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1911年4月19日—1966年9月3日),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笔名有陈漫哉、梦甲等。浙江上虞人,生于南京。自幼生活在宗教氛围里,深受浸染。
1921年入中学。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法律系,开始创作自由体小诗。在诗歌观念和诗歌创作上,先后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等的影响,注重诗的格律。经徐忘摩推荐,在《新月》杂志第2卷第8号上首次发表新诗《那一晚》。
1930年1月发表《诗的装饰和灵魂》一文,主张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应给人以美感,反对文学的功利性,流露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同年初与方玮德、方令孺等创办《诗刊》,担任实际编务。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梦家诗集》(新月书店版),引起诗坛的注目。同年夏毕业于中央大学。应徐志摩的邀请编《新月诗选》,共选出新月诗派的诗人18家、诗80首。在《序言》中论述了新月诗派的主张,标榜“醇正”与“纯粹”,强调技巧周密和格律谨严。 9月任《诗刊》主编。
1932年一二八战役爆发后,参加十九路军,在前线创作了《在蕴藻浜的战场上》等爱国诗篇。3月应闻一多的邀请到青岛大学任助教,开始研究甲骨文。7月由北平晨报社·北晨学园出版诗集《在前线》。9月到北平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
1933年1月,为保卫热河出榆关赴前线,创作《古北口道中》《承德道中》等诗篇。以后到安微芜湖任广益中学教员,其间创作长诗《往日》《泰山与塞外的浩歌》,《黄河谣》等。
1934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诗集《铁马集》。同月回北平,为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攻读古文字学。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月刊》、《新诗》等报刊上发表诗作。
1936年3月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自选诗集《梦家存诗》。他以歌咏爱情和景物的抒情诗见长。在创作上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追求以简单纯朴的诗句、纯真的情感流泻,表现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但有的诗作染有宗教意识。闻一多编的《现代诗钞》,选收他的诗作《一朵野花》、《雁子》、《潘彼得的梦》、《鸡鸣寺的野路》等10首。1936年伦敦出版的英语《中国现代诗选》中,也选有他的诗。同年9月获硕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开始从事古文字学与古史的研究。抗战爆发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
1944年去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在美国三年,编写美国所藏中国铜器目录,还撰写一些论文。
1947年夏,为收集中国青铜器资料,漫游英、法、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同年秋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编委、《考古通讯》副主编等职。出版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武威汉简》等著作,在古文字学、年代学和古史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事研究工作之余,曾发表少量歌咏景物的短诗。
1957年,陈梦家先生被错划成右派,但陈梦家仍在工作室里埋头工作,并将故宫的九百张铜器拓片与夏商周“三代”的著录一一核对。
1966年9月3日,“文化大革命”中不忍屈辱,陈梦家自缢,年仅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