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字宜仲、宜重,号重远,祖籍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1892年11月3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十四日)生于天津。祖父赵执诒曾任冀州等地知州多年,父赵衡年中过举人。赵元任青少年时代曾在常州私立溪山学校、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等校就读。1910年他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学数学,1915年升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获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讲师。
赵元任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除主修数学、物理、哲学等科外,还选修了语言学、声学等课程。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对语言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听和说方面都颇赋天才。对冀州、保定、常熟、苏州、南京以及福建等地方言一学就会,能在一周内学会一种方言,听觉特别灵敏。在南京江南高等学堂,他对《马氏文通》一书产生兴趣,萌发了他对中国文法研究的想法。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选修国际音标,使赵元任对语言学的研究大开眼界于是他在哈佛大学选修语言学和高级和声学,同时开始研究中国方言。
1920年,赵元任应北京清华学校的聘请回国执教,担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的讲师。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时任翻译。翌年,他再次赴美任哈佛大学哲学讲师。此时,赵元任进一步研读语言学,专程去法国莎娜学院进修语言学理论。1923年,他任哈佛大学中文系教授,次年前往英、法、德研究语言学。嗣因清华设立研究院,他于1925年回国任国学研究所导师;同时从事国语统一工作,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不久改名国语统一推行委员会)成员,被该会举为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起草委员。他灌注了一套国语留声机片并创制罗马字拼音式。同时,他还与北大教授刘半农等发起“数人会”,专门研讨语言音韵学,担任聚会主席,经常和钱玄同等对国语运动问题进行讨论。1929年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他任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从此专注于语言学的研究。此后,还曾任清华留学生监督、中研院评议会评议员和院士。
赵元任推崇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B.Karlgran),以其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古音拟则、方言调查,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开创人之一。1927年他研究吴语,在江、浙两省调查了三十三个地方,于次年发表《现代吴语的研究》。继后在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东、安徽、江西等省进行大规模的方言调查,先后撰著有《南京音系》、《中山方言》、《钟祥方言记》等著作。与此同时,他发表了《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这篇音位分析理论的重要论文,后被列为现代语言学的经典著作,被国际语言学界公认为必读文献。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他发表论著《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与丁声树等合著)及论文数十篇。他的许多学术成果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视。
赵元任的后半生在国外度过,长期从事教学工作。1938年他应美国夏威夷大学之聘前往任教,嗣后相继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哈佛大学中国话速成班主任,美国陆军专科训练班中国语主任,加州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兼主任等,编著《国语入门》、《粤语入门》作教材,还参加过哈大中文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对美国的中文教育作出了贡献。他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中国首席代表,主持过联合国教科文组语言学暑期讲习会。他会英、德、法、日、俄及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蜚声于国际语言学界。
赵元任长期从事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语法、语意及方言、中古音等多方面的研究,一生著有专著三十余种、论文一百多篇,被我国语言学界称作“汉语之父”。
赵元任的另一成就是创作新风格的中国音乐。他的父母为昆曲名票,他从中受到音乐、戏曲艺术的熏陶。留美时期,他对音乐非常喜爱,且具一定的音乐素养,其后,他创作过《和平进行曲》、《全国运动会会歌》以及《结婚进行曲》等;并为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的诗词谱过一些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1936年为上海百代公司灌注的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其歌曲集出版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与此同时还曾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由于他对音乐的爱好及对语言和音乐的双重理解,在乐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
除语言学和音乐外,赵元任早年与任鸿隽、杨杏佛等合办过《科学月刊》,发起创立中国科学社,积极提倡普及科学知识。他发表过《用数》、《地果圆乎》、《中西星名图考》等多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还翻译过《中国音韵学研究》(与罗常培合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等。
1960年赵元任退休后仍然继续从事著述,或参加国际语言学界的学术活动。其主要论著有《中国话的文法》、《语言和符号系统》、《云南方言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面面观》等。同时还研究“通字”[1],草拟了《中国通字草案》,出版《通字概说》一书,主张推行通字以解决汉字的繁难问题。
赵元任热爱祖国,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很深,在其耄耋之年,曾于1973年和1981年两次回国观光游历,会见了国内学术界的许多老朋友,参加清华大学七十年校庆活动。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黄山医院。