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

师陀
  • 姓名:师陀
  • 原名:王长简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南杞县化寨人
  • 出生日期:1910年4月19日
  • 逝世日期:1988年10月7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师陀(1910年4月19日~1988年10月7日),现代作家。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君西、康了斋等。河南杞县化寨人。早岁曾在杞县第一小学读书。1925年至1931年,先后在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商业学校初中班、河南省立第一高中文科读书。中学时即爱好文学,尤其喜欢李贺的诗,其文学创作也受到李贺诗歌的影响。1932年1月,首次使用笔名“芦焚”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请愿正篇》。1936年秋,由北平到上海,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短篇小说集《谷》获得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金,同时获奖的还有曹禺的剧本《日出》,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师陀在苏联上海广播电台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担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员。1947~1951年任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1950~1952年,出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1952年后,被安排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任编剧,创作了数量不菲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1957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曾是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上海市文联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历届理事。


师陀的创作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野鸟集》《落日光》,散文集《江湖集》《黄花苔》等;后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有长篇小说《马兰》《结婚》,中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短篇小说集《无名氏》《果园城记》,散文集《看人集》《上海手札》及四幕话剧《大马戏团》等。


师陀早期作品多取材于乡村生活,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再现社会风俗。其作品文笔纤细,叙述简约,风格沉稳朴实,淳厚隽永,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以哀婉的叙述基调,诉说着忧伤的故事,渗透着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讽刺与揶揄的艺术表达,使其作品获得诙谐、风趣的品性。夏志清说:“《果园城记》的18篇素描虽无悲剧力量,但却有鲁迅在《呐喊》及《彷徨》中所表现的讽刺与同情。”师陀小说的讽刺性,在其长篇小说《结婚》中获得巨大成功,有学者称,“他把《结婚》写成了真正出色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