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烽(1922年6月8日—2004年1月31日),当代作家。原名马书铭。曾用阎志吾、孔华联、莫韵等笔名。山西省孝义县人。出身贫农家庭,幼年丧父,7岁随母寄居汾阳县东大王村娘舅家中。16岁时,高小未及毕业即参加八路军,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38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至1942年在延安“鲁艺”附设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及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9月,以马烽笔名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第一次侦察》。1943年初回晋绥边区做文艺工作。此后曾相继担任《晋绥大众报》主编。《晋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晋绥出版社总编辑。1945年6至8月,他和西戎合作,在《晋绥大众报》上以连载方式发表了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这部小说由一系列生动的战斗故事联缀而成,刻画了雷石柱、孟楞楞等农民抗日英雄形象,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语言通俗流利,深受读者欢迎。1947年后,他根据参加土改运动所获得的感受,写出了《村仇》、《金宝娘》等中、短篇小说。1949年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1951年到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兼任副秘书长。1954调作家协会创作组,后任青年部副部长。此间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农村新生活的短篇小说如《一架弹花机》、《结婚》、《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等,并与西戎合编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1956年后他返回山西定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写出了《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个上级》等受到广泛好评的短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此外还发表了传记体小说《刘胡兰传》。“文革”期间,马烽饱经磨难,曾举家下乡插队。1976年重返文坛后,在坚持创作的同时,还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席团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山西省文联主席。1990年初调任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在新时期出版了《马烽短篇新作》,其中《结婚现场会》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与孙谦合写的电影文学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摄成影片后改名《泪痕》)受到热烈欢迎。马烽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语言朴实诙谐,地方色彩浓郁,风格鲜明独特。他是公认的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的重要作家。1987年,创作短篇小说《葫芦沟今昔》,该小说叙写对葫芦沟的采访过程,表明了客观评价改革前后农村历史的实事求是态度,获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8年,与孙谦共同担任剧情电影《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编剧;同年,出版电影剧本集《马烽、孙谦电影剧作选》。1996年,出版小说选集《马烽小说选》。1997年,创作现代小说《袁九斤的故事》。2004年1月31日,马烽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