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原籍河北省丰润县,生于上海。她的曾祖父张印塘,在清代官至安徽按察使。她的祖父张佩纶同治朝以进士出身,光绪朝官至三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她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位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遗少”,母亲则是和她父亲门当户对的南京一位军门的小姐——黄逸梵。但她的父母失和,母亲在她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和她姑姑相偕去欧洲留学了。她的童年是在北京、天津度过的,1929年迁至上海定居。她3岁时就能背诵唐诗。她自己说:“我生来是个写小说的人。”7岁时她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8岁那年,她尝试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她从十来岁起就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捧着厚厚的小字石印本,耽读《红楼梦》和其它旧小说。她自己认为“这两部书(《红楼梦》和《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是《红楼梦》”。1937年她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校期间,她因一篇自己命题的作文《看云》,受到老师的赞赏,曾在全班朗读,还在学校的一份小型刊物《国光》上发表过两篇小说《牛》和《霸王别姬》。1939年去香港大学就读。1942年香港沦陷,她差1年没有毕业,又回到上海,和姑母同住在当时大西路的一幢西式公寓里。这时,她卖文为生,而且卖的是“洋”文,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一份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之类的文章。1942年,《西风》杂志以《我的生活》为题征文,张爱玲写了篇《我的天才梦》应征,得了个第十三名名誉奖。她在这篇不到两千字的散文中,道出了自己早熟早慧的苦恼。1943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22岁的张爱玲,用纸包着两本稿子——《沉香屑》的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经人引荐,登门拜访了《紫罗兰》的主编周瘦鹃。这两篇小说就这样刊登在《紫罗兰》上了。从此,她的传奇故事:《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鸿鸾禧》、《留情》、《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琉璃瓦》、《年轻时候》、《花凋》、《心经》、《封锁》……,一篇篇写出来。这些小说有的是写上海,有的是写香港;但她说,即使是写香港,她也“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张爱玲当时还写过一部“刚下地就夭折”的长篇小说《连环套》,这显然是她的败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在《亦报》连载过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和一篇中篇小说《小艾》。1950年7月,她曾参加上海市的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7月,她以去香港大学继续未完的学业为由申请离境去了香港。当年9月开始上课,11月自动离开港大。后来她在香港的美国新闻处工作,在此期间,奉命为《今日世界》杂志写过两部反共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开头住在纽约一个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子宿舍,然后又搬到纽英伦。1958年,由胡适出面做保,她申请到南加州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办的一个“艺文作坊”住了半年,后来又在陈世骧教授主持的加州柏克莱大学中文研究中心工作。1967年,她一度到英国剑桥,应雷德克里芙女校之请,做过驻校作家。她在美国过着隐居的孤独生活。不过,她近年对50年代自己在香港美国新闻处“授权”(她称之为Commissioned)之下写小说,也曾表示了悔恨。1969年,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1973年,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出版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4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著有:短篇小说集《传奇》、《张爱玲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十八春》(又名《半生缘》)、《怨女》、《秧歌》、《赤地之恋》,散文集《流言》、《张看》,评论专著《红楼梦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