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中国当代诗人。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安人。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任教师。朦胧诗运动后期重要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山脉》(1983)、《亚洲铜》(1984),出版有《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海子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诗歌。1985年,发表在《草原》第4期上的成名作《亚洲铜》第一次以“海子”为笔名,这首诗发表后引起诗歌界的关注。海子在他短短的诗歌写作时间中,以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天才般的辉煌成就,他有200余首优秀的抒情诗和7部长诗,以及近百余万字的小说和剧本,大都创作于1984~1989年。对于海子的成就,许多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骆一禾认为“海子是得永生的人”,陈东东认为他的诗“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海子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德国诗人F.荷尔德林和哲学家M.海德格尔的影响,对于不可言说的神秘之物怀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感,因此他的诗歌往往追求一种神言与人言相融合的精神体验,注重诗歌修辞学,语言优美典雅,崇尚超脱世俗的意境。臧棣评价说:“海子最感人的地方,是他对诗歌语言的近乎残酷的雕琢,这种雕琢既谦逊又诚实,其结果又如此令人叹服。毋庸置疑,他在沉着地尝试着以一种崭新的语言来写诗,是‘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和‘黎明是一条亮丽之虻/吃下了无数灯/她变得更加明亮’这样优美、清新的诗句的主人。他悠然遁入一种明净而又单纯的童话和神话错落重叠的境界之中,以绮丽的感觉方式,展露着一个丰富的美妙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爱情是一颗不落的太阳。”
海子的精神世界中坚守诗歌理想,坚持对精神世界和艺术本质的探求与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海子所持守的诗歌创作方向不是历时性的进化论立场,而是在共时性的、生命存在的本源中寻找突入诗歌的本质,因而一切原初的历史经验在海子那里就不是作为历史持续的发展阶段,而是作为生命本体所获得的内在经验呈现在他面前,这样,海子的精神主体及其诗歌作品便超越了他的民族和时代。这种超越,使海子的诗歌呈现出清晰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他总是处于一种现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精神和主体意识。在海子的短篇抒情诗《亚洲铜》《麦地》等诗歌中,他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凝结成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原型意象,表达出强烈的悲悯情怀和救赎意识。这种以原始生命对现代社会抗辩的悲剧性,凸显出海子独特的孤独意识和英雄气质。
1989年3月26日海子于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他的短暂生命中,一直保持着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社会所理解,但他仍然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历史中一位全力冲击诗歌与生命极限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