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騄(1845~1926),字骧臣,号新里,晚号梦园,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
刘曾騄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刘遵海是道光二年(1822)进士。他幼而聪慧,7 岁能诗,8 岁丧父后,在母亲教诲下奋发向上,13 岁通群经。十五六岁时,与同乡邵兰宾、沈生甫、王介艇、赵耐卿、丁济先并称梁园六子。同治三年(1864)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
在仕途上,他历任山东郓城、郯城、菏泽、茌平等县知县。任内兴办学校、培育人才、表彰节烈、平反冤狱、修举先贤祠祀,分校乡试时选拔出诸多人才。光绪十九年(1893),他在顺天府致仕。光绪二十年(1894),第二次觐见光绪皇帝。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宫返京途中驻跸开封,刘曾騄第三次觐见光绪皇帝。
民国成立后,刘曾騄换上汉服,重修刘氏家祠,设义塾教授贫困子弟,立义仓救济贫困百姓。他还与黄小宋等人成立夷山诗社,续香山九老社、梦园诗社,提倡梁园风雅。
刘曾騄著述颇丰,著有《梦园诗文集》《骈体文》《诗余》《公牍》《尺牍》《年谱》《杂著》等。还编写了家学著作《刘氏家约》《刘氏家礼》,经学书籍《皇清经解》《通志堂经解辑要》《论语分编》等。另有史学作品《历朝循吏补传》《烈女补传》《古逸民史》等,以及文学理论著作《河洛诗则》《文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