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施耐庵
  • 姓名:施耐庵
  • 别名:名子安,后改彦端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元末明初扬州兴化人
  • 出生日期:约1296
  • 逝世日期:约1370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水浒传》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名子安,后改彦端,字耐庵,以字行。元末明初扬州兴化人。


少颖异,性至孝,雅爱读书,手不释卷。经史子集无所不窥,歌诗词曲无所不能,而于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皆有心得。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延祐元年(1314),中秀才。至治三年(1323),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与刘基同榜登进士第,为官钱塘(杭州)二载,常出入瓦舍茶馆,尽悉宋元话本并水浒之戏。耐庵为官清正,每为穷人辨冤雪枉,当途者深忌之,遂辞官归里,读书自娱,酝酿《水浒》创作。至正十三年(1353),盐民张士诚于兴化白驹起义,耐庵应邀入幕,参与谋议。士诚攻占平江(苏州),自号吴王,遂日渐骄纵,亲佞远贤。耐庵数切谏,不纳,含愤作《秋江送别》套曲一首,与同僚鲁渊、刘亮等先后离去。从此浪迹江湖,行医济人。一度隐于江阴竹塘,为徐麒家塾师,且与门人罗贯中就《水浒》写作相切磋。及张士诚败亡,为避祸计,耐庵还归故里,潜心著述。晚年避朝廷征召,乃客居淮安,《水浒》于此竣稿,旋染病卒。


耐庵殁后数十年,长孙文昱起其柩,归葬于兴化施家桥。其后历数百年,墓园荒芜莫辨。抗战期间,县长孙蔚民访得之,民主政府乃予修葺,继任县长蔡公杰为作《碑志》。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作《重修施耐庵墓记》,《记》云:“施耐庵墓始建于明初,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于一九四三年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墓列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爰书以志。”


耐庵所作之《水浒传》,据北宋宋江起义演绎成书。封建官吏“官逼民反”,梁山好汉杏旗高举,“替天行道”,以除暴安民扬声水泊,后因接受招安,终致溃灭。全书取一百八人而传之,分之,而人各为一人,人人独具面目;合之,而事则为一事,事事皆为传奇。无论写景与状物,抑或叙事与对白,莫不惟妙惟肖、倍极传神。就其思想与艺术言,“宜其书之足以传世而行远也”。自是之后,以《水浒》垂范在先,《三国演义》并《金瓶梅》、《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鸿篇巨制皆应世出,而明清小说终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清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论之曰:“水浒传者,祖国之第一小说也。施耐庵者,世界小说家之鼻祖也。”台湾佛光大学校长龚鹏程先生则以之与《红楼梦》相较,就传世时间、续书情况、社会影响、人物塑造诸端论其高下,谓“《水浒传》比《红楼梦》影响更为深远,应非妄言”。谨录斯语,期能有助于“《水浒》学”研究之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