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第二十
正义曰:《汉书•艺文志》:「《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何晏等序亦云:「《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两子张者,前第十九篇是子张,此子张问从政又为子张,故云「两」也。如淳注《汉书》,以此《子张篇》名《从政》。金氏履祥《集注考证》以此篇名《子张问》,金说似为得之也。翟氏灏《考异》引毛奇龄说,未有一章可为一篇者,是必别有子张一篇,未必是从政章,此说似非。盖《论语》自《微子篇》说夫子之言已讫,故子张篇皆记弟子之言,至此更搜集夫子遗语,缀于册末。而有两篇者,以《论语》非一人所撰,两篇皆更待裒[póu]录而未有所得,故尧曰止一章,子张止二章也。此真孔壁之旧,其合并为一篇,则齐、鲁家学者为之矣。翟氏灏《考异》以尧曰云云为《论语》后序,故专为篇,而文今不全,历引周易序卦及先秦、两汉诸子史后序皆居䇲尾。又以《尧曰章》及《孟子》由尧舜章皆为一书后序,「子张问」以下古原别分为篇,盖于书成后续得附编,故又居后序之后。此说尤误。《论语》之作,非出一人,此序果谁所作?且泰伯篇末,尝论尧、舜、文、武、禹矣,亦将谓为后序耶?必不然矣。篇内文有脱佚,自昔儒者曾言之。
集解
凡三章
正义曰:翟氏灏《考异》:「古《论语》分此一篇为二,则尧曰凡一章,子张凡二章。鲁论无不知命章,则尧曰凡二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注〕历数谓列次也。】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注〕包曰;「允,信也;困,极也;永,长也。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 舜亦以命禹。【〔注〕孔曰:「舜亦以尧命己之辞命禹。」】
正义曰:《尔雅•释诂》:「嗟,咨𨲠也。」《诗•文王》:「咨女殷商。」《毛传》:「咨,嗟也。」尧有所重诫于舜,故叹而后言也。《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历象」、「历数」词意并同。《洪范》:「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历数是岁、月、日、星辰运行之法。《曾子天圆篇》:「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中论历数篇:「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原星辰之迭中,寤晷景之长短,于是营仪以准之,立表以测之,下漏以考之,布算以追之,然后元首齐乎上,中朔正乎下,寒暑顺序,四时不忒。夫历数者,先王以宪杀生之萌而诏作事之节也,使万国不失其业者也。」此历数之义也。 《史记•历书》言:「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又言:「尧复遂重黎之后,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据《史记》之文,则「咨舜」云云,乃尧禅位语。舜不陟帝位,故当尧之世,但摄政也。王者,天之子,当法天而行,故尧以天之历数责之于舜。《春秋繁露•郊语篇》引此文释之云:「言察身以知天也。」此董以「在」训察,「躬」训身也。在之为察,见《尔雅•释诂》。「察身」者,谓省察其身,当止至善以承天之事,受天之大福,故天垂象而人主法焉,天示异而人主惧焉。《书•洪范》云:「王省惟岁。」《诗•大明》云:「唯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翼翼」者,敬也,并皆察身之义也。郑此注云:「历数在汝身,谓有图箓之名。」「图箓」者,帝王受命,有符瑞之征,可先知也。其书起于周末,汉世儒者用以说经,故康成据之,实则于义非也。「执中」者,谓执中道用之。《礼•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而用中,舜所受尧之道也。用中即中庸,故庸训用也。中庸之义,自尧发之,其后贤圣论政治学术,咸本此矣。「四海困穷」者,《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又《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是尧时四海困穷之征。尧举舜敷治之,故此咨告之言,当忧恤之也。其后舜命禹亦言此者,水土初平,民犹艰食鲜食故也。「天禄」者,天子玉食万方,有禄食自天予之,故言天也。毛氏奇龄《稽求篇》:「阎潜丘云:『四海困穷是儆辞,天禄永终是勉辞。』盖四海当念其困穷,天禄当期其永终也。」江氏声《尚书集注音疏》疑此节为舜典佚文,东晋古文入之《大禹谟》。
〇注:「历数谓列次也。」 〇正义曰:《尔雅•释诂》:「历,数也。」历即是数,故历数连文。《礼记•郊特牲》注:「简历谓算具陈列之也。」「次」亦数也。
〇注:「允信」至「长终」。 〇正义曰:「允、信」,「永、长」,皆《尔雅•释诂》文。段氏玉裁《说文注》云:「困之本义为止而不过,引申之为极尽。《论语》『四海困穷』谓君德充塞宇宙,与横被四海之义略同。」段说即包此注意,然非经旨。「天禄所以长终」者,言享天禄能终竟之也。《易•归妹象传》:「君子以永终知敝。」《书•金縢》:「惟永终是图。」汉、魏人用此经语。班彪《王命论》云:「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隽不疑谓暴胜之曰:「树功扬名,永终天禄。」《韦贤传》:「匡衡曰:『其道应天,故天禄永终。』」其它封策禅诏,若汉武帝立子齐王闳策,汉灵帝立皇后诏,吴大帝即位告天文,汉禅位于魏册,魏使郑冲奉册于晋,凡引此文,皆作永长解。惟魏明帝青龙二年,山阳公薨,《魏志注》引《献帝传》有「山阳公深识天禄永终之运,禅位文皇帝。」又曰:「惟山阳公昔知天命永终于己,深观历数,允在圣躬,传祚禅位。」是解「永终」为永绝在魏末晋初,而嗣后宋、齐、梁、陈,其文一辙,皆曰:「敬禅神器,授帝位于尔躬,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於戏!王其允执厥中,仪刑前典,以副昊天之望。」于是皆以「天禄永终」继「困穷」之后,为却却位绝天之辞,于古义绝不相应。此阎氏若璩、毛氏奇龄说。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注〕孔曰:「履,殷汤名。此伐桀告天之文。殷家尚白,未变夏礼,故用玄牡。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谓天帝也。《墨子》引《汤誓》,其辞若此。」】 有罪不敢赦。【〔注〕包曰:「顺天奉法,有罪者不敢擅赦。」】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注〕言桀居帝臣之位,罪过不可隐蔽,以其简在天心故。】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注〕孔曰:「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
正义曰:「曰予」上当有「汤」字。称「小子」者,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汤告天,故谦言小子也。郑注以此文为舜命禹事,则舜本不名履,殊可疑。俞氏樾《群经评议》谓「郑本无履字」,或得之。「昭告」者,《诗•大明》:「昭事上帝。」笺云:「昭,明也。」言明告上帝,不敢有所隐饰也。郑注云:「皇皇后帝,并谓大微五帝,在天为上帝,分主五方为五帝。用玄牡者为舜命禹事,于时总告五方之神,莫适用,用皇天大帝之牲。」案:《周官》司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注云:「此礼天以冬至,谓天皇大帝在北极者也;礼东方以立春,谓苍精之帝;礼南方以立夏,谓赤精之帝;礼西方以立秋,谓白精之帝;礼北方以立冬,谓黑精之帝。」郑不言中央之帝,以经文不见,故略之也。 《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又言:「掖门内五星,五帝坐。」是五帝属太微,故此注言太微五帝也。在天为上帝,即谓昊天上帝,亦即《大宗伯注》所云「天皇大帝」也。舜命禹总祭五帝,即是受终文祖也。五帝分祭牲币,各有所尚,今此是总祭,故莫适用。而以昊天为主,用玄牡,故夏礼亦尚玄也。《说文》:「牡,畜父也。」《广雅•释兽》:「牡,雄也。」凡大祭,牡用牛,则此玄牡为黑牛矣。如郑之言,「有罪」谓四凶,「帝臣」即谓禹。其注云「简阅在天心」,言天简阅其善恶也。《周官•小宰》「二曰听师田以简稽」,郑司农注、遂大夫「简稼器」注并云:「简,阅也。」是简有阅训。「帝臣」为善,「有罪」为恶,「帝心」承上二句,言所举黜,皆本天心所简阅也。《周语》王子晋言:「皇天嘉禹,胙以天下。」韦昭注引《论语》「帝臣不蔽,简在帝心」为证。韦同郑义,而与《白虎通》及包、孔注以为「汤伐桀告天」者异,当亦经师相传,有此训也。「无以万方」,《汉石经》「无」作「毋」。又「万方有罪」下不重「罪」字,皇本亦不重。《尔雅•释诂》:「朕,我也。」郭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至秦世始为天子尊称。」案:此告天亦称朕,是朕未为尊称也。东晋古文采此节文入《汤诰》。
〇注「履殷」至「若此」。 〇正义曰:孙氏志祖《读书脞录》:「据《大戴礼•少闲篇》『商履代兴』,《白虎通•姓名篇》:『汤王后更名,为子孙法,本名履也。』则汤名天乙,又名履,自无可疑。」案:《潜夫论•五行志》亦称子履,是履为汤名也。明堂位:「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是殷尚白。于时汤甫伐桀,仍用夏礼为玄牡也。《说文》:「皇,大也。」《诗•楚茨》「先祖是皇」,传亦云「大也」。《尔雅•释诂》:「后,君也。」《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天帝称后者,尊之,故君之也。《墨子•兼爱下》:「夫兼相爱,交相利,不惟禹誓为然,虽汤说亦犹是也。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吕氏春秋•顺民篇》亦云:「汤克夏而天大旱,汤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然则此语为因旱祷雨之辞。《墨子》谓之「说」者,《周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曰类,曰造,曰禬,曰禜[yíng],曰攻,曰说。」又诅祝亦「掌类、造、攻、说、桧、禜之祝号」。「说」谓以词自解说也。孔注本《墨子》。而云《汤誓》为伐桀告天之辞,与《墨子》不合,作伪者之疏可知。《白虎通•三军篇》:「王者受命,质家先伐,文家先改正朔何?质家言天命己,使己诛无道,今诛得为王,故先伐。故《论语》曰云云。此汤伐桀告天,用夏家之牲也。」与此包、孔注合。《周语》内史过引《汤誓》:「余一人有辠,无以万夫.万夫有辠,在余一人。」是《汤誓》亦有其文。疑伐桀告天及祷雨文略相同。然祷雨在克夏后,无为仍用夏牲,故白虎诸儒不用《墨子》为说也。伐桀所以告天者,《繁露•四祭篇》:「己受命而王,必先祭天,乃行王事,文王之伐崇是也。」又《郊祭篇》:「是故天子每将兴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文王先郊,乃敢行事,而兴师伐崇。」下俱引《诗•棫朴》证之,是此告天亦郊祭也。
〇注「言桀」至「心故」。 〇正义曰:《墨子》云:「有善不敢蔽。」是帝臣谓善臣。《吕氏春秋•简选篇》言「汤反桀之事,遂其贤良」是也。此注以帝臣为桀,与《墨子》不合。又「简在帝心」,承上有罪帝臣言之,故郑注谓「简阅其善恶也」。此注单承桀言,亦误。
〇注:「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 〇正义曰:以,与也;与,预也。世之治也,在位者皆自引过,以求尽乎治民之道。世衰则君诿罪于臣,臣诿罪于民,于是以民皆不肖,而视之如仇讐。欲民之治,不可得已。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注〕周,周家。赉,赐也。言周家受天大赐,富于善人,有乱臣十人是也。】
○注「周周」至「是也」。 ○正义曰:《尔雅•释诂》:「赉,赐也。」《说文》:「赐,予也。」《诗•周颂序》云:「赉,大封于庙也。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人也。」郑注:「大封,武王伐纣时,封诸臣有功者。」是大赉谓武王所赉。此注言「周家受天」者,当谓受天命,因大赐也。孔氏《诗疏》云:「《乐记》说武王克殷,未及下车而封蓟、祝、陈,下车而封杞、宋。又言将率之士,使为诸侯,是大封也。《昭二十八年左传》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是武王大封之事。此注举十乱者,以十乱中若周召、太公、毕公,皆封国为诸侯,余亦畿内诸侯也。乱臣,臣字当衍,此后人所加,说见前疏。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注〕孔曰:「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谓箕子、微子,来则用之。」】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正义曰:《墨子•兼爱中》:「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祇商夏,蛮夷丑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过,维予一人。』」宋氏翔凤说:「『周亲』四语,盖封诸侯之辞也。武王封大公于齐,在泰山之阴,故将事泰山,而称『仁人尚』,为封大公之辞也。」今案:《说苑•贵德篇》:「武王克殷,问周公曰:『将奈其士众何?』周公曰:『使各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亲。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旧亲,《韩诗外传》作「旧新」。彼为誓众之辞,与此封诸侯略同。「周」者,至也。见《逸周书•谥法解》。《毛诗•鹿鸣传》:「亲者,近也,密也。」周亲兼旧新言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言凡诸国百姓有不虞,天性不迪率典者,皆我一人之责。所以然者,百姓有过,亦由所封诸侯未得其人,故引以自责也。《曲礼》云:「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分职即谓封诸侯也。《白虎通•号篇》:「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东晋古文采诸文入《泰誓》。
〇注「亲而」至「用之」。 〇正义曰:注不解「周」字,而以管、蔡当「周亲」,是以「周」为周家也。管、蔡作乱被诛,在成王时。注言此者,欲见管、蔡是周亲,其封当亦在武王时,是不如仁人也。《吕氏春秋•离谓篇》:「周公、召公以此疑。」高诱注:「以管.蔡流言,故疑也。《论语》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此之谓。」亦以管、蔡当「周亲」,与此注意同。 《史记•宋世家》:「周武王克殷,微子乃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又曰:「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是箕子、微子来则用之也。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注〕包曰:「权,秤也;量,斗斛。」】
正义曰:《汉书•律历志》:「《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据志此文,是「谨权量」云云以下,皆孔子语。故何休《公羊•昭三十二年注》引此节文,冠以「孔子曰」。《说文》云:「宷[shěn],悉也,知宷谛也。审,篆文从番。」《考工记•弓人注》:「审犹定也。」成氏蓉镜经史骈枝曰:「法度与权量,相对为文,当为二事。法谓十二律,度谓五度也。《舜典》:『同律度量衡。』马融注:『律,法也。』量衡即《论语》之『权量』,则律度亦即《论语》之『法度』矣。《汉书•律历志》引《虞书》及《论语》此文,又云:『元始中,羲和刘钦等言之最详: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声者,官、商、角、征、羽也。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十有二律,即法也。案:成说是也。律者,声之所出。声正而后数可明,数明而后万物可正,故黄钟为万物根本也。度者,《汉志》云「分、寸、尺、丈、引也」。谨审之本,在于正律。故《汉志》引刘歆曰:「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征、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又云:「度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量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十籥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 包氏慎言《温故录》:「《汉志》引此文云云,颜氏不解,『修废官』者,意盖以官即职此权量法度者。《志》上云『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下乃引《论语》,明继周而起者,惟修此数官为急耳。志下又引刘歆《钟律篇》分敍权、量、法、度云:『权者,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职在大行人,鸿胪掌之。量者,所以量多少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度者,所以度长短也。职在内官,廷尉掌之。』以修废官为修此数官,故刘氏每敍一事,而结云某职在某官,某官掌之。」案:包说是也。据成君义,法训律,当据《志》补云:「声所以作乐者,职在大乐,太常掌之。」昔舜一岁四巡守,皆同律度量衡。《月令》春秋分,皆「同度量,正权概」。《周官•大行人》:「十有一岁,同度量,同数器。」盖奸民贸易,积久弊生,古帝王特设专官以审察之。其官历代皆未废,至周衰而或失耳。赵氏佑《温故绿》「或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举其职,皆曰废」是也。「四方之政行焉」,谓凡所以治四方者,其政皆举而行之也。皇本「焉」作「矣」。
〇注:「权,秤也;量,斗斛。」 〇正义曰:《说文》无「秤」字,「称」下云「铨也」,谓铨量多少也。《周易象传》:「君子以称物平施。」《左传》:「地平天成,称也。」称所以平物,故俗作「秤」。《广韵》:「秤,昌孕切。」俗「称」字是也。《汉志》云:「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又云:「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权衡」皆统名「称」,故此注以「秤」释「权」也。《志》又云:「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又云:「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此注举「斗」、「斛」二者,以概其余。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正义曰:《尔雅•释诂》:「灭,绝也。」《公羊•僖五年传》:「灭者,亡国之善辞也。」许氏《五经异义》解此文云:「国谓诸侯,世谓卿大夫。」《白虎通•封公侯篇》:「王者受命而作,兴灭国,继绝世何?为先王无道,妄杀无辜,及嗣子幼弱,为彊臣所夺,子孙皆无罪囚而绝,重其先人之功,故复立之。《论语》曰云云。」据此是「兴灭国」为无罪之国,若有罪当灭者,亦不兴之也。《尚书大传》:「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书》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此之谓也。」《韩诗外传》同。此言平时立国,不以有罪黜其采地,亦兴灭继绝之义,凡封国当有此制也。汉成帝诏曰:「盖闻褒功德,继绝统,所以重宗庙,广圣贤之路也。」又曰:「夫善善及子孙,古今之通义也。」《五经异义》按:「《公羊》、《谷梁》说云:卿大夫世,则权并一姓,防贤塞路,经讥尹氏、崔氏是也。古《春秋左氏》说:卿大夫得世禄,不世位,父为大夫死,子得食其故采地,如有贤才,则复升父故位。」许慎谨案:「易爻位三为三公。食旧德谓食父故禄。《尚书》云:『世选尔劳,予不绝尔善。』《论语》『兴灭国,继绝世』。《诗》云:『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孟子》云:『文王之治歧也,仕者世禄。』故周世禄也。」从左氏义,郑氏无驳,与许同。
所重:民、食、丧、祭。【〔注〕孔曰:「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
正义曰:东晋古文采此文入武成。
〇注「重民」至「致敬」。 〇正义曰:夏书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孟子•尽心下》:「民为贵。」又言「诸侯之宝」有「人民」。《周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大司徒》:「掌人民之数。」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是民为国之本也。《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伏生传》:「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所本。」故八政先食。《周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又云:「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曰树艺。」是食为民命,当重之也。丧以哀为主,祭以敬为主。丧祭者,所以教民反本追孝也。《礼记经解》云:「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臣子之恩薄.则背死亡生者众矣。」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注〕孔曰:「言政教公平,则民说矣。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后世。」】
正义曰:《汉石经》无「信则民任焉」句,皇本、足利本、高丽本亦无。翟氏灏《考异》、阮氏元《校勘记》并疑为子张问仁章误衍。又「公则说」,皇本「说」上有「民」字。《考异》又云:「按四语与上文绝不蒙。与前论仁章文,惟「公说」二字,殊疑子张问仁一章原在《古论•子张篇》首,而此为脱乱不尽之文。古书简尽则止,不以章节分简,故虽大半脱去,犹得余其少半连络于下章也。下章子张问政,孔子约数以示,俟张请目,然后详晰言之,与问仁章文势画一,显见其录自一手。又二十篇中,唯此二章以子答弟子之言,加用『孔』字。盖古分《尧曰》『子张问』以下别为一篇,与前季氏篇为别一记者所录,称『孔子』是其大例,故知命章首旧本亦有『孔』字。今以问仁章乱入阳货之篇,既嫌其体例不符,而公山佛肸[xī]连类并载之闲,横隔以比,亦颇不伦。」又云:「恭实宽、信、敏、惠之本,独舍此句,未足该历代帝王为治之体要也。」
〇注:「言政教公平,则民说矣。」 〇正义曰;《吕氏春秋•贵公篇》:「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是言政教宜公平也。公平则举措刑赏皆得其宜,民服于上,故说也。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注〕孔曰:「屏,除也。」】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注〕王曰:「利民在政,无费于财。」】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注〕孔曰:「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正义曰:皇本「问」下有「政」字。「尊」者,崇尚之意,或作「遵」。《汉平都相蒋君碑》:「遵五迸四。」《后汉•祭遵传》:「遵美屏恶。」洪适《隶释》以「遵」、「迸」为《鲁论》异文。方言:「遵,行也。」此义亦通。「贪」者,《说文》云:「欲物也。」《吕览•慎大注》:「求无厌,是为贪。」阮氏元《校勘记》:「《益卦注》、《旅师疏》及《文选•洞箫赋注》引此文,并作『因民所利而利之』。皇疏两述经文,皆无上『之』字,疑后人妄增。」又皇本「择」下有「其」字。案:「择可劳而劳之」以下,皆因子张问而答之。不言「子张问」者,统于首句「何谓惠而不费」,凡诸问辞皆从略也。劳民,如治沟洫及耕敛之类。又农隙讲武事,兴土功,并是择而劳之。《荀子•富国篇》言:「古人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是言劳民而民不怨也。「欲仁得仁」,谓欲施仁政于民,即可施行,故易得仁也。皇疏云:「君子正其衣冠者,衣无拨,冠无免也。」《中论•法象篇》:「夫法象立,所以为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仪。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为冕服采章以旌之,为佩玉鸣璜以声之,欲其尊也,欲其庄也,焉可懈慢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着;盛德着,故可以为法象。斯谓之君子矣。故孔子曰:『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诗》云:『敬尔威仪,惟民之则。』」
〇注:「屏,除也。」 〇正义曰:《谷梁•宣九年传》:「放犹屏也。」《广雅•释诂》:「摒,除也。」摒与屏同。
〇注:「利民在政,无费于财。」 〇正义曰:《左氏传》云:「上思利民,忠也。」「利民在政」者,政在养民,故当顺民之性,使之各遂其生。邢疏云:「民居五土,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兽,渚者利其鱼盐,中原利其五谷。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易其利,则是惠爱利民在政,且不费于财也。」《说文》:「费,散财用也。」《广雅•释言》:「费,耗也。费,损也。」
〇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 〇正义曰:「寡小」,人所易慢。经意所主,故注别言之。《书•无逸》:「至于小大,无时或怨。」郑注:「小大,谓万民,上及群臣。」《诗•泮水》:「无小无大,从公于迈。」皆与此称「小大」同。皇疏引殷仲堪曰:「君子处心以虚,接物以敬,不以众寡异情,大小改意,无所敢慢,斯不骄也。」即此注意。《说文》:「慢,惰也,一曰不畏也。」二义相近。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注〕马曰:「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 慢令致期谓之贼,【〔注〕孔曰:「与民无信,而虚刻期。」】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注〕孔曰:「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正义曰:「不教而杀」,谓未以礼义教民,民犯于法,则以罪杀之,此为虐也。《说文》:「𧆩[nüè],残也。」今从隶省作虐。京房《易传》:「不教而诛兹谓虐。」义本此。《毛诗•终风传》:「暴,疾也。」高诱《淮南•天文训注》:「暴,虐也。」「戒」者,《说文》:「戒,警也。」《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注:「戒,警也,告也。」言上于民当先告戒之,而后责成功也。「慢令」者,《新序•杂事篇》:「缓令急诛,暴也。」缓令即慢令。《说文》训慢为惰,凡怠惰,则致缓也。王氏樵《绍闻编》:「视成,如今官府之受成;致期,如今官府之立限。周公之营洛邑也,赋工命役,咸勤诰治,戒之如此其至也,然后视其成焉,而不愆于素。若但曰『吾知责其成而已』,而无夙戒之道,则卒遽无渐,而人难于效功矣。《费誓》鲁公之令众也,『甲戌,我惟征徐戎』,『甲戌,我惟筑』,期会明审如此:刍粮之不备,桢干之不供,则有某刑,其令之严又如此。孰敢不依期而集哉?今也慢其令于先,而刻期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则是贼之而已。」《荀子•宥坐篇》:「鲁有父子讼者,拘之三月,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季孙不说。孔子曰:『嫚令谨诛,贼也。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韩诗外传》:「孔子曰:『不戒责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责也。君子为政,避此三者。』」又子贡谓季孙曰:「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文皆略同。「出纳」者,《说文》:「纳,丝湿纳纳也。」别一义。「内,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经传多叚纳为内。此处皇本、《释文》本皆作内,唯邢本作纳。《公羊•桓二年传》:「纳者,入辞也。」上句言「与人」,此言「出」又言「纳」者,俞氏樾《平议》:「因出纳为人之恒言,故言出而并及纳。《史记•刺客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言失而并言得也。《游侠传》:『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言急而并言缓也。此言出纳亦犹是矣。」案:俞说是也。胡氏绍勋《拾义》:「纳亦主与人。凡财物出于己,必入于人,亦谓之纳。」引《禹贡》「纳总、纳铚、纳秸」,《昏礼》「纳采、纳吉、纳征」,《曲礼》「纳女于天子」诸文为据,其说亦通。《夏小正》:「纳卵蒜。」传云:「纳者何也?入之君也。」亦一证。
〇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 〇正义曰:《公食大夫记》:「不宿戒。」注:「申戒为宿。」又《乡饮酒注》:「再戒为宿戒。」
〇注:「与民无信,而虚刻期。」 〇正义曰:注谓令既出,而行之有违,是虚刻期,为无信也。此说虽通,究非经旨。
〇注「俱当」至「之道」。 正义曰:方言:「荆、汝、江、湘之郊,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虞翻《易注》:「坤为吝啬。」皇疏云:「有司,谓主典物者也,犹库吏之属也。库吏虽有官物而不得自由,故物应出入者,必有所咨问,不敢擅易。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故云『谓之有司』也。」案:夫子言从政之道,而人君为政亦不异此,故注广言之。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注〕孔曰:「命谓穷达之分。」】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注〕马曰:「听言而别其是非。」】
正义曰:《释文》本、皇、邢本,唐、宋石经并作「孔子」,唯《集注》本无「孔」字,当是误脱。《释文》云:「鲁论无此章,今从古。」此亦出郑注。《韩诗外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又曰:「《大雅》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民之秉德以则天也。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贵于物也。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义、礼、智,安处善,乐循理,谓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此之谓也。」二文皆言德命,其义极精。盖言德命可兼禄命也,说详前疏。
〇注:「听言而别其是非。」 〇正义曰: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易•系辞传》:「将叛者其辞慙,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此孔子知言即知人之学。孟子自许「知言」云:「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亦谓知言即可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