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中国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短期的管诉讼、收赋税的小官。但他无心于官场生活,而热心于研究学问。后郑玄到洛阳上了太学,学通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以后又跟着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但是郑玄仍不满足,又到扶风拜马融为师。此时他已是二十七八岁了。
在马融门下三年,只是由融的高足传授,没有见过老师的面。后马融听说他擅于算术始召见。郑玄借此机会提出许多疑难请求解答,尽得所授而归。郑玄走后,马融曾经很有感慨地对其他的学生说:“郑生东去,吾道东矣。”郑玄在外游学十几年回到家乡,由于家计贫寒,一面耕田,一面教书,“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后汉书·郑玄传》)。
郑玄较马融渊博,著作亦较丰富。东汉时期,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至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郑玄传》),这是郑玄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郑玄从事教育工作约20余年,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一是重视训诂。他研究学问的方法,是先了解古人的文字,然后才能理解古人的思想和学说,将读古书的第一道难关打开,然后才去研究内容,这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的方法。同时他注解儒家经学,兼取各家之长, 不偏执己见,他著书时注意“纲举目张”和上下左右的联系,与人辩论,也注重事实,以理服人。这种治学精神和方法,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二是在教学上采用答问的方法。他的学生将他平日答复所问五经,编为《郑志》八篇,可见他对学生是善于启发诱导的。第三,在学习上他还主张博稽(深入钻研),“粗览”(一般地泛读)和时睹(经常复习相结合),这些经验也是可以批判地吸收的。
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郑玄的教学作了较高的评价:“自汉末郑康成的经学教授门下,著录者万人,流风所播,士皆以通经积学为业。而上之举孝廉,举秀才,亦多于其中取之,故曾经刘石诸朝之乱,而士习相承,未尽变坏”。可见,郑玄在从事封建教育、传授经学,培养封建士大夫方面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