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1904年12月06日—1995年01月06日),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字彦威。原籍江苏溧阳,出生于迁安县(今属河北省)。中小学时代,广泛阅读诗文别集和较重要的选本。中学毕业后曾考入北京大学,父亲逝世后辍学教书赡养家人。历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志存中学、省立保定中学国文教员,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学海书院教授兼编纂。抗战期间,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至成都,任华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史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杜甫研究学会会长、唐史研究学会理事等职。自离开北京大学后,60余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是教中文系课程,后又教历史系课程。因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治学方法,一是论史结合,即努力在掌握广博而又经过考核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分析论断。二是古今结合,即“通古今之变”,研究古代文史,联系今天的实际。三是文史结合,用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互相印证,触类旁通,互相补充,树立新义。如讲授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与骈文,就进而深入研治这一时期的历史;因研究杜牧的生平与作品,而博览有关中晚唐的史书。这样通过学习历史,知人论世,从而对古代作家作品更能深入理解,对诗词中的个别词句,也能根据当时的史实和典章制度补正前人疏解之误。同时在研究历史时,联系当时的文学作品,探讨当时人的“心声”,又使这门枯燥的学问变得兴味盎然。
曾亲承张尔田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长达70年之久。在各大学中文系执教期间,曾讲授“六朝文”“六朝诗”“杜诗”“词选”“文选”“中国文学史”“历代韵文选”等课程。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与张志烈共同主编《唐诗精华》;撰写《元遗山年谱汇纂》《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诗词散论》《杜牧诗选》《杜牧传》《杜牧年谱》《冰繭庵丛稿》《灵谿词说》(与叶嘉莹合著)、《词学古今谈》(与叶嘉莹合著)等专著。并发表数十篇论文,从《诗经》到王国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众多重要作品和重要作家均在其研究论述之列。另有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