不忌於凶德

《說文·言部》:「諅,忌也。從言,其聲。《周書》曰:『上不諅於凶德。』」今作「爾尚不忌於凶德」。按:尚、上通。「諅」當是「忌」之古字也。又《左傳》「夏父弗忌」,《禮記》作「綦」,當是「諅」之借。

其勿以憸人

《說文·言部》:「譣,問也。從方,僉聲。《周書》曰:『勿以譣人。』」今作「其勿以憸人」。按《心部》:「憸,憸詖也。憸利於上,佞人也」,與馬注:「憸利,佞人也」義合。此作「譣,問也」。「問」與「聞」通。此譣人,為聲聞過情之人。《家語》云:「少正卯,魯之聞人也。」據此,則《書》固曰:勿用聲聞過情之人,其惟吉士乎?《釋名·釋言語》云:「吉,實也。有善實也。」虛聞與實善相對為義也。

在後之侗

《說文·言部》:「詷,共也。一曰譀也。從言,同聲。《周書》曰:『在夏後之詷。』」《釋文》云:「馬本作詷,曰共也。」《禮記·祭統》注:「同之言詷也。」疏云:「詷共之詷,言帝作同。」鼒按:季長、叔重訓詷為共,蓋雲在後人之同心同力,敬迓天威耳。「後」通「後」,「夏」字或衍文。近儒曲為之解。夫古義難明,義當蓋闕,強作解事,亦無謂也。

太保承介圭

《說文·玉部》:「玠,大圭也。從玉,介聲。《周書》曰:『稱奉介圭』」今《周書》無此句。《顧命》作「太保承介圭」。按《詩·崧高》「錫爾介圭」。箋云:「圭長尺二寸,謂之介。」《爾雅·釋器》注作「錫爾玠圭。」

截截善諞言

《說文·言部》:「諞,便巧言也。從言,扁聲。《周書》曰:『<雀戈>々善訁扁言。』《論語》曰:『友訁扁佞。』」《釋文》云:「截,馬云:辭語截削者要也。」「訁扁音辨,成本作偏,雲少也。辭約指明,大辨佞之人。」按《爾雅·釋訓》:「便便,辯也。」《論語》鄭注:「便,辯也。」皇疏:「便佞,謂辯而巧也。」《公羊·定五年傳》注作「友辯佞」。蓋「訁扁」為本字本義,「辯」為義近通用之字,「便」、「偏」為音近借之字,見《周官》鄭注、《史記·索隱》、《莊子·人間世》、《釋文》。漢人師傅不一,各以所見本著之篇,故《公羊傳》作「諓諓善竫言」,《說文·戈部》作「戔戔巧言」。

祖甲返

《說文·辵部》:「返,還也。從辵,從反,反亦聲。《商書》曰:『祖甲返。』彳反,《春秋傳》返從彳。」今文皆無。《說文·自序》云:「《書》孔氏」,蓋孔氏《尚書古文》有此語,今則佚耳。又今《春秋傳》,「返」多作「反」,無從彳者,此亦古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