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榘[jǔ](1695-1752),字契方,江苏阳湖人。雍正二年进士。雍正八年(1730),任广东南雄知府。当时南雄暴雨成灾,灾民露宿田野。潘思榘督促吏卒准备舟筏拯救被水围困的灾民,并筹措经费救济生还者和埋葬死者,经他救活的灾民数不胜数。雍正十三年(1735),任职海南道。他在当地疏濬湖泊,深入五指山安抚黎族庶民,并对伤害黎民的守将进行弹劾。乾隆四年(1739),任按察使。他上疏建议:广东的黎民聚居在崖、儋等海南七州县,应在当地创办义学,使黎民学习文义,并允许其应试。建议被清廷采纳。乾隆七年(1742),调任浙江布政使。次年,他上疏提出:官署的常平仓储粮原为接济青黄不接时的民需而设,春季平价发出,秋季敛粮储存。在执行过程中,有关官吏不能根据缓急需要,初春即行发售,往往为商贩囤积居奇,庶民并未得利。应规定浙东诸府于四月、浙西诸府于六月发售,至粮价平抑后即行停售。清廷认他的建议能因时制宜,遂予以批准。他又上疏建议:浙江地狭人筒,耕种时全靠湖溪储水灌溉。而不少湖泊均因扩充耕地而被侵占缩小。妨碍水利。今后应严加控制在湖边开垦。他的建议被廷臣商议后获准实行。乾隆十一年(1746),潘思榘任安徽巡抚。黄河在凤阳决口,灾情较重。他亲自乘船冒风在洪泽湖附近勘查灾情,几乎因翻船而丧生。次年,他根据勘查所见,提出了赈灾的方案说:凤阳一带农民不习惯多种种植。应督导其在灾荒之年多种桑麻瓜菜,能代替粮食之作物应因地制宜试种。根治水患应视为日常工作,与其在受灾时动用巨额赈金,不如平时讲求修筑坡塘堤岸,还可实行以工代赈。乾隆帝对他的意见甚为赞许。其后,他又调任福建巡抚,对清理积欠、修治水利等方面也有所建树。潘思榘从政精明勤奋,白天接见下属,夜晚处理文牍。对地方上发生的灾害多方设法抚恤。他还经常至书院宣讲经艺。他死后,清廷将他入祀京师贤良祠。谥号为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