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杨慎
  • 姓名:杨慎
  • 别名:字用修,号升庵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新都(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1488年12月8日
  • 逝世日期:1559年8月8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幼年警敏,文才出众,11岁能诗,12岁拟《吊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咸称之。随父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正德六年(1511)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抗疏力谏。世宗立,充经筵讲官。大礼议起,他与同列伏左顺门力谏,帝命执首事下狱,他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削籍,遗戍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他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多达100余种。其文学作品主要收集在81卷《升庵集》、26卷《遗集》里。


杨慎诗歌创作的内容较为广泛。他善为嘲讽之辞。如《衍古谚》以马为喻,斥责了奸佞“弄臣”引导武宗微行游乐的荒唐。又如一首《无题》诗对武宗沉湎声色、出入妓家的行为极尽揶揄。并指出,如果不改弦更张,定会发生“肯信紫台玄朔夜,王颜珠泪泣琵琶”的悲剧。在《唐僖宗行宫遗础次熊尚弼侍御韵》里,通过对唐僖宗“蒙尘”后到处转徙,反不如寺僧“杯渡不惊鸿”安详的比较,以古鉴今,表现了诗人的担忧。《观论衡有感,衍其义为韵语》揭露了谶纬图箓的荒谬,指出“必若所言真,图书非天地”。这诗实际也是对明世宗喜好符瑞、笃信道士的暗讽。他还善为抒怀之什。自廷杖、贬谪后,常常吐露投荒云南的悲愤和凄怆。嘉靖十六年刑部录上谪戍应赦者42人,惟杨慎等不在此列,其时诗人郁闷心情可想而知。于是在《留别彭子充、程以道兼寄余懋昭》里充分表达出来:“瘴疠乡中难为陈,夜郎天外迥无邻。一辞故国三千里,独戍遐荒十六春。四面已逢开网祝,满堂犹作向隅人。嗟君亦在渊潜地,谁汲西江起涸鳞?”直到他年过70岁,仍被械系还滇,他只能在《广心楼夜宿病中作》中伤心地悲歌:“落井重逢下石人,七旬衰翁命逡巡。”诗人长期生活在云南,其诗多能反映边疆人民的困苦生活。他亲眼目睹了云南人民为了采集上贡的木料、宝石所尝受的万般艰辛,在《刊木行》、《赤虺河行》、《宝井篇》等诗中给予了有力的揭露。《海口行》对豪绅围海占田造成人民生命危险给予了深沉的控诉:“板锸才动舟已覆,海丁百十冤号声。利未锱铢害已大,民命讵比鱼鳖轻!”他的诗作,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含英六朝,沉酣晚唐,广采众收,形成了他诗歌创作上所独具的工丽华美、情韵深长的艺术风格。如《春兴》8首,藻采繁会,表面看似写自然风光,实则也暗含着政治风波,意蕴含蓄,耐人寻味。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论说:“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梦阳)、何(景明)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但其诗时有过于愁艳的弊病。


他也善词。有《升庵长短句》3卷传世。词的内容多是离人的孤独寂寞,思妇的惆怅哀怨。尽管社会意义不大,但写得婉转谐畅,颇见工力。如〔转应曲〕:“银烛,银烛,锦帐罗帏影独。离人无语销魂,细雨斜风掩门。门掩,门掩,数尽寒城更点。”孤独感表现得形象、生动。他也善作散曲。有《陶情乐府》4卷传世。张愈光为其散曲集作序说:“若博南(杨慎)之词,本山川,咏风物,托闺秀,喻岩廓,谓之曲史可也。昔人云:以世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推此意也,虽与《九歌》并传可也。”尽管所言有些过誉,但他的散曲的取材的确比其词作略为开阔一些。他亦能文。为文充分显示其渊博的学识,但饶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创作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