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睟光(朝鲜语:이수광,1563年-1628年)是韩国朝鲜的文臣及外教官,性理学者,实学者和作家。字润卿(윤경),号芝峰(지봉),谥号文简(문간)。韩国性理学和实学及过渡期的人物。生于“嘉靖癸亥年”二月四日(即公元1563年);“六岁读章句,受学于家庭”,“十二稍属文,通四书五经”,即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到12岁已经通晓《四书》、《五经》等古代文化精粹;13岁入成均馆学习;16岁(万历戊寅即1578年)参加进士科考试得中,由此少年得志,名声远播;17岁时(万历己卯,即1579年),其父(李希俭)去逝(时为兵曹判书赠领议政),可谓少年失诂;20岁(万历壬午,1582年),其所作文章受到当时执掌文柄的李珥(栗谷)的赏识,登进士第冠首;23岁(万历乙酉,1585年)擢大科,为正言兼制教,从此开始走上仕途。万历庚寅(1590年),作为书状官,赴北京祝贺大明千秋节,回归后任黄海道都事;1591年冬,升迁为吏曹左郎;1592年(壬辰四月)倭寇入侵,壬辰战争爆发。此时他被任命为“防御使从事”前赴岭南(庆尚道);1594年(甲午)起,为“宣谕御史”入北道,又为“备边郎”,又为“都司迎慰使”等;1595年(万历乙未),时年32岁,为右承旨兵曹参知;1596年,因病辞职归养;1597年(丁酉八月),因“皇极殿灾”,其作为进慰使前去北京,中途(“箕城渡关河时”)因病重,耽搁了行程;1598年春(正月)还朝,又被任命为右承旨,后迁为吏曹参议;1599年冬,因柳西迥事件被牵连,降职为大司成;1600年(庚子)夏,受“献纳”(官职)李尔瞻一而再再而三谗垢,遂辞官;1601年(辛丑)春复职,考校《周易》,又作《玉堂草教书》,又做都司迎慰使(“明皇太子册礼成,诏使将至”);1602年夏,复拜副提学,与诸儒校正《周易颜解》;1603年(癸卯)夏,校正《史记》;1604年(甲辰)夏,又升迁为兵曹参议大司成,冬被谗,外放为安边府使;1606—1608年,因病重,辞去官职,“作废二年”;1609年,复职;1611年(辛亥)8月到1612(壬子)年5月,因光海君谴使,奏请世子冠服,被任命为副使,去北京。在“留馆一百四十日”期间,与安南、琉球、暹罗使臣交往,留下《安南使臣唱和录》、《琉球使臣赠答录》二卷;“癸丑之祸”(1613年)后,出任顺天府使;“癸亥反正”(1623年3月)后,得仁祖器重,直至大司宪。于“崇祯戊辰”(即公元1628年)“至十二月十六日终于寝”,“春秋六十有六”。李睟光从23岁直到逝世,为官四十四年,屡经事变,屡遭坎坷,直至鞠躬尽瘁。著作有《芝峰类说》《采薪杂录》《秉烛杂记》《纂录群书》《芝峰集》《采薪杂录》《秉烛杂记》《纂录群书》《解警语杂篇》《剩说余篇》《升平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