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公元1247年—1464年),元、明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子。由于他平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为张天师后裔。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道徒称他为“阳神出游”。多次往来武当山中,结草庐居住,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定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后入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方寻访他,竟亳无踪影。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访觅,也未遇见。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法流传,分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虽然创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 “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 “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 “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是张三丰内丹思想中的卓越之处。他的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元末于金台观修行成真。有《金丹道髓章》留世。或处山林,或逝城市,嬉戏自如。世号张邋遢。曾入太和山,寻入蜀,又入武当山。明洪武间,遣三山高道访于四方,避诏弗至。天顺三年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或隐或见,问者辄以道德仁义为言,心与神通,神与道一。明成化年间游居崆峒五年。平凉紫极观道士朱元贞修筑道院,塑云房、纯阳、留侯像,将三丰像置于中间,唯独三丰像结胎而不能肖塑。忽一日,有一羽士杖履前来,萧然尘外者,散步道院,见像未成问之,元贞对以故。羽士曰:“此事何难,我尝会其人于崆峒山西崖,其人身可七尺余,面目颀伟,长须修髯,仿佛与贫道同样。然而座位如此,有所不安。”元贞问原因,羽士曰:“云房、纯阳皆师也,不可并坐。”众人曰是。工人依其言重塑,一时像成,羽士竟寻不见,才知是三丰示现也。崆峒山存明万里四十三年(1615)道士霍真祥镌刻,清乾隆三年(1738)道士谈本玉重刊刻三丰避诏碑。碑文分三段,一为永乐帝寻三丰诏书,一为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文,再为避诏回书。其回书曰:“一叶扁舟出离尘,二来江上独称尊,三向蓬莱寻伴侣,四海滩头立姓名,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边钓锦鳞,七弦琴断无人续,八仙闻我也来迎,九霄自有安身处,十载皇萱不负恩,烧丹炼药归山去,那得闲心奉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