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思浩(1784~1854),朴思浩分别于1828年和1837年两次以燕行使臣的随行员身份赴清朝,共结交了丁泰、吴崇梁、熊昂碧、黃爵滋、汪喜孙等19名清朝文人, 在第一次燕行时,就已与14名清朝文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文化交流。思浩与清人以笔谈、诗文唱酬、尺牍往来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朴思浩与清朝文人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关于诗文评论及书画鉴赏等方面的交流,有关于朱子学与阳明学方面的学术探讨,还有关于朝鲜的山水地理、箕子朝鲜、朝鲜服饰、历代贤哲,以及朝鲜文人学者及其著作等多方面的交流。朴思浩与清朝文人的交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朴思浩交遊的人物绝大多数是江南文人,大部分是崇尚朱子学的知识分子。第二,朴思浩与清朝文士的交流具有集体聚会性,与之交流的清文人以同乡、同僚、同年、姻亲、友朋等各种人脉关系形成某种集体。虽然学术团体性尚不明显,但19世纪中韩文人交流中朝鲜文士参与清朝文人团体聚会的特征朴思浩之后较为普遍,朴思浩是较为早期出现了这种特征。第三,与朴思浩交流的清文人非常关注朝鲜,积极主动地要求阅览朝鲜的书籍。清朝文人对朝鲜有甚多了解,朝鲜的书籍传入清朝,被清朝文人广泛阅读并受到好评。这是18世纪中后期以来持续不断的中韩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且表明19世纪中韩交流已经形成双向需求的交流形势。 朴思浩与清朝文士的交流在19世纪中韩两国文人交流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全面研究19世纪中韩文化交流具有奠定基础和补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