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陆九渊
  • 姓名:陆九渊
  • 别名:字子静,号存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139年3月26日
  • 逝世日期:1193年1月18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学者称象山翁、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幼性格内向,生三四岁,问父天地何所穷际,深思,至忘寝食。认为程颐之言不类孔孟。少喜道书,尤躭《庄子》,至弱冠方信儒学。中举后候职家居,讲学槐堂书屋,确定“本心”之说。淳熙元年(1174),授淳安(今属浙江)主簿。二年,鹅湖之会,与朱熹辩异同,所说深化。八年,自崇安访朱熹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应邀讲学白鹿洞书院,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备受赞赏。迁国子正,讲授《春秋》。任敕令所删定官,授将作监丞,出知荆门军。筑荆门城壁,治军士逃亡,革税务弊端,修郡学贡院,政绩有声,为丞相周必大赞赏。后以祠禄官闲居,讲学贵溪天山(象山)书院,五年间来学而著于籍者数千人。


教育思想 陆九渊以“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强调教育对人生不可或缺。肯定教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重践履务实,而不轻读书,认为束书不观,游淡无根。教师责在引导学生选择切己有用者而精熟之,得其精神意旨,能推而“明物理、揣事情、论时势”;更以读书为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手段。


社会政治思想 陆九渊从社会风俗、国家制度入手,对历史与现实多有批判。认为古代心存风俗厚,而今心失风俗滞;三代制度优良,其后因循苟简。时政之失有二:一为胥吏残害民众。要求圣天子贤牧伯检吏奸以宽民力。二是科举败坏人心。俗士以儒家经典和说教猎取功名,降低其道德价值。冀望保存科举制而革除其弊害。批评孝宗政绩不著,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少实。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革除弊政;减轻赋税,缓和社会矛盾。还以实践者的直感,道出“古之是非得失常易论,今之施设措置常难从”。


哲学伦理思想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基础,认为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人物无一能违异,乃最高最本源的存在。理又为万事万物秩序,为一切所遵循。自然、社会与伦理之物,森然形于方寸之心,满心而发,充塞宇宙。因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俱是理。万物之理在心,心是万物实体,又是伦理实体,外化为知觉作用和道德伦理行为,自然地形成和表现为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知觉能力和践履道德、平治天下的实践能力。心与理合一,此心此理包罗万象,只须切己自返,发明本心,便心明理显,掌握一切知识和真理。发明本心,非为锻炼、扩展思维智慧能力,而是体认表现道德本性。他认为,学习为人之道,不是逐一扩充识解,而要明了整体。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整体一旦明了,部分即可体认。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方法有三。其一,简易功夫。即“发明本心”,也就是“存心”、“养心”、“求放心”。从日常生活处悟起,由最切近的事悟起,通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达到其最高与最后境界,本能自然地成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的完人。进而与天地万物合,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而为自然自在的超人。简易人人时时处处可为,却又深刻知本。其二,剥落。解除心蔽的修养方法。心本明亮,因人好欲,障蔽良知,乃至不明,无由识理。去欲存心,保有良知,须是剥落。剥落得一层即一层清明,随剥落随清明,直至剥落净尽方止。分为格除物欲与扫却邪见两种,须借师友琢磨而成。其三,优游读书。以为圣哲之言,载于经书,无所不备。择其切己有用者,熟读细思,务得宗旨,涵养德性。三者以自我反省的简易功夫为主,籍师友剥落、读书知圣训,但其鞭策。


其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源于孟子,又吸取佛道思想。以孔孟继承者自居,就论心而言,确较朱熹更接近孟子,但以“明心”、“不失本心”为孟子基本思想,又与整个儒家学说及孟子学说不相符合。主要观点与禅道切合,与道教之道也有共通处,却又批判佛道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为南宋理学主要学派之一,与程朱理学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思想史发展新阶段的标志。其论证封建伦理永恒合理,提倡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新方法,都有利巩固封建制度;但超越社会的超人理想,“六经为我注脚”的蔑视经典权威的态度,又在客观上对破坏封建制度与冲决理学罗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学说经弟子杨简等发展,走向了唯我主义,又经明代王守仁发展为陆王心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极具影响的社会思潮。其论学书札、讲学语录、诗文杂著编为《象山先生全集》,今经校勘整理为《陆九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