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原名萧植蕃,号子璋。曾用名克森。笔名有埃弥·萧、萧爱梅、三弟、小山等。湖南湘乡人。幼年时跟父亲学习吟诗作对。14岁至15岁时写过旧体诗《思亲》。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喜爱旧诗和音乐。毕业后做过小学教员。1918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新民学会。1919年7月在《湘江评论》首次发表白话散文诗《节孝坊》。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底从柏林到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夏回国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去苏联,后在莫斯科东方学院任教。1930年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驻苏联的代表,出席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其时主编《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1934年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大会上发言。以后参加苏联作家协会的工作,并与鲁迅保持密切的通讯联系。在苏联期间读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后,重视文艺的功利作用,将诗歌当作“子弹和刺刀”,写了《命该如此》、《抗日部队进行曲》、《前进曲》、《南京路上》等多首诗歌,讴歌中国革命,宣传左翼文学,反对帝国主义。1939年春回到延安,曾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翻译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主任等职务。1941年发表短诗《我的宣言》,强调诗要写得上口、易读,做到大众化和通俗化,主张新诗要向民歌和古典诗歌学习。在延安时期,曾主编油印《新诗歌》,写有《抗战剧团团歌》、《号召》、《送毛主席飞重庆》等不少诗歌。并由桂林文文出版社出版诗集《礼物》(与人合集,1942年)。抗战胜利后曾任华北文协主任等职务,编辑出版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对外文协常务理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主要作品有:在苏联时期印行的俄文版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萧三诗选》。建国后,出版有诗集《和平之路》(1952年)、《友谊之路》(1959年)、《萧三诗选》(1960年)、《伏枥集》(1963年),传记《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年);还编有《革命烈士诗抄》(1959年)、《革命民歌集》(1959年)。他是《国际歌》歌词的中文译者之一,还译有《列宁论文化与艺术》,剧本《马门教授》、《前线》等。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巳被译为俄、保、英、法、德、西、捷、日等多种文字,产生了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