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江苏高邮人。卒于北京。自幼生活在一个旧式的书香门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26年入县城第五小学读书,1933年入高邮县中学以及江阴县南菁中学读书。1939年经上海、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其间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受到中文系沈从文教授的阅读、写作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中学当教师。1948年到北京,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北京文联,任《北京文学》编辑。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先后任《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1962年调北京京剧院任编剧。“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关进“牛棚”,后参与革命样板戏改编。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实现“衰年变法”,在小说、散文创作上引领风骚。1985年在中国作协第四届代表会上选为理事。1997年因病逝世。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本作品集《羊舍的夜晚》。20世纪80年代后,创作进入高潮期,一直耕耘到晚年。短篇小说集有《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晚饭花集》《茱萸集》等。其中《受戒》获1980年北京文学奖,《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集有《逝水》《蒲桥集》《菰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其中《天山行色》获1982年北京文学奖。文学评论集有《晚翠文谈》。创作有戏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大劈棺》等。其中《范进中举》获1956年北京戏曲汇演剧本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汪曾祺全集》8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汪曾祺小说全编》3卷。
他是一位开创文学思潮和流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自觉地承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抒情小说的创作传统,使中断数十年的抒情小说在新时期再度复兴,同时带动了何立伟、贾平凹、阿城等青年作家的创作,在8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散文化小说流派。他高度重视地域风俗和民间文化的表现,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典范性作品《大淖记事》《受戒》等,激发和引导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诞生。在长、中、短篇小说种类里他只痴迷短篇小说文体,一生孜孜探求,摒弃“戏剧化”情节,追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引入“散文化”写法,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如《鸡鸭名家》《异秉》《鉴赏家》《职业》《岁寒三友》《八月骄阳》等,形成了一种朴素、典雅、鲜活、深厚、幽默、隽永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和叙事语言,影响了很多小说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