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1914年4月18日—1996年6月20日),现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青少年时期即接触新的社会思潮,参加家乡的人民革命斗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冬,参加农民反抗国民党地方当局横征暴敛的斗争——“反割(猪)头税运动”。1930年,考入聚集了雄厚革命力量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梁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到工厂、农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反对“不抵抗主义”。1932年,当局宣布解散学校,师生奋起护校,遭到镇压,伤亡多人,史称“七·六惨案”,梁斌被列入了黑名单。两个月以后,发生“高蠡暴动”,革命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大无畏精神和暴动失败后遭到的血腥镇压,给梁斌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故乡所发生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了他创作的重要题材。1933年春,梁斌失学失业,流浪北平,开始了“文学青年生活”,即白天跑图书馆,夜间写作。1934年,他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月刊上发表了反映冀中农民斗争的第1篇小说《夜之交流》。1936年,梁斌回乡养病,同时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他担任冀中地区新世纪剧社社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宣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939年至1941年间,他先后担任蠡县游击第11大队政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联合会文艺部部长、冀中文化干部学校副校长等职。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相继写出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剧本《爸爸做错了》、《血洒芦沟桥》、《抗日人家》、《五谷丰登》、《千里堤》等。1943年秋,他又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扩充为中篇《父亲》,其主人公也就是后来他在《红旗谱》里塑造的革命农民典型朱老忠的雏形。1945年至1947年,他的精力主要用在工作上,相继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1948年他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担任地委宣传部长、《襄阳日报》社社长,主要从事基层工作。1952年调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些,都为他投入创作《红旗谱》在生活、艺术、思想和组织上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他从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至1956年完成了1—3卷的初稿。1957年12月第1卷出版,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相继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译成外文出版。1963年出版了《红旗谱》的第2卷《播火记》。第3卷还未及动手修改,“文化大革命”爆发,梁斌备受迫害,《红旗谱》被诬陷为“为王明反动路线招魂的反动作品”。小说第3卷被查抄、丢失。1972年,他在失掉创作权利的情况下秘密创作反映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翻身记事》,此书于1978年出版。随着江青集团覆灭,“文化大革命”结束,梁斌在创作上也踏上了新的里程。《红旗谱》第3卷失落多年后被找到,经两年多时间的修改,定名《烽烟图》于1983年出版。此间,他在《新文学史料》上以《童年》、《初生之犊》、《青春似火》、《烈火青春》为题发表了10篇回忆录。198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笔耕余录》,汇集了他几十年来的散文、评论和创作谈。在创作上,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重视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的统一。197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
1996年6月逝世,安葬于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