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历史学家、作家和学者。早年在基尔学法律和古代语言学,并参加了家乡的政治斗争。他广泛涉猎了古代史的各个领域,尤其精于考古学和罗马史。由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得到丹麦国王的研究奖学金,去意大利搜集拉丁铭文并做考古工作。1848年在莱比锡任法学教授。他终生关心政治,曾任普鲁士邦议会议员和帝国议会议员,参加过1849年5月的萨克森人民起义,属于民族自由党左翼,后来脱离该派,是一位刚强正义、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活动家,俾斯麦的坚决反对者。当时俾斯麦功高盖世,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蒙森却一身浩气,仗义执言,在议会当面鞭挞这位铁腕人物,以自由和统一的民主国家理想反对俾斯麦的政治和议会制度。因为他的民主立场而被开除教职。此后去苏黎世任罗马法教授,又去布雷斯劳和柏林任历史学教授。1858年任普鲁士科学院职员(后来任秘书)。他的政治信念也影响了他的学术事业。他把政治目标融入历史研究,首先是他的《罗马史》。其实际政治目标就是以史为鉴,以古罗马的兴亡暗示当时的德意志。这是他的学术名著,也是文学杰作。为此,他在德国学者中声誉鹊起,名闻遐迩,获得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
终其一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除宏篇巨著外,发表论文400篇,内容涉及考古学、金石学、罗马史、罗马法、古代语言学等等。他的主要学术成就还有碑铭学(《拉丁铭文集成》)、古币学、法学史(《罗马国家法》和《罗马刑法》)。 《罗马国家法》的重大意义甚至在《罗马史》之上。蒙森是治学严谨、有批判精神的史学家。他不是从对叙事史料作哲学评论出发,而是从法学、古币学、金石学等这些实用学科出发来研究历史,并将此理解成最富有成果地将法学与历史学互相结合在一起的途径。他很快写成的《罗马史》前三卷,为罗马史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得出了新结论。他纠正了尼布尔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写罗马远古史得出的错误结论。他认为,最可靠的史料存在于铭刻、古币、器物、工艺品等文物之中。他精通考古学,熟悉罗马的法律制度,再加上他的生花妙笔,使《罗马史》超越了所有前人的同类作品。另外,他特别注重原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认为这是史学的基础。他大量搜集原始资料,进行考订和解说,自行引用。因而,他的史著立足于充分、坚实的原始资料基础之上,往往能发现前人的谬误和不足,提出新的观念。《罗马史》不去描写罗马皇帝时代,它的第五卷却专门叙述罗马各行省,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这个庞大帝国的全境。这部名著满足了专家和有文化教养的读者的需要。他想用《罗马史》教育读者去进行政治思考,少一点轻率的政治态度。蒙森是19世纪欧洲史学界的一颗明星,他在许多方面都是当时西方史学的代表。他治学和为人的态度均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