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燮

袁燮
  • 姓名:袁燮
  • 别名:字和叔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 出生日期:1144年
  • 逝世日期:1224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袁燮(1144年-1224年)南宋哲学家,字和叔,学者称之为“絜斋先生”。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与杨简、舒磷、沈焕并称为“甬上四先生”。袁燮于孝宗乾道初年入太学,先师事陆九龄,继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任江阴尉。后来浙西发生饥荒,他前往赈恤。宁宗即位后,召之为太学正。在庆元党禁中,袁燮被牵涉免官。嘉定时,任江西提举常平,权知隆兴府。其官秩凡十七迁,终为通奉大夫、礼部侍郎。宁宗嘉定十七年卒,谥正献。


袁燮一生的学术思想除了师承陆九渊心学以外,还受到南宋文献派和功利派的影响,从而显出和杨简不同的思想风貌。全祖望说:“慈湖之与絜斋不可连类而语,慈湖泛滥夹杂,而絜斋之言有绳矩。”(《宋元学案》卷七十五《絜斋学案》案语)《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其传金溪之学较杨简为笃实”(《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实际上袁燮主要是从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来发展陆九渊心学的。在宇宙观上,他继承了陆九渊的“心”本体论,把“心”视作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说:“只缘此心无天人之殊,天得此心而为天,地得此心而为地,人得此心而为人。”(《絜斋家塾书钞》卷二)他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心”也就是“理”,并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揭示了两者的同一性。他说:“大抵彻上彻下,只是一理,只是一心,高而为上帝,卑而为下土,皆此理此心而已。”(同上书,卷七)他还将陆九渊既视为道德本源也视为知觉主体的“心”单纯引向伦理方面,认为“心”集中了一切善良品德,因而成了人的大本。他说:“人之本心,万善咸具,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嗟来之食,宁死不受,是之谓本心。”(《絜斋集》卷八)又说:“人生天地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而可贵;不存,则虽贵而可贱”(《絜斋粹言》)。袁燮指出,作为道德本源和人之大本的“心”还是评判是非善恶的准则:“人心至灵,是非善恶靡不知之……士君子平居讲学果为何事,一言以蔽之,曰:不没其本心而已,万善之源皆由是出。”(《絜斋集》卷八)袁燮还将“心”引向社会政治方面,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均是“心”的体现;就君主而言,凡立身施政,均是“心之精神”的体现。他说:“古者大有为之君,所以根源治道者,一言以蔽之,曰此心之精神而已。心之精神洞彻无间,九州四海靡所不烛……朝夕警策,不敢荒宁,以磨厉其精神;监观往古,延访英髦,以发挥其精神;日进而不止,常明而不昏,则流行发见无非精神矣……明主精神在躬,运乎一堂之上,而普天之下,事事物物靡无精神。”(同上书,卷一)袁燮不是一般地赞扬“心”的伟大,而是特别赞扬君主的“心之精神”之伟大,认为从朝廷到地方以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是由它维系的,从而把杨简的唯我主义与封建皇权主义结合在一起,对陆九渊的心学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还从陆九渊的“心即理”和“人心本善”的观念中推导出两个命题:“天人一理”和“君民一体”,他说:“天人一理,随感而应,可不畏哉!”(同上书,卷三)“何以天人本一致?只缘此心无天人之殊,天得此心而为天,地得此心而为地,人得此心而为人。”(《絜斋家塾书钞》卷二)关于“君民一体”,他说:“君民一体也,民固不可无君,君亦不可无民。天下之民所以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果谁之力乎?人君之为也。是无民君固不能相养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而无民岂能独立于上?”(同上书,卷五)“君民本一体相须之义,初无尊卑之殊”(同上)。这一思想否定了君尊民卑的等级观念,构成了其政治思想中的独特之处。在认识论和修养论上,袁燮认为善性和事理均存在于内心之中,因此不必理会外界的对象,只须内求于心。他说:“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认为“观物不如自观”(《絜斋粹言》)。他还吸取程朱学派的思想观点,把“心”分成“道心”与“人心”,认为“道心”是善的,代表“天理”,是“此心之识道理者”;“人心”是恶的,代表人欲,“人心日与物接,则易为物所诱”(《絜斋家塾书钞》卷二)。他又吸收了程朱学派的治学修养方法,主张博学广识和持敬渐积,从而在他的思想中表现出陆派心学和程朱理学逐渐接近的痕迹。其主要著作均收入《絜斋集》。此外尚有《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袁正献公遗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