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元(1025—1094),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早年勤学,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后来游历天台山,遇鸿濛先生张无梦,从其修道,得解《老》、 《庄》深义。曾长期隐逸江淮之间,以书、琴自娱。宋神宗时,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入京城讲《道德经》和《南华经》。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御批云: “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迁为右街副道录。家藏道、儒、医书数千卷,皆精心校正,四方学者多从其游。后乞归庐山,临行时行李百担皆经史。当时京城道官共十二员,陈景元上言:“凡阙员,乞试《道德》、 《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神宗准其奏。从此道家之学,为之翕然一变。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陈景元继承唐代道教的义理之学,以老庄哲理为本,揉合宋代流行的炼丹思想和实践,建立了一套以“自然常道”为本体,以“静心悟道”、 “炼形长生”、 “无为治国”为主要内容的道教学说。他认为,虚静悟道,自身就与万物合一,性无不通,不可穷极,这就是“神合常道”;炼丹养形,颜如处子,住世千载,只是“形合常道”;而光而不耀,清静无为,修身治国,即是“能用常道者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西升经集注》六卷、《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集注》四卷、 《冲虚至德真经释文》二卷等,均收存于《正统道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