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懋[mào](1436—1521),字德懋,号闇然翁,晚年又号瀫滨遗老,兰溪渡渎村人。自幼读书强于记忆。15岁补博士弟子。明天顺六年(1462)以第一名中举(解元)。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一(会元)成进士,选为庶吉士。次年冬,授翰林编修。逾月,宪宗将于元宵大张灯彩烟火,命词臣撰诗进奉。懋与同官王仲昭、检讨庄昶上疏谏道:“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千里,百姓嗷嗷,张口待哺……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从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赈饥恤困,则灾祲可消,太平可致。”宪宗大怒,杖之阙下。时人以懋等三人与先以言事被黜的修撰罗伦,合称“翰林四谏”。懋被贬为临武知县,因给事中毛弘疏救,改为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后调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听任福安民众采矿以绝盗源,建议番货互通贸易以裕商民,减少海涂造田税收以轻民负。因母病,于十二年辞官归里,于枫木山读书讲学,远近学者慕名执经从学,世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四年(1501),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士子皆以为得师。 正德元年(1506),累疏乞归不许,遂以病为由弃官归。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征召,次年又以南京礼部左侍郎见召,皆力辞不就。嘉靖元年(1522),召为南京礼部尚书,奏辞不允。是年除夕,卒。次年,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为人襟怀坦荡,器度恢宏,生活俭朴,道德文章为世推重。兰溪文风以明代为最盛,懋实为先导。生三子,皆在家务农,知县至其家,诸子释锄接待,知县惊诧不知为贵公子。为学墨守宋儒,本之自得,没有师承。为学基本上阐发了程朱一派的观点,主张理气二元论。认为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人的性则是“天地之理”,也叫“天之命”。主张通过穷理工夫,使“万物皆通”。通过涵养工夫,使万理毕晰。穷理,则“自进退辞受之节,分明不苟始”,涵养则“居敬于专一上见功”。认为为学“真实心地,刻苦工夫,八字尽之”。为学的根本内容就是知性、尽性。因为“圣学相传,千古一脉,一性尽而天下无余事,天下无余学也。”“得乎性之体,则意可诚,心可正,身可修,家可齐,国治而天下平也。”但“人之性”即“天之命”,学对于性不能有所加,不能有所损,也不能使之杂。而又“必假于学”。因为“性之动于欲也,学以求完夫性者也。”虽然“真性之在人心,未尝一息泯没”,但必须通过“敏求之,精察之,笃行之”,才能使“一切气禀物欲,俱不能累。”认为后儒之所以不能胜佛老,原因就在于“学之不明,性之未尽”。他反对佛老,认为“其学陷于自私自利之偏,至于天地万物为刍狗,为幻化,弃人伦遗物理,不可以治天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