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

辜鸿铭
  • 姓名:辜鸿铭
  • 别名:名汤生,以字行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马来亚槟榔屿
  • 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
  • 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以字行,别号汉滨读易者,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1857年(清咸丰七年)出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是第四代侨生,祖籍福建厦门。曾祖辜礼欢曾任槟榔屿华人“甲必丹”,父亲辜紫云任英人勃朗(F.Scott Brown)橡胶种植园经理。辜鸿铭小时聪明伶俐,被勃朗收为养子,十岁时即被送往英国的苏格兰,与勃朗家族一同生活,并入学读书。1877年以优异成绩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接着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工科,获土木工程科文凭,然后留居巴黎。辜精通英、法、德及拉丁、希腊等语。


1880年,辜鸿铭返回马来亚,在新加坡英殖民地政府任职。这一年,马建忠赴欧洲途经新加坡,辜鸿铭与之交谈,得悉中土文物盛况,以及留学生之人尽其才,报效祖国,较之自己在殖民地屈居人下,无从施展抱负,不啻天渊之别,遂倾心景仰中华文化,开始研读中国经史等古籍,并从此脱下西装,换上长袍,剃发留辫,终身不移并引为自豪。


1881年至1882年,辜鸿铭一度担任英国马哈与科尔圭洪勘探队译员,后离职留居香港,继续潜修中国经典。


1885年,经杨汝澍推荐,辜鸿铭参加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担任洋文案(相当于英文秘书、翻译兼礼宾诸务),一直到1905年,长达二十年之久,颇得张之洞的器重,辜自称“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1891年,俄国皇储游历中国至湖北时,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宴于“晴川阁”,辜为通译,席间,法语、俄语、希腊语均应对如流,俄皇储大为惊讶,叹为奇才,并以镂皇冠之金表相赠。


1900年义和团兴,中外震动。辜鸿铭秉承张之洞意旨,连续写了几篇英文专论,刊登横滨《日本邮报》,指出教案激民愤,各国应反躬自省,运用智慧、道德,公正从事。这几篇文章后来汇集成册,书名《总督衙门来信》。同时还撰写《尊王篇释疑解惑论》,载上海《字林西报》等报刊,针对康有为对慈禧的抨击,力予辩驳,并吹捧慈禧说:“惟皇太后不偏不倚,允执厥中。”


辜鸿铭为人耿直、倔强,好作惊人语。有一天,张之洞吩咐辜鸿铭择译西报,以供施政参考。辜不以为然,说西报造谣无凭,虽上谕,我亦不译。张只好另使他人为之。1902年“万寿节”(慈禧生日)官府照例开宴庆贺,并奉旨唱新编爱国歌。辜向同僚梁星海说,有爱国歌,怎么没有爱民歌?梁答:试请编之。辜略加思索,便说,已得四句:“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话音未落,举座哗然,故有“辜疯子”的绰号。


1905年9月,上海道台自海关总税务司收回主权,设立黄浦江浚治局,聘辜鸿铭为督办。辜在职共三年,期间因查获两名西人舞弊挖泥工费,辜力主惩罚,但外国领事袒护西人,会商时借口说我们都不是工程专家,所查恐尚待考。辜鸿铭遂出示早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所获土木工程科文凭,各领事失色无言,不得不呈报上级。时江督惮于交涉,因循不追究,辜乃将案件原委及证据加以公开登报,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1908年,辜鸿铭至北京任外务部员外郎,后擢升为郎中、左丞。他对办理外务,力主修邦交重于讲武备。在他看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是由于中外太隔膜,以致彼此猜忌,积嫌久而不通,遂如两电相激,一发而不可收拾。1910年1月(清宣统二年),清廷赏辜文科进士,同榜有严复;著名铁道工程师詹天佑被赏为工科进士。


辜鸿铭曾相随张之洞二十年之久,在张去世周年之际,他缅怀故人,遂摭拾旧闻,整理成《张文襄幕府纪闻》二卷。内容虽属幕僚个人纪闻,但文中不少愤世嫉俗之笔,行文亦庄亦谐,对晚清权贵颇多嬉笑怒骂,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也诸多贬辞。如“人谓我大帅(张之洞)学问贯古今,余谓我大帅学问即一章论语亦仅通得一半耳”。对袁世凯更斥之为“贱种”,指出“宫保(袁)以国家之兵交欢同寅。则兵将知有宫保而不知有国家。一遇疆场有事,将士各为其领兵统帅,临阵必然彼此不相顾救,如此,中国未经外人瓜分而固亦瓜分矣”。他本着促使外国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一贯主张,又将《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译为英文,发表于《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季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同时,他还用英文写了《中国牛津运动故事》(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书,以红衣主教纽曼在英格兰教会攻击自由主义的故事,同张之洞对维新的攻击加以比较,痛惜纽曼与张之洞的失败,恐惧“邪恶势力”将在欧洲与中国取得胜利。1911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Wilhelm)将该书译为德文,书名改为《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哥廷根大学之新康德学派极为推崇,列为该大学哲学系师生必读之参考书。


1910年,辜鸿铭辞卸外务部职务,出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响应,各省纷纷独立,辜鸿铭却公开宣称仍效忠于清廷,依然拖着长辫子,以“老大中华的最后一个代表”自诩。他曾自我辩解说:“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1913年,辜鸿铭一度担任五国银行团翻译。张勋复辟时,辜也被列名丑剧中的外务部职务。1917年,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聘辜鸿铭为该校教授,讲授英国诗歌及希腊文等课程。他在课堂上经常大谈孔孟之道,因深谙西方文化,精通西方多种语文,又研读中国儒家经典,能够比较中西文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其英语文字风格之典雅,发音之纯正流畅,更为学生所倾倒。五四运动时,他与林琴南等反对白话文运动,他用英文撰写文章刊登于上海《密勒氏远东评论》,说最通俗的语言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正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比现代流行的英语更为华丽一样,中国经典也是比市井白话典雅、华丽。


1924年至1927年,辜鸿铭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邀请,东渡讲学。他自诩学贯中西,独尊儒术,对西方文化多所非议,而对周公、孔孟之道阐扬不遗余力。德国学者曾将辜有关文章集刊译为《怒吼之声》,并组织“辜鸿铭研究会”。辜从日本讲学归国后,被张作霖聘为顾问;不久,又被委任为山东大学校长(未到任)。当时访华的外国作家、记者,多以一见辜鸿铭为荣;有的甚至说,到北京可以不参观紫禁城,但不可不见辜鸿铭。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病故于北京。


辜鸿铭的主要著作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春秋大义》、《读易草堂文集》等。译作有《中庸》、《论语》(中译英)以及《痴汉骑马歌》(英译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