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1923年2月22日—2002年6月27日),当代著名作家。1923年2月22日生于山东省黄县枣林庄一个贫农家庭。八岁入小学,十六岁参加八路军,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初在胶东五支队政治部国防剧团当宣传员,后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青年干事、组织干事、组织股长等职。1943年4月入胶东抗大学习。1944年夏任胶东军区前线报社记者。是年冬,调作战部队,历任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1950年因重伤转业到工业部门,历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设计分局副局长、设计院副院长。现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文学活动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为了反映和指导当时的斗争,曾利用课余时间写了两个剧本,即以动员“空舍清野”为题材的《麦收之后》和以开展对敌政治攻势和敌占区群众工作为题材的《排难除害》,均由抗大学员排练演出。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革命队伍里,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并亲自参加过北满林海雪原的剿匪斗争,人民群众和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深深地激励着他,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为了歌颂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及英勇的战友,他于1955年2月正式动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56年8月写成了长达40万字的优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作家出版社)。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及小分队战士们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大无畏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作品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章回体的形式以及民间故事式的群众语言,艺术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在继承和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上有一定的成就。小说出版后,已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深受读者欢迎,同时被译成越南、蒙古等国文字。此后,曲波一直坚持业余创作。其它作品有:短篇小说《热处理》(《人民文学》1958年2月号)、《争吵》(《处女地》1958年5月号);长篇小说《山呼海啸》(197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这部长篇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一个主力连在根据地县委领导下,和当地民兵紧密配合,全歼日寇和汉奸的艰苦曲折的斗争故事。同年还发表了反映解放军医务人员生活和斗争的长篇《戎萼碑》(1977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狂飙曲》(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曲波及其家属因反对江青而惨遭迫害,直至1978年夏才平反昭雪。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同年出版长篇小说《桥隆飙》。这部长篇以抗日战争初期的山东沿海地区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带有草莽英雄色彩的农民起义首领的艺术形象,描绘了他从自发的革命斗争到接受党的领导这一曲折复杂的过程。1982年3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散文《观画思人祭》。1982年9月,创作散文《丝丝故乡情》。1982年10月,在北京接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沃克。1983年12月28日,创作散文《十天老友》。1983年1月,在《胶东文学》第1期发表《丝丝故乡情》。1983年2月,离休。1983年4月,在《世界文学》第2期发表《十天老友》。1983年6月,在《山西文学》第6期发表散文《卑中情——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1983年,发表散文《遥寄扶桑故友》。1984年4月5日,创作散文《义情思》。1984年7月,在《天津日报·文艺》发表《义情思》。1985年1月15日,创作散文《清水流香》。1985年6月,在《鸭绿江》发表《清水流香》。1994年1月20日,创作散文《澳洲遥祭洛兄》。1994年5月,在《中篇小说选刊》第3期发表《澳洲遥祭洛兄》。2000年,创作《回忆与遐想》。2002年6月27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