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

袁枢
  • 姓名:袁枢
  • 别名:字机仲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31
  • 逝世日期:1205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袁枢(公元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是南宋有名的史学家,也是个历史编辑。他编辑了我国第一部纪事体本末史学书《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17岁入太学。到孝宗时,在礼部试词赋得第一名。隆兴元年(公元1163) 33岁中进士,后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公元1171)为礼部试官;九年任严州教授;后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累官至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宁宗时,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他为人刚直,做官有德政。章惇为宰相时,其家属请袁枢为章惇写一篇好的传记。他断然拒绝, 说:“子厚(惇)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这种尊重客观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很难得的。他晚年为台臣弹劾被罢官,在家闲居十载,从事编著,著有《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卒年75岁。


袁枢热爱史学,既善于向前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成果,又富于创造精神。他编辑《通鉴纪事本末》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宋代以前历史书的体例只有编年体、纪传体两种,这两种体例虽各有所长,但也都有缺陷。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以致“首尾难稽”。以人为主的纪传体, “或一事而复见数篇”,使“宾主莫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经过,不能完整地、系统地表达出来。袁枢很喜欢读《资治通鉴》,认为它很好,但又感到《资治通鉴》卷数太繁多,一件事往往分别记在几卷之中,查阅很不方便。他下决心将《资治通鉴》的内容重新加以组织。《宋史·袁枢传》对此有所记载: “枢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他把《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区别门类,按类加以排编,把分别记载在各卷的同一事件,集中起来,从始到终讲清楚,并自列标题,每篇又按时间顺序自为头尾。《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说: “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记,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编辑法,既吸收了编年体、纪传体的优点,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是比较科学的。


《通鉴纪事本末》,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编起,到后周世宗征淮南(公元959)为止,记述了1360余年史事,共42卷,计239篇,每篇都有标题。就是按历史年代顺序,抄录《资治通鉴》原文,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将这些事件按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专题。秦以前的历史,分了“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3个题目。西汉历史分了“高帝灭楚”等25个题目。东汉分了“光武中兴”等18个题目。三国分了“曹操篡汉”等13个题目。西晋分了“司马氏篡魏”等5个题目。十六国分了“刘渊据齐阳”等9个题目。东晋分了“祖逖北伐”等9个题目。南北朝分了“符氏据长安”等68个题目。隋朝分了“隋灭陈”等5个题目。唐朝分了“高祖兴唐”等61个题目。五代分了“朱温篡唐”等23个题目。因为每件事从头到尾述叙,眉目清楚,内容既详细,又不重复,看起来一目了然,所以称为纪事本末。


袁枢编成《通鉴纪事本末》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此书编辑始于何时不清楚,成书约在乾道九年(公元1173),当时他正任严州教授。第四年,淳熙三年(公元1176),参知政事龚茂良将此书上奏给宋孝宗。孝宗看后大为赞赏,诏严州摹印了10部,并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要他们熟读,还说: “治道尽在是矣!”这样,就使此书得以迅速流传。后世的许多史学家,对此书也都十分赞赏。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称它: “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园用神”。《四库全书总目》中也说: “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 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有”,对它评价很高。史家们还纷纷群起效尤,先后出现了《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10多种纪事本末体裁的史书。从而使用纪事本末编写历史的形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系,这不能不算是袁枢对编辑历史书籍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