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元(1860—1929),字廉臣,别署印岩,以字行。世居浙江绍兴,出身世医家庭,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何氏承祖业,悬壶绍城卧龙山之宣化坊,晚年自号越中老朽,同仁称为“越州翘楚”,为“绍派伤寒”之中坚,卒后葬于谢墅郑家山之牛羊岗。行医50余年,于医学研究、医事活动贡献颇多,与裘吉生、曹炳章,并称浙江“医林三杰”而居其首。
何氏幼习举子业,乡试二荐不售,遂专力于医,先与沈兰垞、严继春、沈云臣讲习古医学说,师法仲景,约三年,渐通轩岐经旨、仲景方义,更旁及刘、李四家,于丹溪之学,有所心得。继从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初笃守古方,意在尊经,樊则谓传世与行世迥异,江浙滨海临江,地土原湿,先贤发明疗治湿燥温暑诸法,不可偏废。何氏乃复考明清各家学说,于叶天士、王士雄诸家专集,致力颇深,但初出问世,效者固多,尤有不效者。于1886年,遂放弃诊务,出游访道,集思广益,寓苏垣一年,居沪上三载,遇名医,辄相讨论。与丁福保、周雪樵、蔡小香等沪上名医来往密切。庚子年(1900)后,西洋医学在我国日渐传播,何氏又广购泰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究,并令其子幼廉从东西医游,饱沃新知,折衷旧学,复经实地经验,感到西医学未必全可取,中医学未必尽可弃,主张以崇实黜华为原则,通过沟通新旧来改良医学。在上海游学三年,何氏积极从事各种社会医学活动。1907年,周雪樵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医学会,何氏与丁福保担任副会长。周雪樵提出振兴中医的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系统整理古籍、编写教材、兴办教育等。何氏与周雪樵共事期间,深受影响。1908年,何氏返回绍兴,便开始实践周雪樵和中国医学会的宏图计划。何氏受到汇通派主张及清廷变法的影响,衷中参西。何氏的活动与主张与傅嬾园等人不谋而合,汇聚成浙江的中西汇通派,与张锡纯、恽铁樵等,南北呼应,共为声援。何氏与名医赵晴初为忘年交,共同研讨浙绍时病之治法,常交谈至深夜而不觉倦。赵彼时已望重医林,日惟孜孜于学,性不喜与时俗交往,凡庸庸辈拜谒,即名重当时而胸无实学者,亦每拒而不见,惟何氏往访,不以长者自居,谈洽颇欢。赵谓治病不可以经、时方自限,方之切用,在洞察民情禀赋之刚柔、风土凉温之迥异而后随证酌选,方显灵活,何氏深颔之。
1908年6月,何氏与裘吉生等创办的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刊行《绍兴医药学报》,共出80余期。该社“拟中外并参,择优编译,以发明新学而保存国粹”,编译出版了许多医书。1916~1921年,先后出版了《医药丛书》《国医百家》等医书,校订刊刻古医书110种,名曰《绍兴医药丛书》。在1906~1910年,何氏曾任绍兴医学会会长、绍郡医药学研究社社长及绍兴中西医协会监察委员会委员长。1915年3月9日,何氏联络胡震、裘吉生、曹炳章等,将医学研究社和医药联合会合并成立神州医学会绍兴分会。何氏因学业精深,素孚众望,连续三次被选为评议长及外埠评议员。由于其主办医刊,为众所瞩目,所发表的著作,更是博得海内诸多名家的赞誉和钦佩。曹炳章、毛凤岗、严绍琪、俞修源、郑惠中皆出其门下。无锡名医周小农亦私淑其门墙。徐荣斋、史介生为其再传弟子。其子幼廉亦“笃学精诣,能传其业”,有著作传世。何氏中年以后,对先前衷中参西的某些作法,深感鲁莽从事,弊多利少。何氏晚年,当局推行强行取缔中医的反动政策,余岩之流,为消灭中医出谋划策,一时以西代中之谬论甚嚣尘上。何氏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又鉴于汇而不通、牵强附会、反多流弊之教训,乃不复侈言衷中参西、中西汇通,而转谓继承发扬岐黄祖道重于中西汇通。简言之,何氏早年主张研古而不薄今,中年致力于衷中参西(此期据其自云著作颇多,但成就颇少),晚年则悉心于继承,很少再发牵强附会的参西说中之论,这一大体过程,亦是时世使然。
何氏认为,“欲保存中国国粹,必先办中医学校,欲办中医学校,必先编医学讲义”。1915年8月,他在《绍兴医药学报》上公开发表《公编医学讲义之商榷》文章,倡议全国中医界组织起来,共同编写一整套系统的中医学标准教科书。关于编写教材方法,他主张仿西体制,提出按生理、卫生、病理、诊断、疗法、辨药、制方等七个方面,系统整理中医学。为了保存当时名医鲜活的宝贵经验,何氏又在《绍兴医药月报》上刊登启事,征集全国名医验案。越医何廉臣是当时医界很有号召力的中医学术领头人。
1920年,绍兴湿温时疫流行,患者甚多,贫病者,无钱赎药,加之求签服药之风盛行,或坐以待毙,或误药而亡,冤死载道,何氏目击心伤,亟为奔走联络,与裘吉生、胡宝书、曹炳章等发动号召开展义诊施药并上书官厅,敦促重申禁令,制止求神药签的迷信活动。1921年,绍兴县警察所考试中医,何氏被选为主考。1929年,何氏不顾年迈病重,仍然十分关心当时中医界争取合法地位,组织北上请愿,为主要领导者之一。何氏在繁忙诊务之余,创办医刊,传播医术,影响深远。
何氏著述甚丰,其已刊之作,计30余种:《通俗伤寒论》(增订)最负盛名,其中有关温病疫病的专著有《湿温时疫治疗法》《重订广温热论》《喉痧证治会通》等,其力作《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收录了大量温病疫病医案,尤为可贵。其对温病学说的传承与发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厥功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