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祐(1292—1364),字明德,系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处州遂昌(今属浙江)人,世称遂昌先生,父石门高士,字希逸,于元初徙居钱塘(杭州)。当时南宋咸淳诸老犹在,元祐遍游其门,这在他的《古墙行序》中也有记载。他向遗老们质疑稽隐,多有所得,以奇气自负。年十五为诗赋,往往出奇语惊人,于书无所不读,广交名士。父死,侨居平江,省府推荐,因臂疾不愿仕,优游吴中几四十年。举至正五年(1345)进士,已53岁。至正八年侨居平江,致力教学,从学者众,声誉鹊起。至正十七年(1357)除平江路儒学教授,仅一年,因病去。后七年,升江浙儒学提举,仅九月病卒,年七十三。其时张士诚已降元,杭、嘉、湖、苏是他的势力范围,后人说元祐依张士诚即指任学官事。儿时因乳母失手,致伤右臂,长大后能左手作楷书,规矩备至,世称一绝,遂自号尚左生。
其文章滂沛豪宕,有古作者风。与当时名诗人相唱和,是顾瑛玉山草堂文酒之会的座上客,雅集记叙之作多出他的手笔。东吴碑碣有不贵馆阁而贵其所著者。其诗诗格清峻苍古,学杜甫,甚至以杜甫自比,其《出塞七首效少陵》便是仿杜的前、后《出塞》。诗的题材多样,反映民生疾苦,也写自己的饥饿贫穷,抒发对元王朝的忠诚之情,歌颂为元王朝死节的忠臣,也揭露当时的暴政,还有题图、送别、怀古等等。其七律写得清峻,《游仙二首》被胡应麟评为“全篇整丽,首尾匀和”的元人七律代表作之一。著有《侨吴集》十二卷,凡文六卷,诗六卷,系他自己所编定(后张习重订),因元祐侨居吴地久,作诗最多,故题此名,实包括杭州所作。又有《遂昌杂录》一卷。生平事迹见苏大年《遂昌先生郑君墓志铭》(《侨吴集》附录)、《故遂昌先生郑提学挽辞》(《梧溪集》卷四)、《吴中人物志》卷一○、《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