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

文徵明
  • 姓名:文徵明
  • 初名:璧,字徵明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1470
  • 逝世日期:1559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初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停云生等,曾授翰林待诏,人称文待诏。苏州人。活了九十岁,是一位长寿的艺术家。


明史》本传说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他祖上好几代都作过官。其父文林,曾任温州太守,当文徵明三十岁时,父亲便去世,家境比较清寒。四十多岁时,明皇室宁王朱宸濠派人送来信件和厚礼聘请他,文徵明推说身体不好而辞掉了。五十四岁那年,被荐入京,经过吏部考试,授职“翰林院待诏”,参与编写《武宗实录》的工作。因为他是画家,虽是地主官僚出身,仍被同僚轻视和妒嫉,竟有人在翰林院公开说:“我们的衙门不是画院,怎么容留画匠在这儿!”文徵明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深感官场的黑暗和为官的荣枯无常,朝不保夕。嘉靖初,为议大礼事,触怒了皇帝,朝廷多人被廷杖,恰巧文徵明因腿跌伤,休养在假,幸免于辱。为时不到四年,他便辞官南下,回老家苏州筑室玉罄山房,从此过着书画生活,以终其一生。


文徵明时代的苏州,是当时丝织和棉纺织中心,是江南重要的对外开放的商业城市,自“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商业经济的繁荣刺激和影响了绘画向手工业商品的性质发展。文徵明的画在当时的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他到了晚年,名望更高,求他作画的也更多了。据说:“接踵于道”,“户履常满”,“缣素山积,喧溢里门”。他卖画有“三不应”:即不卖给藩王贵族、宦官和洋人。买画者,除了一般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外,更多的是商人。当时有不少人以复制或仿制他的作品为业,所谓“寸图才出,千临万摹”“文笔满天下”。


文徵明在艺术上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金石篆刻,无不擅长。他曾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吴宽学诗文,在诗歌创作上有较高的成就,出入柳宗元白居易,而不拘成法,皆传情而发,具有娟秀妍雅的特色。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在文学上共称“吴中四才子”。著有《甫田集》三十六卷传世。他从书法家李应祯学书法,博取前代名迹,精研各体书法,其行草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他八十九岁时还能在画上用蝇头小楷题跋,而笔力不衰。


许多文献记载,文徵明从沈周学画,工山水、人物、花卉,尤精山水。他的人物画有《文信国公像》、《湘君图》、《昭君图》、《洛神图》、《老子像》、《寒林钟馗图》、《烹茶图》、《采桑图》、《忙闲图》、《四时渔乐图》等。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有他四十八岁所作《二湘像》(故宫博物院藏),写屈原诗意,描绘湘君、湘夫人内在的性格、情感,刻画了在舜死后悲痛欲绝神态。人物描法继承了顾恺之“春蚕吐丝”的传统,线和晕染,浓淡变化微妙,可以了解他在人物画方面的水平。


文徵明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数量最多,学董源、巨然、郭熙、李唐、赵孟頫与“元四家”,而受赵孟頫的影响尤深。早年细致清丽,中年用笔粗放,晚年则粗细兼具。总的说来,其画风有粗、细两种,名曰“粗文”、“细文”。如《雨山图》、《古木寒泉图》、《寒原宿莽图》,即所谓“粗文”,一看就知道是学沈周的,水墨淋漓,笔致挺拔,苍劲豪迈,粗放中包含着宁静典雅的气质,足与沈周抗衡,但这不是他的主要风格。代表他画风的是所谓“细文”,这类作品占多数。如《万壑争流图》(南京博物院藏)、《真赏斋图》、《春深高树图》(以上上海博物馆藏)等,均以工致取胜,小青绿设色,文雅秀逸,虽多从赵孟頫变化而来,而不失自家面目。


文徵明的花卉,以兰竹为主,据说他“以风意写兰,以雨意写竹”,所作兰花,人称“文兰”。


文徵明经常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画有不少纪游作品,如《石湖图》、《洞庭西山图》、《天平纪游图》、《拙政园图》、《金焦落照图》、《金陵十景图》等,表现了画家的真实感受,使我们领略到苏州和江南一带湖山园林的秀美。


文徵明的家人和学生继承他画风的人甚多,“吴门画派”自文后,实际完全成了文家的天下。文氏家族传其画派而见于著录的就有三十多人。其子彭、嘉,从子伯仁,侄台,孙元善,孙女英,玄孙从简,曾孙女淑,曾孙柟、震亨,及震亨子点,柟子掞等,都是能手。其中以文嘉、文伯仁、文震亨、文淑成就较高。文徵明弟子及传其画派者,也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如陆治、陆师道、钱榖、陈淳、王榖祥、周天球、孙枝、侯懋功、刘原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