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廖平
  • 姓名:廖平
  • 别名:字季平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井研人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32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廖平(1852—1932年),字季平,1852年3月29日(清咸丰二年二月初九)生。四川井研人。家贫,其父曾为人牧牛、佣力,后稍自给,在盐井湾设一磨坊,廖平始能读书,勤于学。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张之洞放四川学政,次年院试,张对廖平很是赏识,拔为第一,补为县学生。1876年(清光绪二年),调尊经书院肄业。不久,王闿运到四川,主讲尊经书院,授《春秋公羊学》,谈今文经说,廖平受其影响,称“高第弟子”,与绵竹杨锐、汉川张祥龄齐名。1879年乡试,廖平考中第二十四名举人。1889年成进士,以知县用。廖平考虑亲老,不愿到远处做官,请求改就教职,选授龙安府学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及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


廖平早年研求宋学,后来逐渐专门分析经学中的今文与古文。他的学说以善变称,大体说来,从1883年到1902年的二十年间,学凡四变。第一变讲“今古”。初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认为今文学崇奉的《王制》和古文学尊崇的《周礼》可“同治中国”,分别周公和孔子的异同。这时虽平分今古,但已说“《左传》出于今学方盛之时,故虽有简编,无人诵习,仅存秘府而已。至于哀、平之间,今学已盛而将微,古学方兴而未艾,刘子骏(歆)目见此编,遂据以为今学之故,倡言求立。至于东汉,遂古盛而今微,此风气盛衰迭变之所由也”[1]。已对古文经学的创始人刘歆表示不满,代表作是《今古学考》。


第二变讲“尊今抑古”。1884年,廖平以为今文是孔子的真学,古文是刘歆的伪品。自称:“当时分教尊经,与同学二三百人朝夕研究,析群言而定一尊,于是考究古文学渊源,则皆出许、郑以后之伪撰,所有古文家师说,则全出刘歆以后据《周礼》、《左氏》之推衍。又考西汉以前言经学者皆主孔子,并无周公。六艺皆为新经,并非旧史。于是以尊今者作为《知圣篇》,辟古者作为《辟刘篇》。”[2]代表作是《知圣篇》和《辟刘篇》。这一时期,他尊奉孔子之“圣”,攻击刘歆之“篡”,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所本。


第三变讲“小大”。1898年说什么《周礼》是皇帝书,与《王制》大小不同,“一内一外,两得其所”。代表作是《地球新义》、《王制集说》和《皇帝疆域图》。


第四变讲“天人”。1902年,廖平以《尚书》为“人学”,而《诗》、《易》则“遨游六合以外”,是《天学》。他把过去写的《诗》、《易》旧稿加以改正,专门讲天人之说的演进。代表作是《孔经哲学发微》。


戊戌政变后,因康有为援引今文经说,推演变法维新,受到廖平启发,于是廖平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被革职。1909年,四川提学使赵启霖又以廖平讲左丘明实无其事,《春秋》三传都出于子夏,说是“穿凿附会”,命四川各学堂不得再延廖平讲学。1911年,辛亥革命起。次年,刘师培任四川国学馆长,聘廖讲经学。1913年廖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为四川代表,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后改为公立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至1922年辞退。


民国以后,廖平的学说又有改变,先把“小大”融合在“天人”之内,讲“人学、天学”(第五变,1918年),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各有领域,《礼》、《春秋》、《尚书》三经为“人学”,以《周礼》、《王制》为之传;《易》、《诗》、《乐》三经为“天学”,以《灵素》、《山海经》、《庄子》、《列子》、《楚辞》为之传,“各有皇帝、五伯四等”。后来又想再变一下,但越变越离奇,终于没有变出来。


1932年6月5日,廖平由四川嘉定返里,途中病逝。廖平著书甚多,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